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范紫東自序
(3)本書共有兩序,其一為青門鞠叟所著,一為范紫東所做的自序。正文分為四卷,自序、稱謂之部(35條)為卷一,名物之部(138)為卷二,狀語之部(93)為卷三,動詞之部(188)為卷四,其余為附錄、通例以及勘誤表。 現(xiàn)將范紫東的自序原文摘錄如下:
語言與文字并稱。然語言實在文字之前。我國之有文字,不過四千余年耳!而人類發(fā)生之始,固已搖唇弄舌,指物表意矣!其所歷年紀,實未有敢臆斷者。我國民族道源于西北;故夏聲元音,關西實得其真諦。蓋民族孕育于斯,語言即孽乳于斯也,蒼圣起家白水,肇造書契,佐黃帝以成治化;仍根據關西之語言之音義,為依類象形之文。其后形聲相依,文理相會,比附為字。文字之義,即關西語言之義也;文字之音,即關西語言之音也。古代言文一致,于此可以知之矣!
至涿鹿一戰(zhàn),蚩尤授首,黃河流域,咸入版圖。而語言文字,即為統(tǒng)治之先聲。北方語言無甚差異者,蓋聲教所訖,由關西而關東,文化之傳播最早也。其后統(tǒng)一海內,化被南服。語言文字,漸起隔閡,而訓詁之學興。訓者,古語也;訓詁者,解釋古語也。古語之謂雅言;猶今所謂官話也。論語詩書執(zhí)禮,皆以雅言傳之。太史公擇其言尤雅者,著為本紀書首,明其非齊東野語也。然拓地既廣,土風亦雜;殊方異語,自不能無。于是乎又有方言。此方言固不能與雅言相提并論也。然詞雖異而不傷雅者,圣人亦為之立文制字,以昭來許。其散見于許書者,固歷歷可指。顧亭林謂不通方言,不可以為學。蓋以考古音而不審今音,解古語而不達今語,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
慨自東漢以降,小學廢弛,古誼荒蕪。經籍以外之字,文人多不認識。日用之所常談,流俗不加省察。文字中之用詞,恒不見于語言;語言中之用詞,恒不見于文字。從此言文遂截然分離矣!甚或有極文雅之語。而淺人或以土語鄙詞目之。竊甚病焉!鄙人生長關中,幼承庭訓。(先君子禮園公講經最重音韻)口按鄉(xiāng)音,心領雅言,既以今語探索古音,復以古語印證今音。音或轉變,具有脈絡可循;語自貫通,實覺會心不遠。益信古語出自關西。故關西之語,皆為雅言也。
方言既為殊方異語,而關西為文化策源地,自不得謂之殊方,亦不應視為方言。惟揚子方言,既未從事區(qū)別,前賢亦多仿之,故本書仍以方言名,不欲立異駭俗也。然其為古語為雅言者,皆于解釋中考證而指陳之矣!
竊嘗取揚子方言而尋繹之,就中所稱關西之語,固自不多。以今語按之,吻合者蓋甚少焉!二千年間,語言改變,何若是之速也?蓋以蜀人而考求各方之語,本非易事。故一切詞語,皆自問奇得來;并非口操各方之語也。其入長安,已在四十以后;與關西語言,既未易普遍探討,亦未易深刻研究者,勢使然也。
近世惟顧亭林考究古音,留心方言;然雖游關中數(shù)次,住華陰一年,曾有卜居之意。而與關西之語,亦似無甚心得。故或謂“亭林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少”;而不知亭林審音之功并不少也。特以南人而審北語,其音義諸多隔閡;故不能歸咎于學力也。
近年章太炎所著新方言,鉤深致遠,包羅全國,而與關西語言,殊寥寥也,本書考證今語,率以許書為質;而旁及諸韻書以定聲。爰分稱謂,名物、狀語、動詞、四部,依類相從。復附變聲假借之例,以窮語音轉變之原。謂之鉤沉者,以古誼沉沒已久,特為之鉤出云爾!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九月關中范紫東序于西安待雨樓。
在范氏的序言中,他回顧了關西方言在中華民族語言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甚至認為關西語言不應該是方言,而應該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正統(tǒng)正宗。本書之所以用方言命名,原因在于不想標新立異。接下來,范紫東分別談到揚雄、顧炎武、章太炎等人所著方言書籍的看法。最后,他談到自己這本書的體例以及命名鉤沉的原因。(未完,待續(xù))
乾州蕞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熱愛教育事業(yè)中年男子。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俯仰天地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無愧于我心)是一家以個人原創(chuàng)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xiāng)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我還是原來那個乾州碎娃,只不過把“碎”換成了“蕞”(乾縣人讀作suì)。寫文化散文,讓散文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讀乾州蕞娃文章的時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