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855年前,義軍營中,義軍首領(lǐng)耿京心急如焚。
金國皇帝完顏亮被殺,金軍向北撤退。下屬辛棄疾提議,此時乘勝追擊,必定能將金軍一舉殲滅。
耿京斟酌良久,恐義軍兵力不足,便派辛棄疾跨馬南下,去臨安,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luò)。
不料,在辛棄疾完成使命返回途中,驚聞耿京被叛將張安國殺害,義軍潰散。
悲憤不已的辛棄疾,當即發(fā)誓定要手刃叛徒,為耿京報仇,重振義軍。
當天晚上,他帶著五十余精兵潛入叛軍營中,趁那群人喝酒作樂時,拔劍刺殺,硬生生的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活捉張國安。
在場的士兵見了,被他的神勇嚇得心驚膽戰(zhàn),無人敢輕舉妄動。
這時,辛棄疾大聲說道:“南宋大軍已經(jīng)在北伐路上了,想要戰(zhàn)死沙場的跟我走,其余的好自為之!”
于是,辛棄疾率領(lǐng)著上萬人義軍,奔突千里,抵達臨安,將叛徒張國安就地正法。
自此,辛棄疾的英雄事跡,震徹南宋朝野,成了軍民心中的大英雄。
這是辛棄疾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光。這一年,他才22歲。
《辛棄疾小像》 作者:吳澤浩
1
公元1140年5月,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
那時的濟南,早已淪為金國的領(lǐng)地。從小,他便目睹了金人的殘暴統(tǒng)治,爺爺經(jīng)常告訴他:孩子,等你長大了,不要忘記你是大宋子民,擊退金軍,收復失地,你要出一份力啊!
因此,小小年紀的他,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熱衷于練劍、研究兵法。
有一次,私塾課堂之上,老師劉瞻出題,讓辛棄疾填詞。
聰明伶俐的他,填起詞來總是又快又好,讀起來朗朗上口。劉瞻喜不自勝,稱贊道:你這孩子,簡直就是第二個蘇東坡?。?/span>
但辛棄疾志不在此,當即答道:我將來定會建功立業(yè),報國殺賊!
這一年,他十六歲,青春正好,夢想已來。
2
公元1161年,金軍南下,攻打南宋。辛棄疾意識到為國效力機會來了。
于是,他拉了兩千余人舉起反金大旗,加入義軍首領(lǐng)耿京的隊伍,短短幾天內(nèi),義軍就聚集了二十余萬人。
耿京很欣賞辛棄疾的文韜武略,很快,他就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一起經(jīng)歷幾次生死后,耿京待他情同手足。
不料,半路殺出個和尚義端。
義端是辛棄疾推薦給耿京的人,擁有一千多人的抗金隊伍。辛棄疾本想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多一個人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可惜,他信錯了人。
那天夜里,義端趁大家喝酒時,悄悄潛入辛棄疾的營帳,偷走了義軍大印,隨后又騎馬一路狂奔,準備將軍印獻給金人,以求富貴。
耿京發(fā)現(xiàn)后,怒火沖天,揚言要殺了辛棄疾,因為是他將奸細帶入軍營。
辛棄疾憤然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nèi),若追不回軍印,甘愿受軍法處置!
說完,辛棄疾躍馬而上,直奔金營。
馬不停蹄的趕了兩天路后,終于在濟南郊區(qū),追上了正在休息的義端。
說時遲那時快,還沒等義端開口,辛棄疾拔劍一揮,頓時鮮血噴涌,義端人頭落地。
隨即,辛棄疾提著人頭和軍印,調(diào)轉(zhuǎn)馬頭,絕塵而去。
這一年,他二十一歲!辛棄疾永遠想不到,他征戰(zhàn)沙場、浴血殺敵的夢想,會在兩年后變得遙遙無期。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3
耿京死后,辛棄疾帶領(lǐng)著義軍南下歸宋。
對于辛棄疾的英雄事跡,宋高宗早有耳聞,欽佩之余,更多了幾分忌憚,生怕這個年輕人打破了這安穩(wěn)日子。
于是,一紙任命書下達,一個武將從此淪為文官。
那一年,他二十三歲!噩夢剛剛開始。
年輕氣盛的辛棄疾,天真的認為這是他夢想成真的地方。因此,他每天都很努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熱情洋溢的寫下《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論文,希望能喚起皇帝征戰(zhàn)的野心,但最終全部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他不甘心,繼續(xù)寫,廢寢忘食的寫,寫完又上奏,上奏完又等……
春去秋來,花謝花開。終于有一天,仆人帶來消息說,皇上的信使來了!
辛棄疾聽了,激動得淚流滿面,急忙放下手中的筆,快步前去迎接。
誰知,信中所言,竟是要將他調(diào)走,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失落之余,他又安慰自己說:我還年輕,需要多歷練,這是皇上對我的考驗,終有一天,他會派我率兵抗金的!
然而,此后40年間,他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37次頻繁調(diào)動。即使這樣,也無法埋葬他征戰(zhàn)沙場,收復失地的欲望。
《辛棄疾小像》 作者:毛國倫
4
那一年,宋高宗駕崩,讓很多人看到了北伐的希望。
好友陳亮,不遠千里從浙江跑去鉛山與他會面,共商光復大計。
一路上,大雪紛飛,山路險惡,陳亮騎行數(shù)天后,來到一座搖搖欲墜的小橋。
馬蹄剛踏上橋頭,橋身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響,馬嚇得急忙退步,陳亮策馬揚鞭數(shù)次,馬巋然不動,一怒之下,他拔劍砍下馬頭,自己過橋而去。
這時的辛棄疾,因病臥倒在床,聽見門外陳亮的呼喊,顧不得疼痛,便起身迎接。
之后的十幾天里,兩人游湖賞景,飲酒暢談,縱論時局,甚至制定好了抗金戰(zhàn)略,就差率領(lǐng)千軍萬馬,掛帥出征了。
相談甚歡時,辛棄疾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似要把這幾年的苦悶、心酸、無奈一筆勾銷。他渴望著新上任的皇帝,能率領(lǐng)宋軍大干一場,把失去的土地都奪回來!
可惜,他只能紙上談兵。
陳亮離開時,辛棄疾的病也好得差不多了。驀然回首,昔日的熱血少年,已經(jīng)過了不惑之年。
他一襲白衣,站在門外,靜靜的望著陳亮漸行漸遠的身影,直到消失在路的盡頭。
轉(zhuǎn)身,他擦拭了一下臉上風干的淚水,慢慢的走進屋內(nèi),看見桌上還殘留著余溫的酒肉,頓覺萬般不舍。
于是,他奪門而出,躍馬而上,一路上,雪越下越大,阻斷了他前行的路。
無奈之下,他只好原路返回。
回程途中,他路過一片松林,覺得松樹在故意阻擋他抗金,于是撥劍便砍。
《辛棄疾小像》 作者:顏梅華
以他的文韜武略,早該馳騁疆場,怎就落得個報國無門的下場?此刻,他的心比風雪更令人感到冰冷。
不久,朝廷又讓他出任湖南安撫使。
本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卻干了將軍愛干的事。
為保一方安全,他創(chuàng)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不僅雄鎮(zhèn)江南,連金軍都多有忌憚。
然而,此事傳到朝廷,大臣們說他擁軍犯上,皇上忌用他。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過著閑居的生活。
《辛棄疾詞意圖》作者:陸儼少
5
公元1203年,已經(jīng)63歲高齡的辛棄疾,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書。
原來,當朝宰相韓侂胄,為重建自己的威望,動起了對金作戰(zhàn)的念頭。
這一次,辛棄疾雖為軍師,但還沒上戰(zhàn)場,就被撤職了。
他與韓侂胄商討作戰(zhàn)計劃時,直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幾十年來,南宋一直安于太平,士兵意志消沉,貿(mào)然出兵,只有死路一條。想打仗?就要先練兵秣馬、充實國力才行。
好大喜功的韓侂胄,根本不聽辛棄疾的意見,隨即找個理由就讓他回家了。
之后,宋軍出戰(zhàn),輸?shù)靡粩⊥康兀?/span>
金國授意南宋皇帝,只要你交出韓侂胄的首級,我便既往不咎。
最終,韓侂胄被皇后設(shè)計殺死。
《辛棄疾詞意圖》 作者:吳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