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是美國著名的投資家、企業(yè)家和慈善家,也被稱作股神,曾名列世界首富。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巴菲特共有三個子女,但他們并沒有像傳統(tǒng)“富二代”那樣承繼家業(yè),而是分散到了各個領域,也并沒有什么巨大的成就。
大女兒蘇西從加州大學退學,如今是奧馬哈一家針織品商店的老板;大兒子霍華德先后念了三所大學都沒畢業(yè),現(xiàn)在是伊利諾斯州一個普通農(nóng)民;小兒子彼得則從斯坦福輟學,是紐約的一名音樂家。
他們不僅都有退學經(jīng)歷,而且從事的職業(yè)都與投資、股票、巨額的財富毫無關系。
已經(jīng)到了社會的頂端,為何還讓子女往下“墮落”呢?這或許要從巴菲特的個人經(jīng)歷說起。
巴菲特出生在美國,他的父親是銀行的股票推銷員,在他只有1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為經(jīng)濟蕭條而失業(yè)了。
失業(yè)后,巴菲特的父親選擇自己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他在巴菲特小時候就要求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而不是伸手要錢。
在這樣的教育下,巴菲特在年僅5歲的時候就開始做生意了。他的年紀小,所以他只能上門推銷可口可樂,口香糖,賣報紙等等,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是這對于5歲的巴菲特來說意義重大,讓他明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漸漸的,巴菲特發(fā)掘出自己在商業(yè)上的興趣。他在8歲的時候就開始閱讀股票類的書籍,11歲就開始炒股,16歲還在上高中的巴菲特就通過炒股賺了5.3萬美元。
那時,巴菲特就已經(jīng)知道他這一生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以極快的速度成為極富有的人。
他想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擁有錢所帶來的所有安全保障和自由。
巴菲特小學時就讓老師頭痛不已,到了中學,他還是個無法讓老師放心的學生,成年后他也自稱是個不適合上學的人。
盡管如此磕磕碰碰,他還是升入了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1950年春天,在他還差幾個學分就可以畢業(yè)的時候,巴菲特卻突然把目光投向了哈佛商學院——培育了大量企業(yè)大亨、美國總統(tǒng)和寡頭的搖籃。
年輕的巴菲特已經(jīng)想到:哈佛商學院能提供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不到的東西——人脈和聲望。
但是作為一個沉迷于單一學科的19歲神童,巴菲特并沒有受到哈佛的青睞。后來巴菲特回憶稱:“我看起來像16歲,但情商方面僅約9歲。我的面試時間僅為10分鐘,而面試官已經(jīng)對我的能力進行了評估并拒絕了我?!?/p>
巴菲特后來將這次被拒遭遇當成“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因為適合比名氣更重要,一扇門向你關上的時候,也許另一扇窗正向你開啟。
被哈佛拒絕后,巴菲特被迫尋找其他學校就讀,最終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著名投資理論家本杰明·格雷厄姆門下弟子,這位老師也成為巴菲特一生最感激的對象。
考個好成績、讀名校、進入華爾街工作,是很多富豪子女的最佳選擇,但是和威權型的父親不一樣,巴菲特并未要求子女復制自己的成功。
巴菲特在一次演講中說道:永遠不要問理發(fā)師你是否需要理發(fā)。
每個人的成功價值,不是因為上了大學,而是在自己受到教育的時候,更加明確的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正如比爾蓋茨在一次演講中說道:“我夜以繼日在在小小的課外項目上工作,這也導致了我學生生活的結束?!边@時比爾蓋茨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等著畢業(yè)后當一名律師。
喬布斯也表示:“在上了6個月的大學后,我卻已經(jīng)看不到其中的價值所在。我不知道我真正想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學能怎樣幫助我找到答案?!庇谑撬x擇退學,學習了自己喜歡的美術字課程,最終成為數(shù)碼時代的偉大工匠。
巴菲特多次表示上大學并非目的,若非格雷厄姆成為自己的老師,自己也許拿不到碩士學位就會輟學。
正因為深知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也以己度人,深深知道自己的子女要什么。哪怕女兒蘇西回歸家庭成為主婦,他也覺得沒有關系,她不必成為名媛。
巴菲特的三個子女雖然并沒有并沒有像父親那樣鐘情于投資,但繼承了父親誠實、友愛、寬容的品格,在各自的領域體味幸福的生活。
小兒子彼得回憶說,父親非常反感溺愛孩子的做法,把“金湯匙”比喻為插在富二代背后的“金匕首”。2006年,巴菲特將其資產(chǎn)的85%捐獻給慈善機構,創(chuàng)下了美國有史以來的最高慈善捐獻紀錄。
彼得的經(jīng)歷也頗有傳奇色彩,他曾當過作曲家、制片人、演員、錄音師、獨立唱片公司老板,還曾參與電視劇、電影的制作,并因此多次獲得艾美獎。
他也很感謝父親對他音樂愛好的支持:“當我決定以音樂作為人生志向時,父親對我說:‘你和我做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事,音樂就是你的畫布,投資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為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而奮斗,父親對這點的認可是我最棒的禮物?!?/p>
彼得的哥哥在大學退學后,也曾經(jīng)嘗試過繼續(xù)學業(yè),但是半途而廢;他還嘗試過去父親的公司入職,最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就是想當一個農(nóng)民。
在巴菲特的家教中,父母唯一應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并鼓勵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找出熱情所在是一個辛苦又玄奧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若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只有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父母才能安心告訴孩子做選擇時無需考量地位或收入;但別忘了,巴菲特本人也是從這樣氛圍自由的家庭成長起來。
從失業(yè)員工子女到世界首富,他用掉的時間,同樣也是很多跟他類似的人在父母威逼下,去撞擊一個又一個陌生行業(yè)的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