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錦瑟》解讀
按語:我在復旦講《古典詩詞導讀》課,按學校的要求拍成視頻,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有位朋友喜歡講《錦瑟》的一節(jié),將內(nèi)容整理成文字發(fā)在一個網(wǎng)站上。今略作刪改,轉(zhuǎn)發(fā)在此。謝謝那位朋友。
在B站搜索古典詩詞講座,無意中點開駱玉明教授《錦瑟》解讀,沒有更多語言表達聽完之后的震撼,于是整理了文字版以供進一步學習。以下是正文:
李商隱寫過相當數(shù)量的無題詩,或者是用詩開頭的兩個字做題目,但是這兩個字并不體現(xiàn)詩歌的主題,等于也是無題,都稱為無題詩。
這些無題詩到底是寫什么的呢?詩中沒有清晰的交待,因此它的主旨是不清晰的,這樣后人對李商隱的無題詩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推測、揣摩。有人解釋說這些詩是有寄興的。所謂寄興就是用象征、隱喻的方法,表面上說一件事情,其實是說另一件事情。表面說的是男女之情,其實是表現(xiàn)他政治上的失落,或者說挫折感。因為他當時被卷入到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里去了,常常處在一種無可奈何的處境當中,他的詩被認為有這樣一種寄寓在里面。也有人說李商隱這些無題詩是寫他的隱晦的愛情生活。有一些學者特別是女學者,喜歡追究李商隱的隱晦的愛情生活到底是什么,這首詩是不是跟一個女道士的什么內(nèi)容,那首詩是不是跟別人的姬妾的情感,甚至有人考證詩里面的女子已經(jīng)懷孕了,李商隱非常的無奈,等等。總之,對李商隱的無題詩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充滿歧義的解釋。
那么有兩個問題在這里:一個問題是它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隱自己就說過,這些無題詩跟男女之情是沒有關(guān)系的。所以有人就振振有詞:你看李商隱自己就這么說。這個話說的,真是沒有邏輯,自己說怎么樣就怎么樣了?有時候作家說的話是非常不可信的,他的自我申述是非常不可信的。
其實對于李商隱詩歌主旨的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解讀。一個層面就是,詩歌本身,語言所提供的內(nèi)容是什么,也就是說詩歌字面內(nèi)容表達的是什么東西。有些詩是很清楚的,比如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字面意思是很清楚的,它就是寫兩個被阻隔的情人之間的聚會及聚會的短暫,以及對相互之間信息溝通的期望和相互安慰,這就是它的字面內(nèi)容。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
至于愛情對象是什么人,如果李商隱不愿意告訴你,你就不用去追究。如果你有本事從他的生活經(jīng)歷來追究出結(jié)果來也可以,但是李商隱本身就不愿意告訴你。如果你認為它是有寄興的,你可以按照你對詩歌的理解,按照中國詩歌表達的習慣,與他生平的其它材料相互比對,從詩歌中找出所包含的“寄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強行得出一個結(jié)論,一定要強迫別人相信,那不行吧?只有你這樣說才對?
我們能夠得到共識的地方,就是這個詩歌的語言所提供的信息是什么。這是我們理解李商隱的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所以不要把這個事情搞得太復雜。
第二個,李商隱所寫的詩,他寫的是很隱晦的,閃爍的。那么,一定是他有難言之隱嗎?有難言之隱的話,他還需要說出來嗎?
詩是對閱讀的期待。我說個最簡單的話,我老姐她歲數(shù)很大了,有一天她跟我說,你一天到晚寫亂七八糟的,寫那么多,你也給你老媽寫一篇吧。當時我就很奇怪,我說我跟我媽的事情,我說給別人聽干嘛。有人覺得他跟他老媽的事情或跟他老婆的事情,有必要說給別人聽,而我是不說這些東西的。
因為寫作是對閱讀的期待。你心里沒有那個對閱讀的期待,這個寫作是不成立的。雖然這個閱讀者是誰、他在什么地方,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寫作行為就是對閱讀的期待。所以這樣來理解的話,這里根本的問題是什么呢?不是說李商隱有什么難言之隱,歸根結(jié)底或者最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有難言之隱,而是他詩歌藝術(shù)的一種表達方法。
我們后來常常說朦朧詩,其實李商隱創(chuàng)造了一種詩歌的新的表現(xiàn)方法,就是表現(xiàn)那種閃爍的、不確定的、不明晰的那樣一種情感活動。也就是說,“隱晦”是他所追求的一種藝術(shù)。李商隱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可能。我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很簡單,是不是更容易成立一點。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chuàng)造。
這里面的困難是什么?就是一首詩它容許隱晦到什么程度,還能被認為是一首好詩。反過來說,一首詩隱晦到什么程度,它就不能被閱讀,不能被稱為詩,它就成了你個人的私密語言。個人的私密語言,是沒有必要公之于眾的,你就對自己說就行了。比如你現(xiàn)在拿了一本法文小說讓我來評價,我告訴你我看不懂法文,我無法作任何評價。有的同學拿他寫的新詩來給我看,老老實實說我無法評價,因為我看不懂,我根本沒有資格去說它的好和壞。
那么回到李商隱,詩歌隱晦到什么程度它還是成立的?在李商隱所寫的無題詩中,《錦瑟》是最隱晦的,歷來解釋是最紛繁的。那么它到底是寫什么的,各人有各人的說法。我覺得李商隱做了一個好玩的游戲就是,寫一首詩,讓你們猜一千年。你們誰去做這樣一件事情?我覺得他寫的時候心情是不是很愉悅?是不是有一種預期效果在里面?
但是它仍然是一首好詩。
我們講一首所謂隱晦的詩,它怎么能夠成為一首好詩。在這首詩里面,它有非常強烈的信號表達出來。在某些地方它是非常清晰的,在某些地方它又非常模糊。強烈與模糊的交錯,它一直在吸引你去追索它,去體會它,并且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體會它。我講南朝詩到唐朝詩演變的時候講過,中國詩歌在成熟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是什么呢?就是詩人自身在詩歌當中所占據(jù)的空間在降低,詩歌當中留下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體會,讀者去體驗,讀者去把詩歌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的那部分??臻g越來越大,這是中國詩歌越來越成熟的標志之一。
回到李商隱的詩歌,它有的地方非常強烈,有的地方非常模糊,似乎能看到一些東西,似乎又看不清楚,這樣它有更多象征性的意味在里面。而這種象征性意味的理解,需要你把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融入進去。
張大千《焦影春深》
我們可以這樣說,李商隱是對詩歌之美的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者。還是回到我喜歡說的那句話——詩人獲得了語言。我們來讀這首詩,看看什么地方是它強烈的,什么地方是它含糊的。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可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有的人解讀這個句子,讀得很奇怪。錦瑟嘛,就是華美的樂器,所謂錦,無非是說它裝飾得非常漂亮,唐代的很多器物裝飾非常華麗,唐代是一個崇尚華麗的時代。那么“無端五十弦”就使人產(chǎn)生一個懷疑,五十弦那就是不正常的,所以有人說瑟是二十五弦,無端五十弦就是說斷弦了,老婆死了,所以這首詩是懷念他老婆的。
這解釋好像很好,可是這樣一解釋之后,這首詩變得其蠢無比。我們知道,寫文章、寫詩有一個最大的忌諱,就是文深意淺,就是把詞句寫得很深奧,去掩飾內(nèi)涵的淺薄。你說老婆死了就說老婆死了,無端五十弦干嘛,誰不知道斷弦是死老婆,你們家斷弦這么整齊,一斷就是五十弦?它不會斷二十三根、二十根?
這個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就是這個“無端”。好,等一會我們來解這個“無端”,我們把它往下連,“一弦一柱思華年”。這個錦瑟的一弦一柱,它牽連到什么東西呢?牽連到華年,就是我們美好的青春,我們美好的往事。就是拿起這個錦瑟的時候,這個錦瑟跟華年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個瑟是一個樂器,或者說它的某些音樂是跟我們的生命當中的往事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我們思華年的時候,毫無疑問地說,華年已經(jīng)不再了,華年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
那么“無端”是什么?華年無端而去了,不是這樣的嗎?為什么說“無端”而去了呢?人死就是無端的,人活也是無端的,人無端地生,無端地死,無端地老,沒有任何理由,就是這樣。所以鼓起這個錦瑟的時候,他想追問的就是:華年它到哪里去了,華年怎么就沒有了?你能理解這個生是無端的生、死是無端的死,你就能理解“錦瑟無端五十弦”,它是一個很深的情感。
深圳有個朋友,在深圳時請我喝酒,喝了很多酒,我就跟他講“錦瑟無端五十弦”。喝醉了以后,人很像一個詩人。我還給他在書上題字,字寫得像龍飛蟲舞。
然后下面連用四個典故。前面我說了,李商隱的詩,它隱晦卻仍然是好詩的原因是,它的某些部分是非常強烈的。就像它開始的兩句,其實是非常強烈的,沒有什么難解的地方。你讀明白了,而且我這樣的解釋不是曲解,完全符合漢語的語法,也完全符合詩人的表達方式。它開始的兩句是非常強烈的東西,然后下面就開始迷離起來了。這種迷離呢,又不是說迷離到不可分辨,它里面的某些信息、因素還是很清晰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把它連續(xù)起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這是莊生夢蝶的故事,也是中國文學里面最有名的一個做夢的故事。在《齊物論》里面?!洱R物論》講了很多很多道理,講得很深,講到最后的時候他了寫莊生夢蝶的故事。這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說:我說的那些話大概也只是夢話。
他說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蝴蝶,醒過來以后他還是一個莊子。然后他就想,是莊子夢見他自己變成一個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到底蝴蝶是真實的呢,還是莊生是真實的。
我們常常說人生如夢,也就是說,我們常常會把人生的一部分理解為真實的,一部分就說是夢的。但是,我們認為真實的東西它未必真實,我們認為是夢的東西它未必是夢。這是莊子說的最厲害的一句話。當我們在說人生如夢的時候,我們這句話還是夢話,我們在夢里說了一句“人生如夢”。人生的這種不確定,不可把握。
“莊生曉夢迷蝴蝶”,它究竟是指什么?我們從上推下來,它肯定跟華年有關(guān),華年的往事讓他感到人生如夢。
但是下面這個典故是跟它對應的:“望帝春心托杜鵑”。望帝是傳說中古代蜀國的一個君主,他因何而死,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個原因是他跟大臣的妻子私通,后來羞愧而死;還有一個傳說是他政治上失敗了,后來死了。無論哪一種死法,都是精神上負擔很重的。據(jù)說望帝死了以后,就變成了杜鵑鳥,這個杜鵑鳥每到春天的時候就發(fā)出痛苦的啼叫,一直啼叫到吐血。現(xiàn)在這兩個典故對應,你能明白他說什么了嗎?
很多東西還是不清楚的,但是詩人要表達的情緒非常清楚。就是雖然人生如同夢幻,但是在此夢幻人生當中,痛苦是確切的,是深刻的,是不可遺忘的。現(xiàn)在不要追究李商隱了,你追究你自己吧。你曾經(jīng)有過的那些往事,它現(xiàn)在飄渺像一個幻影,可是那個往事里面留下的痛苦和悲哀,它不是刻在夢里面的,它是刻在你心里面的。
所以,人生是如此的虛無,而痛苦是如此的深刻。這就是這兩個對句所表達的東西。
然后李商隱炫弄自己的才華,又是兩個典故。我有時候感覺,在作為詩人的才華上,李商隱是高于杜甫的。李商隱的表達,非常的神奇。
“滄海月明珠有淚”,這是所謂東海鮫人的一個故事。這個鮫人每當月滿的晚上,就會流下眼淚,這些眼淚滴下來聚成了珍珠。我們不能夠確切地知道李商隱在說什么,他的往事內(nèi)容究竟是什么,是跟哪一個女孩之類;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記憶是個非常珍貴的記憶。這個痛苦的往事不僅留下了每到春天就要啼血的悲傷,往事里面還有如此珍貴的晶瑩的光澤。那是什么?。磕蔷褪遣苎┣鄣摹都t樓夢》,是吧?曹雪芹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湘云,都是那些珍珠吧?也許呢。
但是,你去追憶它的時候,它一會兒又沒有了,又變成一個虛幻了:“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個典故原始出處是什么現(xiàn)在找不到了,但是在唐人的詩歌評論里面有一種類似的用法:藍田那個地方生玉,遠處看去有淡淡的青煙,走近了以后就沒有了。其實這種山嵐暮靄柳煙之類是很淡薄的,走近了就沒有了。
那么再回過頭來看,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追索每一句詩到底說的是什么,但是它情感表達的方法其實是很清楚的,而且它所傳遞給我們的信號是非常強烈的:往日它留下了珍貴的回憶,你想要仔細去看它的時候,它又變成了一片虛無。生命就是這樣一種東西,似乎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是不可捉摸的,又是刻骨銘心的。
李商隱非常受女孩的喜歡。如果我們把他的一些詩作為愛情詩來理解,那么他是中國詩人中第一次把男女之情寫到刻骨銘心的地步的詩人。愛情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東西,它代表著生命的最高價值,它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件。
我們回到前面講的,無題詩傳遞的信息有些地方是非常強烈的,有些地方是模糊的,而且這種模糊的好處在哪里?它的好處就是對你來說都是想象空間,需要你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說為什么“莊生夢蝶”,人生如此虛幻?為什么那種痛苦還要像杜鵑啼血,既然是人生如夢,為什么還要杜鵑吐血?既然淚聚成珠了,為什么走進去一看,又是飄渺如煙了?生命的真實和虛幻,在這里交替產(chǎn)生。
最后一句是真的寫得特別美:“此情可待可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只是”在唐詩里面通常的用法是“正是”。“夕陽無限好,正是近黃昏”,沒有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惋惜的語氣。但是我們現(xiàn)在讀慣了覺得,夕陽無限好,可惜只是近黃昏。但是原來這個是沒有可惜的意思的,就是“正是近黃昏”。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好像很多人沒有能夠讀明白。這兩句是一個長句子,就是此情豈是到追憶時才惘然?當時就惘然。人生不是回憶的時候迷茫的,而是當時就迷茫的。美不美啊?!
我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還嫌它晦澀嗎?還嫌它讀不懂嗎?你非要讀懂到他跟哪個女人在一起,女孩懷孕了他無可奈何……那我就沒有辦法了,那你找別人去。在我看來,詩要讀到這個程度,就已經(jīng)很好了。這也是李商隱所追求的效果。它是強烈的,又是閃爍的。它強烈的地方令你震撼,它閃爍的地方令你無法捉摸,所以它特別美。語言是個偉大的東西,語言是個神秘的東西。獲得語言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駱玉明
1951年7月生于上海。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本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辭海》編委、中國古典文學分科主編。被評為上海高校名師。
轉(zhuǎn)載合作須知
美麗古典(ID:meiligudia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