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八卦尤其的多,說到底還是老朱家有意思的人多,常言道: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這句話拿到大明皇家,后浪確實推前浪,但是強不強不知道,反正浪是肯定浪的,五歲小孩都知道穩(wěn)住發(fā)育不要浪,可惜年輕氣盛的朱祁鎮(zhèn)不屑這個道理。那既然錯了,就總有人要背鍋,王振要算是第一個最大的鍋,那么這個最大的鍋里,要算上朱瞻基一份,為什么呢?慢慢講。
土木堡之變其實算是一個太監(jiān)的膨脹滅亡史,他這一遭可不白走,自己是光宗耀祖了,老朱家可是蒙受了奇恥大辱。而且,因為這件事,朱祁鎮(zhèn)差點就把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皇帝被俘了,傳到大明皇宮,老朱家剩下的一家老小和文武百官都懵逼了,難道要上演宋朝的戲碼?還好大明氣數未盡,靠著一幫悍不畏死的文臣武將硬生生穩(wěn)住了。
咱們話鋒回轉,剛才既然提到了朱元璋,那就說一下朱元璋對于宦官的態(tài)度,據說朱元璋對宦官的管教極其嚴厲,只要是稍微犯錯就是嚴肅處置,還因此立了個鐵牌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那可真的是怕什么來什么,朱元璋日防夜防的宦官亂權,沒成想老朱家的子孫卻幾乎養(yǎng)起了一個“太監(jiān)王朝”,各代太監(jiān)老大層出不窮,一度成為老百姓的噩夢,百官的“親爸爸”。
前面講明宣宗的時候提過,是奪權成功的朱棣重新開始不顧他老爹的明令,跟宦官越走越親,只因為在削藩的事情上,吃了幾分太監(jiān)的甜頭,得了不少關鍵信息,這也算是“知恩圖報”吧。不管怎樣,也沒出大亂子,就這樣也挺好,可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他也算是個好皇帝,跟老爸一起開創(chuàng)了“仁宣之治”。由于朱元璋早期設置的過度集權,使得皇帝在扮演處理政務這個角色中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皇帝會很累。朱瞻基就是覺得太累了,有時候就把折子啥的讓旁邊的小宦官給批個意見,蓋個紅印啥的,當然,還是傳達自己的意見為主。可是朱元璋曾經明令禁止宦官不能讀書,更不能有官職。朱瞻基琢磨了一下,就整了個內書堂,給太監(jiān)們學習讀書,學成之后還安排官職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
就這樣,在內閣和皇帝之間,又有了太監(jiān)們的傳達和批注的隔層,這也大大賦予了太監(jiān)干政的能力,并且是名正言順的“傳達皇帝旨意”。其中王振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初代宦官大V。王振是個狠人,曾經也是滿腔熱血,對仕途也是憧憬滿滿,可惜作為一個落第秀才,他不知道還有什么后的出路。索性心一狠,仗著自己也算是滿腹經綸,就閹了自己,進宮做了太監(jiān),恰巧朱瞻基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加上王振腦子也靈活,也挺會來事,莫名其妙的就成了朱祁鎮(zhèn)的老師,也就是東宮局郎。
王振能混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僅僅只是因為會忽悠朱祁鎮(zhèn)這個小皇帝,更重要的是他里里外外的門面活做的很好。朱瞻基還活著的時候,王振儼然一副操心國家社稷,輔佐大明儲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無畏形象。朱瞻基一死,王振的政治野心就展露出來了,利用朱祁鎮(zhèn)的寵信,當上了司禮太監(jiān),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但是王振是個聰明人,作為第一代獲得大明皇室大V認證的太監(jiān),他每一步都走的很穩(wěn)。他尊重內閣,甚至在三楊面前故意訓斥過朱祁鎮(zhèn),表現自己正義凌然,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正面形象。以至于當張?zhí)笠驗樗烧乱獡]劍砍死他的時候,這群人連同朱祁鎮(zhèn)一同求情才逃過一劫,因此公關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王振也因此消停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三楊和張?zhí)蟮南嗬^離世,能夠束縛王振的勢力越來越少,王振之前明里暗里發(fā)展的朝廷勢力此時便適當的涌現出來,一個龐大的靠依附皇權的宦官權力體系就此呈現。然后便出現了后來的一幕,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盡喪大明精銳,自己也被俘虜,王振自食惡果,落了個身死的下場。
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老朱家的子孫還是遭了太監(jiān)的罪;朱瞻基萬萬沒想到,自己就是稍微偷個懶,差點斷了大明的江山;朱祁鎮(zhèn)萬萬沒想到,自己啥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