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一直是大家都很喜歡的女星,她真誠不做作,工作認(rèn)真演技好。
她背臺詞時非常用心,花了很多功夫,有時覺得其他人不是演技不好,而是不想用心。
有人甚至拿著劇本擺拍,都拿反了!
努力認(rèn)真的她,不只演戲在行,教育也很用心。
最近她發(fā)了一篇微博,得到了92萬讚。
內(nèi)容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
她曬出了自己和兒子的對話紀(jì)錄:
小花妹妹說她看了一個音樂劇,里面有個女演員比媽媽還美。
結(jié)果,哥哥等等(小名)馬上就反駁:不可能,怎么會有媽媽美。
就這樣,兄妹倆就大吵了一頓。
也許是害怕媽媽難過,暖心的等等還在睡前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媽媽是這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媽媽我愛你。」
養(yǎng)出力挺媽媽的兒子,讓網(wǎng)友都無比羨慕,問她:
「孫儷,你究竟是怎么教育小孩的?」
她時常會在微博上分享教育理念。
孫儷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
「當(dāng)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
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span>
同理心不只該用于同輩身上,對于晚輩也一樣。
懂得他,比說大道理有用,不明白這點的父母,總是把孩子越推越遠(yuǎn)。
教育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太多父母用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教育,控制著孩子的行為,不管他們是不是會難過。
比如說高中生父母不想孩子玩手機,本是一片愛心,希望他成才,卻用激烈手段對付,直接把孩子手機摔爛。
孩子對朋友說:
「當(dāng)他把手機摔下去那一刻,我心都碎了!」
他們習(xí)慣指責(zé),而不是理解;習(xí)慣命令,去代替溝通。
他們學(xué)不會道歉,也從來就不懂道歉。
就像那句很出名的話:「父母在等我們道謝,而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p>
這些打擊都會在孩子心中生根,他現(xiàn)在無力反抗,等到羽冀豐滿,便會做出選擇,那個選擇可能不會讓你很開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是有條件的,你功課好我才喜歡你。
若孩子功課不好,看到他便沒好臉色,東嫌西嫌,和其他小孩不斷比較。
說孩子丟了他的臉,其實孩子懷有長才,他們卻視而不見。
一直強求他在課業(yè)上的表現(xiàn),若有一天孩子成才發(fā)達(dá),也不見得會與父母同享。
如果因為他優(yōu)秀才愛他,這份愛有多淺薄,父母一定會說是我都是為他好。
為他好,為什么他那么不快樂呢?究竟是為了誰才逼孩子。
讀書不讀書,不是逼就有用,走不進孩子心里,問題永遠(yuǎn)無法解決。
有個媽媽故意鬧女兒,從她碗里夾走她最愛的香腸。
沒想到女兒下一秒就把剩下的香腸都夾給媽媽:「媽媽,妳喜歡吃我的都給妳」。
如果媽媽平日并不愛她、疼她,這個行為便會被視為惡意。
孩子只會滿心不愿地把剩下的香腸都保護好,誰還會分妳呢?
別一個8歲的小孩,寫了一首詩:「做你的兒子,是我的運氣?!?/p>
下班的捷運上,男孩背著媽媽的包,小小的手貼心地扶著媽媽的頭。
「累了一整天的媽媽,真想讓她好好睡一會?!?/p>
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的,他們的本性就是愛父母、依賴父母。
如果不珍惜這份愛,總有一天也會煙消云散,誰能愛一個不關(guān)心自己的人呢?
天下確有不是的父母,女兒辛苦賺錢,卻被媽媽隨意花掉的有。
拿女兒錢去供給兒子的也很多,還視作應(yīng)該。
一位心理學(xué)家說過:
「當(dāng)孩子不再親近父母時,是因為他從后天學(xué)到:親近的弊端大于好處?!?/span>
學(xué)生時代他們沒有選擇,等到脫離了父母,便會很清楚看到親疏。
一切都是自己常年來對待的結(jié)果,當(dāng)然也有許多被寵壞的,對他再好,他也不愿回老家看父母一眼,沒什么原因,就覺得老家太舊太臟而己。
但一般正常養(yǎng)大,教會他愛的孩子,只會想方設(shè)法多去探望爸媽。
不要等孩子不想愛的時候,才用「孝」的大帽扣下,逼他去愛。
那樣的孝,你受得舒服嗎?不是發(fā)自真心的,能暖你的心嗎?
別怪孩子不孝,是你在他成長過程中,給了他太多失望和心寒。
不要再用錯誤的方式表達(dá)愛,或是為人父母卻不負(fù)責(zé)任、不關(guān)心孩子,早晚都是要回報在自己身上。
有人說過一句話:
「我沒用你想要的方式愛你,不代表我不愛你」
話很有理,但接受者就是感到很不快樂,你要他如何看待呢?為何不同理換位思考一下,一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