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買買買
母親是典型的農(nóng)村婦女,所以過年的習(xí)俗既帶有迷信色彩,又有傳統(tǒng)習(xí)慣。
自臘月初八以后,母親就要忙著張羅腌制魚、肉、雞鴨等食品,準備過年時用。從臘月廿三開始,按照農(nóng)村的習(xí)俗,是正式進入了過年的階段了。
臘月廿三,是祭灶王爺?shù)娜兆?,?jù)說這灶王爺在人間辛苦了一年,到這一天就值班結(jié)束,回天庭復(fù)命去了。為了讓灶王爺回天庭多匯報老百姓的好處,所以還不能讓他空手回去,得讓他吃飽喝足,才能多說好話,所以這天母親常常要在灶臺上點上紅燭、香,擺上酒水、桔子、糖、糕點等果品送送灶王爺,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丁興旺。
臘月廿三祭灶王
臘月廿四,俗稱小年夜,這一天母親是必定要做團子給我們吃的。母親說吃了廿四團子,一年到頭吃不愁。這一天也是我們姐妹四人最開心的日子,看母親差不多和好粉,要燒水了,我們就開始搶著坐在灶洞前燒火取暖。那火一旺一旺的,照得我們臉通紅,冬天最冷也不怕了。等我們水燒得差不多開了,一個個又圓又白塞滿肉或豆沙或蘿卜絲的團子在母親的巧手中全排好隊,擺進了鍋里,再燒十幾分鐘,便大功告成。我們又搶著給團子“蓋章”,肉團子蓋“?!弊终?,豆沙團子蓋“壽”字章,蘿卜絲團子就用筷子蘸點紅水,當(dāng)然也有鬧笑話的時候,明明是肉團子吃下去卻是豆沙團子。我們邊蓋章邊迫不及待地吃了,等蓋完了章,我們的肚子也吃得撐不下了。
給團子點妝
臘月廿五、廿六,母親就要發(fā)動全家“撣檐塵”。所謂撣檐塵,其實就是大掃除。母親說過新年要清清爽爽,把一年的“晦氣”(不如意的事)清除掉,以干凈的環(huán)境迎來新的一年,這樣比較吉利。撣過了塵,臘月廿七、廿八就要置辦年貨了,叫軋七軋八。雞鴨魚肉、茶油醬醋、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母親還會給我們添置一些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小時候年貨一般大隊里分的。肉是第一重要的,所以一般都是以分豬肉為主,現(xiàn)殺現(xiàn)分熱鬧非凡。那時大隊里有個養(yǎng)魚場,一到過年,把河水抽干,打撈出一些當(dāng)年貨分給村民。
抽干塘水捉魚
整個記憶中,分年貨是兒時最熱鬧的場景。吃過中飯,我們這幫小孩子了,就開始不斷往返于分東西所在地與家里之間,盡快向父母匯報那里的最新動態(tài),以顯示自己的消息靈通和聰明。到了傍晚,農(nóng)村里的曬谷場或會堂就成了分東西的地方。只見魚、肉、內(nèi)臟已按村上幾戶人家分成幾堆,村民們排好隊抓紙團來領(lǐng)取年貨。由于是抓紙團,所以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怨,那些分到不是很好的魚肉的人,就免不了要嘮叨上幾句,但也沒辦法,只能怪自己手氣差啊。
抓鬮分魚
有了魚、肉,再加上那時自己家養(yǎng)的雞、鴨,過年食物基本籌辦完畢。后來條件好了,大隊也不分年貨了,都是母親自己上街采購,這時的年貨就比較豐富了,增加了許多河鮮之類的高檔貨。母親還會從街上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一些喜氣的如《福祿壽三星圖》《五谷豐登》等經(jīng)典的彩色年畫張貼在廂房里。
福祿壽三星
廿九、三十,家里可是忙開了鍋,那幾天的煤球爐子、灶堂是從早燒到晚上。燒的東西實在太多,什么瓜子、花生、大豆,還有團子、壽桃、糕餅等等。最開心的當(dāng)然還是我們,在大人邊上圍來轉(zhuǎn)去,目的就是適當(dāng)?shù)臅r候拿一把嘗嘗味道,解解饞。母親則忙著殺雞殺魚,肉類加工。母親把瘦肉剁碎,制成一個個肉丸子、蛋餃、塞油箥等,做好后把它放到鍋里蒸熟備用。母親喜歡燒大鍋菜,把醬蹄、大塊方肉、肉塞油箥、茨菰、蛋、筍干等一起燒,嗨,你還甭說,味道真的是好極了。
醬蹄筍干元寶蛋、蛋餃、肉圓、肉塞油豆腐
到了年三十,菜都準備得差不多了,母親先進行謝年、供祖宗之類的活動,我們也必須在祖宗面前鞠躬后全家人才坐下來開始吃年夜飯。這年夜飯有三個特點。一是除夕夜飯必是燒一大鍋白米飯,除了讓每個人吃飽外,還必須要有剩下一部分,母親說飽腹過年,還有余糧,一生不窮。二是這魚兒可吃,但不能吃完,也得碗里剩下一些的,母親說這叫“年年有魚(余)”。三時必定要吃茨菰,母親說吃了茨菰,一生如意??蓱z我極不喜歡這東東,但為了一生如意,只得閉著眼睛,略一攪動囫圇吞下去。除夕之夜還有一件開心的事,便是父母給壓歲錢。記得小時候家境貧寒,父母給的壓歲錢一般都是兩角、五角。有一年父親做了一筆大生意,給我們姐妹四人每人兩塊錢,我激動得立即把錢藏起來,最后兩塊錢被我東藏西藏后不見了,著實傷心了好一陣子。
孩子們的快樂時刻
除夕之夜還有一個活動,就是守歲。全家吃好飯聚在一起聊天、看電視、玩牌,共享天倫之樂,待新年的鐘聲敲過,母親就會讓父親帶著我們放炮仗和鞭炮,響聲此起彼伏,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新的一年在陣陣鞭炮聲中喜氣洋洋地開始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放鞭炮的孩子
大年初一,母親一大早起來到寺廟燒香祈福。母親回來,我們還躺在床上。這時母親會悄悄地往我們的枕頭底下塞一些糖果、糕點類東西,等我們醒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伸向枕頭底下摸出來,牙也不刷直接就吃,母親見我們醒來,就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地湯團。母親說這樣,新的一年年就會甜甜蜜蜜、高高興興、團團圓圓。以往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是掃地,可大年初一,母親是不讓掃地的,即使掃地,也要從門檻起往里掃,不能朝外掃,而且把垃圾掃進畚斗后不能去倒掉的,待第二天再倒掉,母親說這叫家中財氣只進不出。
年初一吃湯圓,預(yù)示著一年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初二開始我們便穿著新衣隨母親去親戚家拜年。當(dāng)然這幾天也是我們開心的日子,每到一家,總有一些壓歲錢給我們,雖然最后都要上交,但過過手癮那感覺還是杠杠滴,何況到處吃和玩。走親切中最開心的是到大姨家,都是姐妹的緣故,也可能是交通不便的緣故,母親會帶我們在大姨家過上一夜,那么我們就有充足的時間和表姐表兄他們玩。其實,那時的小孩也沒有什么可玩的,就是在一起跳牛皮筋、跳方格,躲貓貓。在親戚家,躲貓貓一般是不玩的,人生地不熟,躲的人不知道往哪躲,找的人不知道往哪找,費事費力,不劃算。到了晚間,大姨家沒有那么多被子褥子,就從屋外搬來了稻草,厚厚地鋪了幾層,像個稻草海綿床,我們姐妹四個就和表姐她們幾個先是在稻草海綿床蹦啊跳啊,累了倒頭就睡。
跳格子
?跳皮筋
年初五,為路頭神誕辰,俗傳是財神誕辰,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母親豈肯放棄為我們祈禱發(fā)財?shù)娜兆?,所以一大早必定燒香拜佛去“搶路頭”“接財神”。
五路財神
母親極喜歡熱鬧、喜氣,初六或初八要在我們家門口舉辦一些舞獅子,耍龍燈等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還有一天也是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那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在這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必定要吃湯團的,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等我們吃飽喝足,平時不讓我們玩火的母親,一聲令下:“去吧,到田里去高燒稻把,旺一旺,別忘了說一句我們田里三石六,別人田里一蚌殼?!蹦赣H說這樣明年我們家就要豐收了。我們對這些不太懂,只覺得高燒稻把是最好玩的,于是拿起火柴和稻草往田野奔去。此時已有許多小伙伴拿著火把在田里沖來沖去,口里念念有詞,場面蔚為壯觀。有時沖來沖去免不了撞了人或者本身就有摩擦的,這時一場口角之爭便免不了:“你家田里才一蚌殼,我家田里三石六?!薄拔壹沂峭?,你家是稗草”……
高燒稻把,祈豐年
鬧完元宵,春節(jié)才算真正結(jié)束了。
? 來源:吳江通 2019年02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