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
概述
1.熱毒入侵乳房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
2.西醫(yī):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1.內(nèi)吹乳癰——發(fā)于妊娠期。
2.外吹乳癰——發(fā)于哺乳期,約占95%。
3.不乳兒癰——非以上兩者。
病因病機
1.乳汁郁結:①乳頭發(fā)育不良;②乳汁過多或嬰兒吸乳少;③乳管不通;④乳房外傷。
2.感受外邪:即細菌入侵。
3.肝郁胃熱:①情志不暢,肝郁氣結;②產(chǎn)后飲食不節(jié)→脾胃運化失司→濕熱蘊結,陽明胃熱壅滯;以上均致乳絡蘊阻,氣血瘀滯。
1.好發(fā)于產(chǎn)后3~4周,初產(chǎn)婦多見。
2.局部腫塊,紅腫熱痛,伴高熱、寒戰(zhàn),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白細胞升高;表淺膿腫易發(fā)現(xiàn),深部需穿刺。
3.“傳囊”之變:膿腫潰后引流不暢膿液波及其他乳絡而成。
辨證
1.郁乳期:兼見初起乳房結塊,腫脹疼痛,常兼有惡寒、發(fā) 熱、全身不適等癥,為氣滯熱壅,此時膿未形成。
2.釀膿期:腫塊增大,焮紅疼痛,時有跳痛,為火毒熾盛。
3.潰膿期:腫塊中央觸之漸軟,有應指感,或見乳頭有膿汁排出,為毒盛肉腐,說明膿已成熟。
4.肝氣郁結:胸悶脹痛,嘔逆,納呆,脈弦苔薄。
5.胃熱蘊滯:兼見口渴、口臭,便秘,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療
基本治法
1.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以足陽明、足厥陰經(jīng)穴為主。
2.主穴:少澤、膻中、乳根、太沖、肩井。
3.配穴:肝氣郁結者,配期門、行間;胃熱蘊滯者,配梁丘、內(nèi)庭。
4.操作:毫針刺,用瀉法。期門、肩井不得針刺過深,以免傷及肝、肺等臟器。郁乳期采用隔蒜灸。
其他治療
1.三棱針法:在背部肩胛區(qū)尋找陽性反應點。反應點為大如小米粒的紅色斑點,指壓不退色,稀疏散在,數(shù)個至十幾個不等。用三棱針挑刺并擠壓出血,出血量以血色變?yōu)檎槎取H舸萄蟀喂?,則療效更佳。
2.隔物灸法:選取阿是穴,用蔥白或大蒜搗爛,鋪于乳房患處,用艾條熏灸10~20 分鐘, 每日 1~2次。用于乳癰初起未成膿時。
3.耳針法:選乳腺、內(nèi)分泌、腎上腺、胸。毫針刺,中度刺激,留針20~30分鐘。
4.拔罐法:早期選大椎、第4胸椎夾脊、乳根(患側);潰瘍期局部取穴;乳癰早期在所在穴位處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后拔火罐,每日1次。
按語
1.本病以預防為主,孕婦從孕后期應注意疏通乳腺管,保持乳房清潔,產(chǎn)后每次哺乳應勁量排空乳房,防止乳汁淤積。
2.本病早期應辨清發(fā)病部位,對針灸臨床選穴治療具有實用意義。
3.針刺本病對初起未化膿者有較好療效,應強調(diào)早期治療。已化膿患者應考慮轉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