古人梅成棟曾賦詩云:“野水千帆集,人聲沸暮煙。樓臺兩岸詩,燈火一河船”。
北辰古為退海之地,自金元至明清,縱貫北運河漕運大通道和陸路京華大道,是南糧北運、北貨南輸?shù)慕煌ㄒ?,素有皇家糧倉的美譽。
元代將都城建在北京,稱為“大都”,從此以后,北京城里的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江南”,各地糧物賦稅無論是經(jīng)海運,還是由內(nèi)陸航道運京,都要經(jīng)過北運河,每年有上萬只漕船往返于運河之上,盛時有上千只漕船同時靠岸。天津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文史學者陳克先生講解說,現(xiàn)在屬于天津北辰區(qū)的這段運河,曾在北運河的漕運史上非常的不一般:
“這段北運河挺有意思,河那邊,北倉、中倉、南倉。這個在《津門保甲圖》上有圖,那個就叫廒了。這個地方不是叫北倉嘛,實際上沿運河的叫水次倉,“水次”就是水邊上的意思。漕運對天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北倉這個地方,這是國家糧倉,這是很重要的。”
糧物賦稅無論是由海運北上,還是由內(nèi)陸航道運京,“半天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這種通過水路將糧食等賦稅運往京師或指定地點的形式被稱為“漕運”。在封建的農(nóng)業(yè)社會,糧食就是最重要的物資,更是維系國家安危的命脈。陳克先生強調(diào),
漕運是官方的行為,三岔河口這個地方通海,這是個軍事要道,也是個糧道。因為首都建在北京,所以才有漕運。朱棣把首都挪到這以后,天津地位提升了。其實在朱棣之前,天津地位已經(jīng)很重要了,元大都在北京。明朝把元滅了以后,把首都挪到北方,天津更重要了。設(shè)衛(wèi)筑城,也是政府行為。走海運也走運河,天津海津鎮(zhèn)。
漕運的興盛帶來“商業(yè)發(fā)達,水路云集,車檣如織,店鋪林立,百貨山積”的繁榮景象。南糧北運,競相而進,“帆檣與日月爭輝,波濤共號子唱和”。由南方運往北方的多為大米,木材,絲綢,紙漿,瓷器,竹器,茶葉等;北方運往南方的多為麥豆,花生,棉花,煤炭,食鹽,皮貨等。在明代,每逢五月初一,七月初一,九月初一,是漕船限時抵達京城的日子。那時,北運河上千帆競發(fā),船隊南來北往,或溯水而上,或順水而下,船工呼號,纖夫唱和,熱鬧非凡。
北運河上如今北倉一帶的河段,曾經(jīng)是重要的碼頭和中轉(zhuǎn)站,這是大自然給北倉創(chuàng)造下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決定的。在眾多的運河河段中,天津的運河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通海。歷史上,海河曾經(jīng)一度被稱為“逆河”,就是因為那時海河上并沒有設(shè)閘口,渤海漲潮時,潮水沿海河逆流而上,進而影響到南、北運河。
北運河圖
天津的歷史上,有“潮不過三楊”的說法,其最早出現(xiàn)于清嘉慶年間詩人樊彬所作的《憶江南津門小令》中:
津門好,到處水為鄉(xiāng)。東淀花開蓮采白,北河水下麥翻黃,潮不過三楊。
所謂“潮不過三楊”,指的是潮水在南運河不過楊柳青,在北運河不過楊村,在西河(子牙河)不過霸州縣楊芬港鎮(zhèn)。潮水的上漲帶動了河水水位的升高,海船和大型的漕船得以順利通過三岔河口,來到北運河直奔北京??稍诒眰}這個地方,潮水的影響消失,河水變淺了,大船無法繼續(xù)行進,只好停船靠岸,將貨物倒小船。陳克進一步解釋說:
“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叫“潮不過三楊”,就是說海上的潮水會影響到這兒,不是說海水一直流到這兒,它叫“頂托”,潮水上來之后,河水就漲起來了,往上流的時候有一個波動,是應(yīng)該一直到楊村的。如果是潮水上來,河道水也深起來了,有利于糧船進來,過去人們也利用這個。所以北運河當年一直很繁忙。水不足時,有的地方還需要拉纖,因為淺,因為是往上走,所以有纖工拉纖。這個地方有倒糧船的搬運工,有纖工,還有河工等等一大批人在維持運輸?shù)穆肪€所,還挺熱鬧。”
“王秦莊,買塊糖,再走幾步董新房;董新房,打花棍兒,再走幾步桃花寺兒(村);桃花寺兒,買大蔥,再走幾步到寺東(廻龍寺);在寺東,玩兒一玩兒,再走幾步到劉園兒;在劉園,買菜瓜,再走幾步到王莊(讀“抓兒”);在王莊,喝口水兒,再走幾步到吳嘴兒……”
這首童謠唱出了當年北運河的民情。在聲聲童謠中,歲月悠悠,北運河亙古長流,從北往南,穿過了勤儉橋,來到了北辰區(qū)。
北辰區(qū)
如今很少有人還知道“尹兒灣”這個名字,“北倉”的來歷也鮮少有人知曉,元、明、清640年間,是中國大運河航運業(yè)發(fā)展的極盛時期,天津北運河沿岸設(shè)有多處米糧倉,如北倉、南倉、倉廒等地名就是因其而得名。陳克先生介紹:
漕運,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國家大,大一統(tǒng),要維持一個很強大的中央政府的話,就要把四周的糧食都運過來。有大政府,就要有大糧倉。因為農(nóng)業(yè)社會,最重要的物資就是糧食,第二重要的就是鹽。這兩樣東西都跟運河有關(guān)系,這些東西不是小數(shù),是大眾物資,就得用這種古老的方法來運輸。別的國家沒有這個。打秦朝維持中央集權(quán)以后,就出現(xiàn)了這種大糧倉。比如廒山。漢朝、唐朝的時候在首都附近都有大糧倉。明清時,到天津這一帶,倉文化在北倉這個地方發(fā)揚光大?!盎蕚}廒舍”在北倉是獨一無二的,應(yīng)該是運河倉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點。我們游北運河,除了三岔河口,應(yīng)該這個是個特點。
其實,北倉這個地區(qū)原本有一個更加浪漫的名字,叫做尹兒灣,位于北運河左岸。當元代北運河承擔起南北物資交流的重任后,尹兒灣以北水淺航道窄,南方的可裝載數(shù)千石糧食的大型漕船以及從海上來的海船只能行至尹兒灣一帶,就地卸下漕糧暫存起來,然后再改換為小型駁船拖運至北京。因此,尹兒灣一帶便成了皇糧囤儲、中轉(zhuǎn)的重地。每年有上萬只漕船往返于運河之上,盛時有上千漕船同時靠岸,轉(zhuǎn)卸漕糧數(shù)百萬石,場景十分壯觀。
天津三岔河口往北,地勢高亢,地域開闊,是屯儲漕糧的極好地方。元代的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在三岔河口至楊村之間建“直沽廣通倉”,包括倉上、南倉、北倉,從此開始有了“北倉”這個名字。北倉就建在尹兒灣。明代永樂四年(1406)又在尹兒灣建露囤“百萬倉”,可儲糧百萬石,從此北倉一詞便替代了尹兒灣。北倉,從此馳名大江南北。陳克繼續(xù)介紹:
這個南倉、中倉、北倉是最靠近北京的重要糧倉了,這個地方為什么要有一個倉呢?因為北倉這個地方是換船的地方。從天津到北京這一道,北運河上有幾十個淺。文獻上叫“淺工”,這個河道因為比較陡,隨時都有一些地方比較淺,船過不去,一到枯水季節(jié)就走不了。運糧的船,河水不能低于四尺,然后船才能走。四尺這種水,南方來的大船就進不來了,要倒小船,倒吃水淺的船,叫駁船,實際古代就是“撥”。從吃水深的糧船上把糧食卸下來,卸到吃水淺的船上繼續(xù)往北京運,這個地方是換船地。海船也是這樣,海船甚至連這個地方都到不了。這個駁船,有官船也有民船,有時候也征用民船來運。這一帶好些船工也吃這個,有的水手直接就是倒船的,開駁船的。
明朝修建的糧囤是露天的,由于露囤長期受風吹日曬雨淋及蟲蛀鼠咬,損耗極大。清朝雍正元年,剛剛登基的雍正帝聽取臣下建言,在北倉東南側(cè)開始修建正式的倉廒,專門請來堪輿先生觀測俯察,要求選擇地勢高的地方重建倉廒??拜浵壬炜春螅J為北倉一帶地形好似是只鳳凰,這一帶民風厚樸俠義,最適宜興建倉廒。于是選鳳凰之翼處作為倉廒新址。天津市博物館研究員陳克先生早年曾經(jīng)從事過糧油方面的工作,因此對北倉廒的歷史沿革非常關(guān)注,他說:
“我們看到《津門保甲圖》上畫的皇倉廒舍,跟皇家的形式是完全一樣的,跟北京的南新倉是一模一樣的,上面有通氣孔,上面出來一個門。這個地方在《清實錄》里有很多記載,比如糧食壞了,要懲罰一些官員的。糧食從南邊過來,用的時候還要分散,比如有往薊縣去的,有軍隊、駐軍,還有賑濟。過去那個糧食也不是說都是皇上自己要,他也要賑災(zāi)。所以運河邊有些糧倉,就是為了減少無用功,運過去還要運回來,這不是浪費么?就存在這,就近。漕運,漕運就是物流,物流就是有運輸、有儲存?!?/span>
漕運圖
北倉廒坐東朝西,占地375畝,設(shè)倉廒48座240間,囤儲量40萬石,年周轉(zhuǎn)漕糧四五百萬石,是天津最大的皇倉。倉廒西側(cè)正門外大道直通北運河碼頭,在運河岸邊的中倉(今閻街)古槐旁建有“倉督衙門”,并設(shè)全國唯一的縣倉大使督管倉廒。從雍正至光緒年間,先后有35位大使在任。北倉廒規(guī)模之大,規(guī)格之高,地位之重,在當時堪稱全國之最,成為真正的天下皇倉。儲存糧食的技術(shù),也是中國幾千年形成的技術(shù)。比如倉廒,它的墻都是下面厚、上面窄,是存散裝糧的一個辦法,因為散裝糧有一個推力,要不然房子很容易出現(xiàn)坍塌的情況。散裝糧放在一個房子里,墻沒有橫向推力。這種方法在文獻上有記載,底下寬上面窄,要通風,要離地,防蟲等,還要擱上席,棱木,把它墊起來,這說明當時糧倉也有很多技術(shù),更說名北倉,是國家糧倉,是當年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設(shè)施。
皇糧關(guān)乎京師軍需民用之命脈,受到歷代帝王重視。北倉廒建成后,朝廷對皇倉嚴加管理,專派官兵駐守巡邏。乾隆年間重修倉廒,加高地基。為防水患,乾隆帝還多次親臨北運河堤防巡察,疏浚河道,培修堤岸。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親臨北運河堤防巡察水患,駐蹕桃花寺。新上任的北倉廒第八任大使兼西沽巡檢段生梅聞訊前去拜見,并敬獻北運河燒鍋老酒。乾隆品后,稱酒為“南北相濡醇香濃郁之佳酒”,并御批北倉廒皇糧,命其精心釀制貢酒供奉朝廷。
屈家店閘樞紐
漕運的興盛給運河沿岸百姓提供了謀生發(fā)展機遇,但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繁華后,1929年,北運河因修屈家店閘,河動量日減。那么,為什么要修建屈家店閘呢?北辰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文史研究學者胡曰綱講到:
“過去沒有在海河建閘,外國的輪船可以直接開到咱們金剛橋那一帶,進了租界地。當時北運河水經(jīng)常淤積,淤積的主要來源是永定河,永定河過去叫無定河,一到洪汛期間泥沙泛濫,大量的泥沙都沖到北運河了。這是永定河的最終點,就是永定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北運河淤積后,水位上升,到塘沽??谀莾?,大的輪船就進不了海河了。所以當時的英國工部局就指示國民政府,你們得疏浚運河、疏浚海河。然后在上游建一道閘,讓它往東流,往東就是小淀那個方向,就屬于放淤區(qū)了。泥沙沉淀以后,清水從七里海入海了,從東邊入海,起到保衛(wèi)天津市的作用?!?/span>
北運河上游河流較多,至汛期諸多河流洪水涌入北運河,給北運河造成巨大壓力,經(jīng)常造成水患。站在如今的屈家店水閘樞紐可以看到,東面較大的是泄洪閘通向永定新河,西面較小的是進洪閘,通往天津市區(qū)。胡曰綱說:
“北運河因為有這一道閘,泥沙就進不去了,就變成了比較清的水,白河上游的水進入海河,保證海河的清水。這個屈家店閘,是一個保衛(wèi)天津市的防洪工程。永定河過去叫無定河,到處泛濫,到處決口。比如雙街那一帶,就是北運河和永定河的三角地,那個地方叫“三角淀”,現(xiàn)在好多人都去過的“龍順莊園”,那個地方是三角淀里面,過去都是淤積的?,F(xiàn)在淤積的泥沙比平地都高了?!?/span>
屈家店水利樞紐位于屈店村東北側(cè)永定河尾閭與北運河交匯處,是天津市北部的重要防洪工程,對護衛(wèi)天津城和京山鐵路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用是防汛,汛期泄洪排澇,泄北運河、永定河洪水經(jīng)永定新河入海,同時也緩解其上游北京市、河北省境內(nèi)河流的防澇泄洪壓力。北辰區(qū)文史專家紀寶忠先生介紹:
當時修屈店閘的時候留了一個走船的船道,引灤入津以后怕水往那邊流,這邊都是污水,從上邊來的都是污水,然后都從這邊(泄洪閘)到金鐘河,就入海了。那邊走天津市。當時30年代建閘的時候,又是橋,又是閘。現(xiàn)在這是在80年代重修的。所以說屈店閘這個橋,是第一個跨北運河的鋼筋水泥的橋,以后碼頭、渡口有十多個。以前因為漕船要過來,不允許建橋。那時的水量相當大。除了這個閘以外,以后又相繼建了13個橋,包括浮橋,在柳灘、屈店、上浦口。有專門走人的,有坐人力車的,渡口撤了以后相繼建了13個橋。
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運河部分斷流,漕運越發(fā)艱難,此時航海技術(shù)的進步和火車的便捷更讓漕運基本上走到了終點。1901年,清政府正式下詔,兩千年歷史的漕運終于宣告壽終正寢。
不同時代、不同視角的人認識運河的角度不盡相同。相對于南運河在天津段形成的旖旎城市景觀,北運河的氣質(zhì)更為粗野硬朗,歷史上,漕運來回穿梭于南北,為了行船方便,北運河減緩流速,這是交通運輸時代的運河。而當代的運河是景觀河道,也還有人長年累月穿梭于北運河上下,更有人在岸邊垂釣。生活在運河邊的中、老年人,對運河的看法又不相同,他們記憶里的北運河更加美好,但在河里游泳撈魚似乎都已成為往事。
天津廣播電視臺濱海廣播《城市記憶》節(jié)目播出頻率:FM87.8\AM74.7
首播時間:每天6:00;
重播時間:每天14:00和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