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得
“得”是會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手”和“貝”構成。(“貝”,在古代是原始貨幣。) 甲骨文用“手”持“貝”,表示得到了錢財。金文的“得”字承續(xù)甲骨文,且增添了一個表示道路的“彳”符號,意思是說古代中原人長途跋涉,到湖海之濱尋覓和拾撿貝殼。小篆將“貝”訛變成“見”,又將表示手形的“又”訛變成“寸”。 楷書由此而寫成
“得”。
“得”的原義,說文解字:“行,有所得也”。遠行拾獲海貝為“得”。
“得”的本義為得到,獲得。與“失”相對?!秾O子兵法.軍爭》:“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地利。”《后漢書.班超傳》:
“不入虎穴,不~虎子?!鲍@得錢財后,通常心中會高興,而延伸出得意之義。如'洋洋得意,洋洋自得”。如唐孟郊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表示情況允許。有'能夠“、'可以'的意思。晁錯《論貴粟疏》:“春不~避風塵,夏不~避暑熱?!焙笃鹬x:表示完成。聶夷中《詠田家》詩:“醫(yī)~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讀作dei時,表示需要、應該、必須之義。如“這件事~你去做、這個事~你去跟他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