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巢城的記憶,從浮橋通往東門外(東河街)的青石條路很長,這條街巷兩邊有許多店面,大多是做生意的也有市民的住房。面對街上的一面大多是木制的門板構成的墻壁,一戶連著一戶很少有空隙,造型大致差不多,巷子里的(街面)大約丈把寬(施家橋和牽牛巷一段街面現(xiàn)在還有極少數(shù)保留原樣)。在街面上經常能看到鄉(xiāng)下山里人挑著一擔“柴禾”在那里叫賣,等柴禾賣完了再買一些家里需要的物品帶回家,有時把東西拴在草繩子上用扁擔背著,那時鄉(xiāng)下人和街上人區(qū)別很明顯。有些人,上街下街在光滑的青石板路面上走路不小心可能會摔倒,尤其是下雨天更要小心(就是現(xiàn)在的“天河商城”的街面一段路)。
南門的浮橋是許多木船用鐵鏈拴在一起的,上面鋪上木板構成路面,汽車通過浮橋時連船板一起晃蕩起來,水面會漾起長時間的波浪,如果這時你站在旁邊會感到天地都在晃晃悠悠,有點害怕。橋的兩邊岸上是青石條鋪成的寬闊馬路,斜坡連接著街上的路面直通水面的船只。浮橋北面是通往新華書店的東風路,南面是河南網場、官圩埂上的下碼頭(現(xiàn)在的金碼頭)。
小時候我經常在浮橋邊青石條路面兩邊的欄桿上眺望來往的行人與河面,只見河里水面上大大小小的木船來來往往,白帆一片。據(jù)說這里早年被文人稱作巢城的一道風景,叫做“屋內行舟”遠近聞名;有時我手扶著欄桿來回上下走動,有時竟然大著膽子跑上船,走走試試體驗一下浮橋上船只顛簸的滋味,但不敢走到橋墩對面并立刻返回北岸這邊來。
記得巢城的這一條路叫“東風路”,它的起點是從東山頭和護城圩的連接處,(這里是巢縣城的東風路1號),從這兒開始一直到東風路小學的一條路(即現(xiàn)在的西苑廣場)。一路上要經過東山頭糧食倉庫、東門碼頭鐵路(煤場)、東門機械廠、東風飯店、東門醬坊、城關大樓、發(fā)電廠、珍珠橋飯店、工農兵飯店、巢湖酒家、新華書店、東風路小學(原名炳輝學校)等都在這一條路上。(現(xiàn)在剩下的只有新華書店,其余的地名都是名存實亡地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這一條路是巢城的繁華地段。其次就是從東門外老輪船碼頭(現(xiàn)在的東門菜市場位置)經過施家橋、珍珠橋一直到達薛家巷有一條街面,(由東河街)轉向北面(即現(xiàn)在的人民路,大概是通往現(xiàn)在“百大”的位置),有一個劇場(當時人稱大戲院子),也比較熱鬧。南門口城門“老十字街”拐彎處,有一條青石街穿過東風路連接北大街的街面,(這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十字街)那時街面上還有個鐘樓。(即現(xiàn)在的中醫(yī)院位置)對面當時有一個茶水爐子,每天來打開水的人很多,我每次打開水時都需要排隊,是用一個篾制的“水牌子”去打開水,而不是用錢幣去打開水。
記得河南網場河對面(西門外)是一處木材公司,那里堆放著大量的木材、竹子,是公家經營木材、竹子等材料,人氣還旺得很。
聽巢城的老人們說:“巢縣街有九街十八巷,五牛三龜外加軟婆娘肚皮”。帶著好奇我就對“九街十八巷”進行打聽但還是不夠清楚,可是記得了東河街、十字街、西河街、北門大街、東門外大街、草城街、樣巴街、河南街、后街等;巷子有薛家巷、毛家巷、龍家巷、司家巷、張家巷、石家巷、金家巷、楊家巷、桑樹巷、迎仙巷、小東門巷、東岳廟巷、紫薇觀巷、郎家巷、鐘家巷、俞家巷、施家巷、阮家巷、等。聽人說:在新華書店后面二中職工宿舍那里還有個“夫子廟”,不遠處還有城隍廟、紫薇觀等一些古建筑,早不見了蹤影。
巢城原先有東門(安德利門前),南門(十字街河沿)、西門(樣巴街后)、北門(軍人接待站處)。這幾處都是有城門的,據(jù)說,東門是被鬼子燒掉的,南門、北門是解放后拆掉的,現(xiàn)在巢縣城的東、西、南、北四個門都早不見蹤影了。記得洗耳池那里有巢縣物資局和航運局、塔影庵的住址,東風路上有土產公司,蔬菜公司、五交化公司、百貨大樓、供電局等。當時的東風飯店很有名氣。
如今的巢湖城相比三十年以前的巢縣城早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低矮的店面和狹窄的街巷,大都不見了蹤影,而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整齊而高聳的樓房和寬敞熱鬧的廣場??稍?0歲以上的老人們心中,那些曾經時常行走的馬路、熟悉的店面、街巷、橋梁、戲院、飯館的名字卻一直記憶在心中,我們現(xiàn)在回憶過去的歷史情形,是一種自然流露的鄉(xiāng)情,目的是為了提醒后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愛護我們眼前的巢城美景。開創(chuàng)大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