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語言學習的角度講,學英語越早開始越好,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一出生,就要給他們灌輸英語。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習得,到底有沒有消極影響,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的定論,有一些專家認為會第二語言可能會干擾到第一語言的學習。我認為,在母語習得之后一兩年開始學英語,并不會增加英語學習的困難。因此,在三四歲左右學英語比較好,這時母語已經(jīng)初步鞏固了,但又不會成熟到抑制外語學習的程度。另外,這個時候孩子正上幼兒園,沒有課業(yè)負擔,時間比較充裕,通過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學外語比較輕松。
起步階段,外語學習的速度不要過快,應以熟悉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主??梢钥匆恍┍容^簡單的動畫片,學英文兒歌,在家長的陪伴下讀原版圖畫書。動畫片要簡單,如果對話太難,超越孩子的理解力太多,孩子是無法吸收的,即使重復千遍萬遍也白費。學兒歌,可以讓孩子掌握單詞、句子以及英語的節(jié)奏感,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語感。盡管外語學習不像母語習得,但也應從聽和說開始,雖說沒有雙語環(huán)境,但畢竟現(xiàn)在有這么多的視聽資料可以充分利用,可以避免重蹈我們當年學“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的下場。如果家長有條件,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這樣就能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
親子閱讀同樣重要。如果沒有閱讀,在非雙語環(huán)境下,光靠看動畫片是學不會第二語言的。在閱讀的基礎上,聽和看的效率會比較高。當然,這里所說的“閱讀”還不是真正的閱讀——讀文字,而是親子閱讀。這時的親子閱讀,重在看圖畫,聽父母講故事,跟著一起朗讀。家長先不要急于給孩子指讀,讓孩子認單詞。孩子要模仿父母的發(fā)音,將單詞的讀音和單詞的意義以及圖畫內容結合起來。這和我們讀中文圖畫書是一樣的,區(qū)別只在于孩子要跟著父母朗讀。在開始階段,英語要盡可能簡單,不要直接講復雜的原版圖畫書,因為孩子還無法理解,也就無法吸收。要從簡單的原版圖畫書講起,最好是原版分級讀物,比如牛津樹之類。因為這些讀物是成套的,從易到難,逐步深入,而且故事有固定的主人公,孩子熟悉,在內容上便于帶入,可以像看電視系列劇一樣沉浸其中。有專家說,在學習英語時讀一本長篇小說勝過幾十篇不同作者的短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親子閱讀要以原版圖畫書為主,不要讓孩子去學教材。一是教材一般都是中國人所編,英語不地道,二是單純以文字為主,缺乏一定的情境,學起來比較枯燥,也很難培養(yǎng)英語思維。我們都知道,母語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習得的,我們把有聲的語言同現(xiàn)實的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才明白其意義,從而學會的。而外語學習缺乏這樣的情境,如果單憑文字,我們難以明了其意義,如果依靠翻譯成中文來理解,中間總隔膜了一層,也就難以培養(yǎng)起英語思維。原版圖畫書則一般是一頁一圖,一圖一個簡單句子甚至是單詞,這就可以讓孩子在聽到英語發(fā)音的同時,了解其意義,而無須借助中文的幫助。通過圖畫書模擬類似于母語習得的情境,孩子就可以在中文思維之外,建立起一個獨立的英語思維的體系,二者可以并行不悖,能夠在不同情境之下被觸發(fā)。
要想學好英語,不僅要起步早,接觸量也要大。想想母語習得,也要浸淫五六年才能練就流利的口語。學英語不能說知道了英語的語法、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就算學好了,而是要不斷地模仿、訓練,達到爛熟于心、脫口而出的地步,才算學有所成。而對于初學英語的幼兒,更不能靠講解語法、翻譯、做題來學英語,要用感性的方式,盡力去模仿,訓練直覺,才能學好英語。理性的、分析的學習方法,只適合于年齡大的人,而且他們也要通過大量地接觸、模仿,才能最終學好。所以學好英語要有毅力,要有恒心,細水長流,終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