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市區(qū)出發(fā),驅(qū)車僅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終南山——古代傳說中那座仙霧繚繞、隱士出沒的仙山。如今,仍有5000多位修行者在這里,過著和一千年以前一樣的隱居生活。
終南隱士住在山洞里、茅棚中,他們悠閑山居、作畫寫書,生活簡樸,不希望被打擾。
在海拔2400多米的秦嶺上誦經(jīng)的僧人、一個在山間舞劍的道人……他們每天都有固定的修行時間。與一般人的理解不同,他們大都不是逃避世俗至此,這里更像是一個容他們精神修行的殿堂。
這些修行人熱愛生活,一般都會把自己的小茅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門口還會種點花。
修行人來自全國各地,有的來自我國臺灣,還有來自日本、韓國、法國的修行者,也有畢業(yè)于廈門佛學院和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年輕人。
來自安徽的微空尼士,已經(jīng)91歲,還堅持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感受。
之所以一提到隱居,人們就想到終南山,這和自古就有的隱士文化是分不開的。很多各地而來的隱者,可以在這安心修行,自己搭建茅棚,山民也不會覺得奇怪。
也正是因為終南山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這么一個環(huán)境,才容許山中有這樣的群體出現(xiàn),這種情況放在別的地方是不可能的。
終南山隱士對茅棚有使用權(quán)但沒有所有權(quán),一旦離開,茅棚就會空出來。
所以想在終南山居住,需要找間茅屋,或自己修建,隱士的生活環(huán)境也和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有關。
其實修行人對物質(zhì)的要求都是極低的,如果沒有供養(yǎng)也可以,松子、野菜、山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
一個僧人在為被毀壞的古樹祈福,他相信,世事的循環(huán)就像松籽落了,很快又會長出來。
山中無甲子,度日不知年。隱士們相信,世間萬物都是需要因緣才能真正得到解答。而一個隱士與一座山,這之間的關系從來沒有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