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川簡介
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龍川,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xiàn),現(xiàn)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
龍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huán)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須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匯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嶺,獨具特色。東晉散騎常侍胡焱鎮(zhèn)守歙州,愛其風水勝跡,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舉家遷于此。
龍川不僅山水清麗,自古也是文風昌盛、人才薈萃之地。龍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進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該村發(fā)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曾有10多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胡宗憲。
村內(nèi)現(xiàn)有“龍川胡氏宗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憲故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村東的龍須山,因盛產(chǎn)造紙原料龍須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異獸,山嶺陡峭,古道崎嶇,飛瀑流泉。上有龍臺懸?guī)r、石門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龍峰禪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間庵、宗憲墓、胡富墓等遺址,是文化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絕好去處。
二、龍川古建筑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露臺、門樓、庭院、廊廡、享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正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采用棗木刻成蓮花瓣托、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jié)構(gòu)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jié)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梁,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云、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致。正廳兩側(cè)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cè)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tài),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
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蕩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tài)的梅花鹿在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登上臺階,來到古祠后進,這里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致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cè)的邊房,其結(jié)構(gòu)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為什么要建這座副祠呢?據(jù)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cè)鐩]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wěn)當了。更奇怪事的是,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單傳,是何緣故,還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yōu)質(zhì)木料有關(guān),也有的說,關(guān)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wǎng)絡(luò),花雕更顯風采。
大概是們對徽派木雕藝術(shù)的喜愛,又是人杰地靈的寶地,不少國內(nèi)外人士和游客,出差皖南或游覽黃山,都要趕到此村游覽一番,加之品味。這座古祠的木雕藝術(shù),每年吸引萬多名觀賞者。反過來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風采。
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座落在安徽績溪龍川村中央,從胡宗憲至胡氏“炳”字輩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龍川村呈船形,東聳龍須山、西衛(wèi)鳳凰山,登源河與龍川河村前交匯相擁,是一塊藏龍臥虎之寶地。尚書府景區(qū)居船之掌舵位,為龍川風水最佳之處。
龍川胡宗憲尚書府,粉墻黛瓦,綠水環(huán)繞,如詩如畫。透過五百年的時空,彰顯出古徽州的幽秘與神奇!走進占地3000平方米的尚書府,象一個小社會,從善堂、官廳、梅林亭、胡氏家井、繡樓、徽戲園、松公家祠、文昌閣、蒙童館、土地廟、醫(yī)館等,和眾多小巧的庭院相交輝映,組成一個巷弄陌阡,四通八達的一個迷宮豪宅。尚書府鼎盛時期,曾七世同堂,足不出戶就可以上私塾、唱大戲、請郎中、祭祖拜佛……可以說尚書府是整個古徽州迄今保存最為完美、氣勢最為雄偉,結(jié)構(gòu)最為復(fù)雜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宦豪宅。
如果說北京故宮的木雕具有皇家的氣派和豪放,那么龍川胡宗憲尚書府的木雕則具民間的雋秀典雅,窗上、隔板上、梁棟上玲瓏有致的木雕,讓您仿佛進入古時的藝術(shù)天地,加上蒼舊的木樓,徽州風俗的擺設(shè),幽幽小巷,低頭是鵝卵石路,抬頭放眼是青磚細瓦,飛檐高挑的磚雕、石雕,還有那錯錯落落的馬頭墻、鰲魚禽獸,栩栩如生,你會感覺仿佛時間倒流,一下子回到了明朝的天倫之中了。
國家歷史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教授考察后,高度評價:“尚書府非常典型反映了徽州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也反映了當時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這種特殊家族,建筑做得很細節(jié),細部做得很精致,可以左顧右盼,處處生景,是徽州保護最好的古建筑,精品精品!”
胡宗憲(1512—1565年)字汝貞,號梅林,嘉靖十七年進士。任杭州知府時,修整西湖,擴建岳墳。倭寇騷擾東南沿海,胡宗憲召徐渭、文徵明、戚繼光等抗倭,弭平倭患。以此戰(zhàn)功獲得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歷史學(xué)家就稱“沒有胡宗憲,就沒有戚家軍”,胡宗憲的一生是輝煌的。胡宗憲著有《籌海圖編》十三卷,書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務(wù)、戰(zhàn)具、戰(zhàn)事甚詳,是將釣魚島劃歸中國版圖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