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通過學習達到三項要求。一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及藝術成就;二是掌握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流派及藝術特點;三是學習和掌握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繪畫理論。
一、藝術的起源及山水畫的萌芽
中國畫一語最早見于明代顧起元所著《客座贅語》一書。書中引用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話,“中國畫但畫陽,不畫陰”。這是對中國畫最早的定義。中國畫分科為:人物、山水、花鳥、翎毛走獸等。
中國畫藝術的起源應該說是從華夏民族的勞動生活中來。黃賓虹在談藝術時說“詩中有畫,妙在詩旨,畫先于書,訣在書法?!贝苏Z即道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要旨,又說出了書畫之同源及關系。
在未創(chuàng)造文字之前,人們先以畫來記載勞動和生活所發(fā)生的事情。其功用是服務于勞動和祭筮神明。例如:石器,巖畫,石刻,彩陶等。此時的美術是與物質勞動、物質生活交織在一起,這一時代的一切美術作品都具有既是藝術又不是藝術的雙重性。此后一些美術演化為文字,如:日、月、山、水、魚、牛等象形文字。一些美術則與圖騰崇拜結合的更為緊密,再后來的美術才有了精神的陶冶和欣賞的價值。
山水畫萌芽于晉,一些文獻資料不乏記載。在晉
魏晉時期山水畫的主要畫家及藝術成就:
1、顧愷之。畫論著作有《畫云臺山記》、《畫論》、《魏晉勝流畫贊》。畫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其畫筆墨精煉,設色淡雅,用線如“春蠶吐絲”,“行云流水”,極富韻味和表現(xiàn)力。提出了“傳神論”、“遷得妙想”、“以形寫神”、“置陳布勢”“妙在傳神阿睹中”等繪畫理論。
2、宗炳。畫論著作有《畫山水序》。是中國山水畫乃至中國畫的最重要的文獻。(1)山水畫功能論,提出“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飽看臥游”。(2)寫山水之神,“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指山水之神,要“應會感神,神超理得”。(3)以形寫形,以色貌色。(4)遠小近大原理的發(fā)現(xiàn)。(5)道家思想開始浸入繪畫理論中。
山水畫發(fā)展和突變期是從六朝后期至唐中期。山水畫從六朝到隋初這一階段是停滯期,原因是(1)山水畫初興,一般只是文人自畫、自賞。(2)山水畫的歷史較短,有成就的畫家不多。(3)山水畫的技法尚在探索階段,參與繪畫山水的畫家很少。大多數(shù)畫家從事佛教題材的創(chuàng)作。
隋末唐初山水畫才得以發(fā)展,而且進展很快。重要畫家有陸探微、張繇、展子虔此三人與顧凱之合稱唐前四杰。而除顧愷之外,展子虔的成就最大。展子虔畫人物神態(tài)具足,神采如生,畫山水遠近咫尺千里,解決了前人“水不容泛,人大與山”的問題。對山水畫的獨立、成熟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之端緒。現(xiàn)存作品《游春圖》是最古老的山水畫作品。有“唐畫之祖”之美譽,他的青綠山水對唐初山水畫,尤其是對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影響很大。
“山水畫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即吳道子、李思訓和李昭道。魏晉以降至唐初,畫大抵都是用“春蠶吐絲”般的細勻而無變化的線條勾勒輪廓,填以重彩,吳道子初師張旭、賀之章的書法,后改學畫,且“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千余年被捧為“畫圣”。在山水畫上第一個奮起變革,他把人物畫的線條移到山水上。創(chuàng)造出蘭葉描、蚯蚓描等,線條變化多端,粗細隨意。畫風非工細一類,而是“落筆雄強”、“敷粉簡淡”、氣韻飛動,用線極富動感、節(jié)奏和變化。吳道子與同一時代的曹仲達被后人稱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人稱大、小李將軍。在繼承展子虔山水畫藝術的基礎上使山水畫之變得以成功。在山水畫的色彩和精意刻畫等方面有相當?shù)拈L處。創(chuàng)造了金碧、青綠山水一派,對后世的北派山水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江山樓閣圖》、《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等。李思訓的《江山樓閣圖》被稱為古典山水畫的高峰。
這一時期山水畫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王維。荊浩云:“水暈墨章,興吾唐代”。王維,字摩詰,長于詩畫,其佛像和山水畫皆妙得天成,始學青綠體,后與張璪創(chuàng)山水畫“破墨”一體,作品注重水墨意趣,以墨代色,為后世推為“文人畫”始祖。水墨寫意一派的興起在唐代,而這一功績當歸王維。代表作品有《長江積雪圖》、《山陰圖》、《雪溪圖》等。
在繪畫理論上,南北朝齊時畫家兼理論家謝赫所著《古畫品錄》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理論著作。他在這篇著作中提出了“六法論”,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色;五經(jīng)營位置;六傳移摹寫。這一理論長期以來成為我國繪畫藝術的指導和評判原則。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主張以大自然為師,從客觀事物中尋求創(chuàng)作素材,汲取營養(yǎng)。
三、山水畫的高度成熟并居畫壇之首
唐末的政治對繪畫的影響很大。
范寬,字中立,善畫山水,雖師荊浩、李成,卻能自成一家?!秷D畫見聞志》記載:“儀狀峭古,理通神會,奇能絕世”,“性嗜酒,好道”。隱居于終南山、太華山中,常坐于山林間,終日縱目四顧,景于心合,畫于心成。他的畫特點是“風月陰霽難狀之景”,“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畫法上,“山頂好作密林”,“水際愛作突兀大石”,善“點子皴”法,用墨渾然厚重,骨法勁韌。今能見之作有《溪山行旅圖》、《臨江獨坐圖》、《雪山瀟寺圖》等?!妒コ嬙u》把范寬的畫列為神品,并認為“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立與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就連堅持繪畫以淡為宗、以柔為本的明代董其昌見了范寬的畫也不得不感嘆為“宋畫第一”。后世學范寬者,其徒甚眾。
中國山水畫至此藝術成就達到藝術的巔峰。(1)這一時期,還有一些著名的畫家如衛(wèi)賢、趙干、郭忠恕等,群星閃耀。(2)荊、關、董、巨之巨星各耀南北,百代標程,前無古人,后啟來者。(3)南北流派紛呈,因地域、環(huán)境之影響,塑造了南、北個性分明的藝術特性,為后世山水畫的發(fā)展影響巨大。(4)畫理、畫論更加完善和發(fā)展,為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和提高進一步奠定了理論基礎。
宋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時期李成畫風籠罩著畫壇,這一時期復古之風盛行,而其中較為出色的當屬郭熙和米芾等人。郭熙是個畫家,單就畫而論,畫史上也可寫上濃重的一筆,更重要的是他的《林泉高致集》才真正奠定了他在畫史上的不朽地位。著作中總結前人經(jīng)驗,創(chuàng)“高遠”、“平遠”、“深遠”的山水畫透視法。郭熙的代表作品有《早春圖》、《春山訪友圖》、《江山萬里圖》等。他才爽過人,自成一家,所畫得淵深旨趣,巨嶂高壁,長松巨木,善得煙云出沒,峰巒隱現(xiàn)之態(tài),其構圖、筆法均被稱為獨步一時。
米芾,字符章,官至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綽號米顛、米癡。善書法,精鑒賞,長于山水畫,嗜書畫奇石。與其子米友仁合稱“二米”、“大小米”。創(chuàng)“米點山水”。山水畫從五代至宋初達到了一個高峰,爾后步其后塵者,真正出藍者尚無,此段畫史中,雖不十分寂寞,卻缺少能領風騷的赫赫大家。米家山水,別開生面,另辟蹊徑,獨創(chuàng)了“落茄點”,于是“米點山水”以其“云山墨戲”的文人畫特性,以其嶄新的面貌登上了山水畫壇,為中國山水畫增加了豐富的一頁,其畫史地位不容忽視。
李唐,院體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花鳥、山水無所不精,但對后世影響極大地還是他的山水畫。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江山小景圖》、《奇峰萬木圖》、《清溪漁隱圖》、《采薇圖》等。李唐是經(jīng)歷了北、南兩宋的大家,靖康之恥時南遷至杭州。到南宋畫院時,畫院學習臨摹均以臨摹李唐的畫為主,系無旁出。
劉松年,畫學張訓禮,而張是李唐之學生,當屬李唐一脈?,F(xiàn)存作品僅有《溪亭會客圖》和《四景山水圖》等,以《四景山水圖》最能代表劉松年的面貌。劉松年是一位愛國的畫家,畫過“中興四將圖”以表達對抗金名將的敬意,其用心不言而喻。
馬遠,南宋畫院祗侯、待詔。很受皇家寵愛,他的畫多藏于皇家御府,或用于賞賜大臣。存世作品有《踏歌圖》、《雪景圖》、《花燈侍宴圖》、《樓臺夜月圖》、《西園雅集圖》、《梅石溪鳧圖》、《水圖》等等。馬遠的山水畫特色可謂“簡而剛”,山石多峭拔剛硬,皴法為大斧劈皴兼釘頭鼠尾皴,畫樹“瘦硬如鐵”多折枝。馬遠的畫形式多以邊角之景特寫,有“馬一角”之說,這以少見多,以偏概全,正是他藝術手法的高明之處。
夏圭,南宋畫院待詔,賜金帶。歷來史論把馬、夏并稱,實因二人畫風基本相同。《續(xù)書畫題跋記》錄有贊美夏圭的詩云:“但覺層層景不同,林泉到處生清風;意到筆精工莫比,只許馬遠齊稱雄。”夏圭的畫分兩種,一是偏于清剛的,如《溪山清遠圖》,(此卷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山石皴法不完全是大斧劈,或用小斧劈,或用長短線、拖泥帶水皴法,水墨也較清淡,含有一種清逸之氣,雋秀而峭拔,。二是如馬遠,《煙岫林居圖》、《梧竹溪堂圖》、《江頭泊舟圖》、《西湖柳艇圖》等。主要面貌和馬遠差不多。一角取景,有“夏半邊”之謂。
此一時期山水畫的藝術成就:(1)北派山水達到高峰,水墨剛勁,構圖簡括,剛猛勁健的畫風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性。(2)南宗山水已有發(fā)展,“寄興游心”和“墨戲”的繪畫美學思想奠定了“文人畫”發(fā)展的理論基礎。(3)畫院的建立為書畫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現(xiàn)了學院派繪畫一體。
元代是抒情寫意山水畫達到的高峰期。起于北宋后期,以蘇東坡、米芾為倡導的抒情寫意山水畫,正準備向前發(fā)展,卻因為“靖康之難”而被摧折了。南宋一代一直沒有發(fā)展的機會,而到了元代得到了大大的發(fā)展,很快達到了成熟的高峰。這個高度,前代不可能達到,后代也無法企及,這是元代社會特有的藝術,是繼五代之后中國山水畫的又一個高峰。
趙孟頫,字子昂,號雪松道人,皇家后裔,宋秦王趙德芳之十世孫。弱冠喪父,生母丘氏流淚告誡:“汝幼孤,不能自強于學問,終無以覬成人,吾世則亦已矣”。故孟頫刻厲、晝夜不休,20歲中國子監(jiān),居湖州時與錢選等八人被稱為“吳興八駿”,聲聞溢涌,達于朝野。元官府多次請出,婉拒不仕。自詩云:“青青惠蘭花,含英在中林,春風不披拂,胡能見幽心”。后感恩程文海,33歲出仕,卒年69歲。趙孟頫一生位極人臣,身享無窮榮華,卻心受無盡折磨,可用“矛盾、痛苦、悔恨、委屈”八字概括。到老年“中腸慘戚淚常淹”,作《自警》詩以概括一生,最為沉痛:“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余筆硯情猶在,留于人間作笑談。”正是這些矛盾、痛苦的心理因素,才是造就偉大藝術家的特有土壤。趙孟頫一生以書畫著稱于世,是元代最有影響的畫家,善畫人物、山水、竹石,尤長于畫馬。其繪畫主張有兩點:一是強調復古,即“作畫貴有古意”;二是提倡“書畫同源”,即要求繪畫筆墨有書法趣味。他在《秀石疏林圖》題畫詩一首:“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北缓髞碓S多主張復古的文人士大夫視為名言。代表作品有《吳興清遠圖》、《幼輿丘壑圖》、《鵲華秋色圖》、《水村圖》等。
黃公望,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關于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后,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隱居不仕,性情孤傲,志行高潔。每以梅花自喻,故自喻“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研究理學,精通儒學,又通佛道。在他的言行中體現(xiàn)佛道精神尤重,故畫作被人稱為“有山僧道人氣”。吳鎮(zhèn)不做官,不賣畫,以占卜為生。一生少交友,書法高妙,“元四家”中,其草書最足稱道。作畫筆勢圓轉,水墨濕潤,景愈遠境愈高。代表作品有《雙檜平遠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雙松平遠圖》等。
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銘),晚年居黃鶴山,號黃鶴山樵。又自稱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今吳興)人。王蒙是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的外甥,出身書畫世家,曾一度任官,后來棄官隱居于臨平(今浙江余杭)的黃鶴山。元朝滅亡后,王蒙山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廳事,與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發(fā)被捕,王蒙也受到牽連下獄,死于獄中。王蒙博學強記,詩文書畫都有很好的功底。 明代山水畫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畫的延續(xù),明朝反對士人隱逸,要為國家所用,否則會被殺頭。明初畫家,基本上都掌控在朱氏彀中。按皇帝的意志畫畫,朱元璋喜歡南宋繪畫,于是從畫院開始,漸漸興起南宋畫風。明代繪畫中心主要在江南,一是以浙江杭州為中心的浙派,主要的領袖是戴進,在明初影響很大。二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吳門派,主要的領袖是沈周,在明中期影響很大。三是以上海松江為中心的松江派,主要領袖是董其昌,在明末期取代吳門派的影響。這三個主要門派中以吳門派成就最大,其畫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成就斐然,史論譽為明“四家”。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等,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沈家世代隱居吳門,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yōu)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xiàn)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他學識淵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圖其楹廡,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隸往攝之,沈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后”??腿祟H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于此?渴貴游可勿往?!鄙蛑艽鹪唬骸巴哿x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zhèn)位祀s,較難分辨。文征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唐寅,成化六年生于吳江(今江蘇蘇州),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幼年就學,才氣奔放。弘治十一年,舉鄉(xiāng)試第一,30歲時進京會考,牽扯科場案遭受株連入獄,即被革黜放行浙江為吏。從此不再求取功名而志在文墨,并遠游各地名勝,生活頹放不羈,自刻圖章“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年信奉佛教,取號六如居士。此時南昌寧王朱宸濠重禮相聘,但唐寅發(fā)現(xiàn)其反叛意圖,遂裝瘋回到蘇州,隱居在桃花塢桃花庵內(nèi),生活更加放蕩。 明代山水畫的主要藝術成就:(1)明代山水畫門派林立,浙派、吳門派、松江派各時顯秀。(2)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書畫市場的形成,書畫市場又促進了畫派紛呈。(3)明代畫壇最偉大的事件是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 七、清代四僧和四王 清代山水畫,只是在初期產(chǎn)生了一些大家,不僅超過了宋代,也確實可以同宋代媲美。石濤以后山水畫的生氣也就不復再存了,舉國上下,皆風靡“四王”的畫風,十分沉悶。只有清末才有了一些新生命誕生。 漸江,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鷗盟。為僧后名弘仁,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梅花古衲,歙縣人,是新安畫派的開創(chuàng)大師,和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并稱為“海陽四家”。他兼工詩書,愛寫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時,屬“黃山派”,又是“新安畫派”的領袖。弘仁的個人思想與政局變遷關系密切,因而在詩畫中常有流露。出家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跡遍大江南北。其藝術的可貴處在于,既尊傳統(tǒng),又主創(chuàng)新,所謂師法自然,獨辟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曾有詩云:“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并無一段入藩籬”。說明他不甘囿于先人藩籬,勇于常變。此種藝術境界,除石濤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后世有獨創(chuàng)性的大藝術家對他都倍為尊重。 博采眾長的弘仁,曾師從孫無修、肖尺木(云從),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則是元四家,尤其是倪云林。漸江法師而不泥師,學倪瓚(云林)的精神,直師造化,別開生面。他長期居于黃山,習見層巒陡壑,老樹虬松,并加以概括和提煉,表現(xiàn)了一種偉峻沉厚的意境。漸江從摹仿、借鑒轉變?yōu)橹睅熢旎?,師法自然,一舉破了倪瓚遠山平水、緩坡疏林的規(guī)范,形成了“筆如鋼條,墨如煙?!钡臍飧藕汀熬辰鐚掗?,筆墨凝重”的獨特風格。他的繪畫作品,既有元人超雋的意境,又有宋人精密的特點,思出時流之上。 漸江的作品之所以構圖新奇,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與他對大自然的深刻觀察和刻苦實踐分不開的。他雖家貧,仍藏有倪瓚的書畫卷和王蒙的山水軸,朝夕揣摩,苦練不輟。他早年游武夷山,晚年游廬山,長期住黃山,終年生活于山山水水之中,山光水色,縹緲煙云,熟悉于胸中,自然流瀉于腕下。弘仁善寫黃山真景,有《黃山真景冊》五十幅,其構圖皆出于黃山真情實景,每頁一景,幅幅不同,可謂煞費苦心。正如他自己所云:“坐破茅衣第九重,夢中三十六芙蓉,傾來墨沈堪持贈,恍惚難名是某峰?!闭且驗楹肴首鳟嬕蕴斓貫閹?,師法自然,重視精神氣質,靈活地學習他人之長,而不落入藩籬,所以作品富有獨特技法,充滿生活氣息和創(chuàng)造精神。他和石溪、石濤、八大山人,被稱為“四大高僧”。漸江一生勤于學習,從壯年到老年,無日不看書作畫,因而詩、書、畫皆有很深的造詣,其中以畫的成就最大。他的山水畫筆墨精謹,格局簡約,他很少用粗筆深墨,也少點染皴擦,不讓作品中出現(xiàn)絲毫的粗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全以精細的松靈之筆徐徐寫出,于空靈中顯充實,靜謐于寓深秀,結構出一派純凈、幽曠而又峻逸雋永的意境,給人以品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山石取勢峻峭方硬,林木造型盤弩猶勁,雖師法倪瓚,但又能“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余韻”,比倪瓚還要孤高。他出家后,每日掛瓢曳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儼然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將筆墨落人間,綺麗亭臺亂后刪,花草吳宮皆不問,獨余殘沉寫鐘山”。的詩句。表達了他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興于自然。凡畫山水,簡淡高古,畫家極難事,簡非不用筆,淡非不用墨,寫意境幽深、氣象萬千的胸中丘壑,最要得山水性情。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他是明靖江王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終年55歲。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他十六歲,在國破家亡的命運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發(fā)為僧,改名石濤。 他在《畫語錄·山川章》中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彼睦斫夂透惺苁呛苌羁痰摹J瘽龔氖臍q開始畫畫,到28歲時,就敢于向當時的畫院進行尖銳的批評了。他在游西湖時所作山水冊子后跋云:“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棒腹曰,我自用我法。” 石濤否定清規(guī)戒律,強調個性發(fā)展,在當時見解是很新鮮的,石濤作畫,最擅長長卷和冊頁,他的《山水清音圖》,畫面上描繪峭壁大嶺,飛泉激湍,新松夭矯,叢枝滴翠;水閣涼亭間,主客晤對長夜,靜觀萬象,不覺輕風拂露,微曦既開。畫面上,山草向左偃伏,松枝逆勢右出,竹條左右搖曳,似乎吹來了淡淡輕風,伴隨著淙淙流水,交響之音,仿佛溢向畫外,流入觀者的心田,作為遁世之歌,另外也蓄含著寬容的積極的審美境界。 王鑒,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早年曾經(jīng)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他一生的畫業(yè)就是沿著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發(fā)展,繼續(xù)揣摩董源、巨然、吳鎮(zhèn)、黃公望等諸多前輩大家的筆意,仿古吸收并轉化古人的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王鑒畫的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學吳鎮(zhèn),用墨學倪瓚。尤其是他的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后人所稱道。 王鑒的山水畫多仿古之作,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的風格為一臻。只是王鑒筆鋒較為靠實, 臨古作品頗顯功力。用墨濃潤,風格沉雄,還擅畫青綠山水,色彩濃麗而清潤,自具特點,用筆沉著,功力較王時敏深厚。他的設色山水多作淺絳,也有青綠重色,但并非勾勒填彩,而將石綠,淡赭,潤墨融和在一起,產(chǎn)生“設色相和”,艷不傷雅的藝術效果,如50歲的作品《夢境圖軸》,布景繁密,礬頭眾多,皴法細密,多尖筆,墨色層次豐富,風格蒼莽濃潤, 從中可窺知其成熟后畫風。 王鑒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大多存于各大博物館內(nèi),僅上海博物館內(nèi)就存有61幅真品,其中不乏多幅大幅精品。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古山水屏》,十二幅和廣州市文物商店收藏的《仿古山水冊》是他仿古作品中的代表作。晚年形成自己風格后的幾幅代表作品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他是清初杰出的山水畫家,少時見賞于王鑒,被收為弟子;后轉師王時敏,臨摹不少宋、元名跡,并與惲壽平切磋畫藝。整理總結宋、元山水畫技法,稍研各家,冶為一爐。作品雖多仿古,卻具清麗深秀風致,功力深厚,但有時過于圓熟或刻露。晚年脫落,轉有蒼茫之致。從學弟子甚眾,稱"虞山派"。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滴蹙拍甑眠M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nóng)。以畫供奉內(nèi)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yè)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又受清代最高統(tǒng)治者之寵,山水格局面目影響后世,弟子頗多,形成婁東派。山水能繼祖法,而于黃公望淺絳尤為獨絕。王鑒見之謂時敏曰:“吾二人當讓一頭地。”時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黃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讓,若神形俱得,吾孫其庶乎?”鑒深然之。時虞山王翚以清麗之筆,名傾中外,原祁則以高曠之品突過之??陀信e翚畫為問曰:“太熟”。復舉查士標為問曰:“太生”,“蓋以不生不熟自處也”。嘗自題秋山晴爽圖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觀此語其所至可知矣”??滴醭钜援嫻┓顑?nèi)廷,鑒定古今名畫,與時敏、王鑒、王翚并稱“四王”,形成婁東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tǒng)派中堅人物。所惜一生只知臨摹黃公望,筆墨鈍滯,格局平庸,遂造成陳陳相因,千篇一律,無復清新氣象。清代山水畫衰弱,此為一大原因。卒年七十四。代表作品有《山中早春圖》、《淺絳山水》、《仿高房山山水》、《仿大癡山水》等。 清代山水畫的主要藝術成就:(1)畫家、學者論畫著作增多,談藝論法成風,石濤的《畫語錄》,惲南田的《南田畫跋》,張庚《國朝畫征錄》、《浦山論畫》,周亮工的《讀畫錄》,唐岱的《繪事發(fā)微》等。(2)遺民派、自我派畫家,反對復古、仿古,給清代沉悶的畫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生機與活力。(3)復古之風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傳統(tǒng)繪畫精髓的研究和傳承作出了貢獻。 中國古代繪畫,山水居首,中華民族之精神形之于繪畫,也體現(xiàn)在山水畫上最為清晰。山水畫中國古代繪畫到了清代“四王”之后,已經(jīng)成為強弩之末。到了清王朝的覆滅,一個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藝術生命。中華民族又一次振起,人們的審美觀也又一次改變。 這次變革涌現(xiàn)了黃賓虹、傅抱石、齊白石、張大千、高劍父、李可染、趙望云、石魯、方濟眾、何海霞、錢松巖、陸儼少、吳湖帆、黃君碧、溥心畬等藝術大師,他們在繼承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的精神,大膽創(chuàng)新、變革,有的學貫中西,借它山之石,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新一批領軍者。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xiàn)傳統(tǒng)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shù)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xiàn)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并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的表現(xiàn)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早期的仿古作品,具有研習前人技法的意義。如32歲所作《仿黃鶴山樵山水圖》,構圖和筆墨技法全似王蒙;39歲作的《天平紀游圖》,富有黃公望雋秀蒼潤的格調。晚年的仿李成、仿董、巨之作,都呈現(xiàn)出自己文秀清婉的氣格,且筆墨老到,均是自家風貌。
表現(xiàn)文人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習性的題材是文征明畫作的重要內(nèi)容。如《東園圖》、《高人名園圖》、《苔上草堂圖》、《臨流幽賞圖》、《聽泉圖》、《清秋訪友圖》等,都是傳世佳作。另有《江南春圖》、《石湖清勝圖卷》、《洞庭西山圖》、《靈巖山圖卷》等,皆為詩文書畫合構,表現(xiàn)了畫家對熟習的吳中山水的豐富感受。
唐寅一生坎坷抑郁,但卻書畫輝煌。他既畫人物、仕女,也善山水、花鳥。約在30歲自京返吳后始跟周臣學畫,直到40歲左右。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記:“伯虎才高,自宋李營丘、范寬、李唐、馬夏、以至勝國吳興趙、王、黃數(shù)大家,靡不研解;行筆極其秀潤縝密而有韻度,惟小弱耳”。此評可知唐寅畫風的淵源,因而具有院體格調,但于靈逸秀雅之外,又能超越前人,為吳門風貌,個性風格已趨成熟。此時的山水畫作有《騎驢思歸圖》、《春游女兒山圖》、《南游圖卷》、《看泉聽風圖》、《渡頭簾影圖》、《行旅圖》等,可看出與周臣的啟承關系,筆墨剛勁挺拔,出于李唐一脈。但又多有巧思,自出新意。
40歲以后,唐寅已脫出周臣門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風格。47歲時所作的《山路松聲圖》可作為標志之一。晚年的《春山伴侶圖》、《落霞孤鶩圖》、《西洲話舊圖》、《震澤煙樹圖》等,已從中年的峻拔變?yōu)槠降逡?,沈、文的文秀蒼潤風韻也存于水乳之中。特以《步溪圖軸》略見一斑?!恫较獔D軸》,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畫面峰壑空遠,林木蕭疏,境界深邃。有小橋橫臥清溪,一人徐步緩行,神態(tài)怡然。透過曲水橫坡,層層遠伸,遠處高峰穩(wěn)秀,云氣彌漫;妙得空靈,畫法蒼潤;既有南宋院體山水的傳統(tǒng),又有文人畫風之格調。雖無年款,可知是其晚年所作。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弘治六年生于太倉一個漆匠之家,后移居蘇州。初為漆工,也師從沈周學畫。正德年前后已聲重畫壇。他曾客居著名收藏家項元汴處,多所觀賞和臨摹前代名家作品。因其來自民間,創(chuàng)作題材頗為廣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鳥各類,并擅青綠、水墨、寫意、白描各種技法,成為明代的一位全才畫家。中年以后,仇英將宋人的周密造型和元人的放逸筆墨熔為一爐,形成了一種疏放簡逸的畫風,具有深厚的文人書畫氣息。《桃源仙境圖》、《柳下眠琴圖》、《停琴聽阮圖》、《松溪論畫圖》等,都是優(yōu)秀的代表作。
《桃源仙境圖》,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絹本設色,為明代少見的青綠山水佳作。所繪高山、泉水、白云、溪流、林木、樓閣等,筆墨極為精麗艷逸,骨力峭勁,風格秀細。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后,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fā)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tài)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于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于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并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著“東方梵高”的美譽。八大山人的書畫作品如:《荷塘戲禽圖卷》、《雜花圖卷》以及《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以及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都在國內(nèi)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善長畫山水,以黃公望、倪瓚為宗。其作品受當時復古畫風影響較深,偏重摹古。亦工詩文,善畫,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王煙客集》。清初,以王時敏為首,及王翠,王鑒,王原祁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 “婁東派”。少年時為董其昌、陳繼儒所深賞。祖父王錫爵為明朝萬歷年間相國,家本富于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崇禎初以蔭仕太常寺卿,故亦稱“王奉?!?。王時敏少年時學畫,頗多方便?!懊康靡幻剌S,閉閣沉思?!睂S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后隱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跡,又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余力,深究傳統(tǒng)畫法,表示“唯此為是”。并在《西廬畫跋》中曰:“筆墨神韻,尋真,且仿某家則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筆,使非題款,雖善鑒者不能辨”,即“摹古逼真便是佳”?!八耐酢边@一派的山水畫家正是身體力行,步履古人,于臨仿逼肖上,下了實實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盡致。但在摹古之中,也總結了前人在筆墨方面的不少經(jīng)驗心得,對于繪畫歷史遺產(chǎn)的整理與研究,也是有貢獻的。王時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但他最終缺乏對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邇來畫道衰,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笨梢娝吡χ鲝埢謴凸欧?,反對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終。 王時敏早年臨摹古畫,均按宋元古畫原跡臨寫而成,筆墨精細淡雅,已見臨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畫,風格比較工細清秀,如37歲作的《云壑煙灘圖軸》,現(xiàn)存上海博物館,干筆濕筆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黃公望而雜以高克恭皴筆,具有蒼渾而秀嫩的韻味。42歲時的《長白山圖卷》,則用筆細潤,墨色清淡,意境疏簡,更多董其昌筆韻。至晚年,以黃公望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諸家,更多蒼勁渾厚之趣。如72歲的《落木寒泉圖》,75歲的《仙山樓閣軸》,84歲的《山水軸》,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內(nèi),峰巒數(shù)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干濕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而又 清潤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