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遨游 No.19028
教你純粹理性的去談判
——《高情商談判》
推薦程度:**
(理性的談情商本身就不理性)
原書閱讀:352分鐘
本文字數(shù):1,447
本文閱讀:5分鐘
“每一種不同的取徑方式,往往都是想要揭露出,某個我們所曾經(jīng)忽略的、對于沖突過程的理解?!?/p>
關于談判技巧,乃至溝通技巧的書已經(jīng)是鋪天蓋地了,每本書的取徑方式不同而已,都可以成為你改善的方向。而這本書選的路徑是,“情緒”。
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談判者”與“對談判感興趣的心理學家”的結合將情緒和溝通融合起來,用最通俗的語言來介紹如何更好的實現(xiàn)溝通的目的。
很不容易的是全書幾乎沒有用什么心理學的名詞,偶爾一兩個自己定義的概念也不會影響大家的理解。所以總體而言還是看起來很輕松的。只是會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這個心理學家到底專業(yè)不專業(yè)。
當然,每個人看書的取徑目的也是不同,我主要還是想看看能夠?qū)ξ业臏贤ㄕn有什么幫忙,就好比如何可以像作者是怎么鋪排,怎么講故事。坦率的說沒什么收獲。
從內(nèi)容出發(fā),作者想表達的兩個觀點在于,“主動出擊”和“針對核心需求而非情緒”。
看上去書中都是在談論各種情緒,書名也是高情商談判,而最終作者要表達的卻是“放下”情緒。其實這種“放下”更像放棄負面情緒,利用正面情緒,而不是和所有的情緒都能和平相處的這種放下。
就好像作者非常贊許的一個觀點,“很多談判者都認為談判過程中最好保持純粹理性?!?/strong>這也許可以看成是一種作者想要所有人都能達到的境界。很好奇的是,如果能夠和情緒搞好關系,能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力,還需要這樣嗎?
其實我有這些想法的主要原因還是在,看到書中在反復強調(diào)正面情緒的時候,不知道為何自己會有一些情緒上來。似乎有一個感覺,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假設是,理智一定能戰(zhàn)勝情感。做為一名“心理學家”在強調(diào)這點還真的是蠻特別的。直到看到一些對于認識“負面”情緒的略微補充,稍微平復了一些。這就是不同取徑方式的區(qū)別,就連“情緒”這條路也會有不同的走法。當然也能看到自己是帶著偏見去看這本書的。
都知道帶著偏見是不利于接受新知識的,特別也不利于溝通。能夠看到自己的偏見也許也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修行。當看到偏見以后,也可以幫助自己和作者更好的進行溝通。
就好像還是能看到一些可取之處,比如在“賞識”這部分,無論是賞識對方,被賞識,還是自我賞識,都還是會想到“正向意圖”,作者這樣包裝一下闡述正向意圖感覺會更加輕松柔和一些。
其實書中的核心內(nèi)容都是基于作者在最初拋出的前提假設,即溝通過程的五大核心需求:“賞識、歸屬感、自主權、地位以及角色”。這是一個非常權威的觀點,權威的關鍵在于,這不是真理,也沒有論證,只是后續(xù)所有內(nèi)容都是基于讀者接受這個前提假設。
這是很熟悉的一種策略,“行業(yè)大師”們慣用的。于是好奇的關注了一下這位還不太了解的作者,羅杰·費希爾,貌似他還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費希爾法則。這里只是好奇一下,不知道在費希爾的思想體系中,有沒有“再,斯可矣”。
前提假設這部分也許是作者最感性的一部分。或者把這本書可以看成是在借用一些感性的概念,最終還是用理性去溝通。或者可以說作者是在設計一套溝通前的準備工作,就比如想法(邏輯和辯論、觀點)、感覺(情緒、核心需求)和行為(行動、努力)等一系列事先的準備。
當然如果按照作者如此按部就班的去準備,一定能達到很好的談判結果,只是注意還是要回到一個基礎,全程都要很理性,也許還要很理性的去應對溝通中很感性的環(huán)境。總體感覺對我個人的幫助不大,不知道是不是適合你。
2019-4-8
“每日糊圖”:
每天發(fā)一張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創(chuàng)的文字,和你分享著生活和心情。
“書海遨游”:
每看一本書都會感慨幾句,以此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討論,引發(fā)更多的共鳴。
“每月一片”:
每月挑選一部當月最喜歡電影,做些感想和評價,推薦給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眾號的菜單中找到更多更詳細的信息,如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隨時留言反饋。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