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
跟上國際社會發(fā)展的腳步非常困難,中國不能長期處于國際產業(yè)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更不能長期受制于人。中國無法從國外買來一個現(xiàn)代化。(除非13億人民加班加點種地紡織搞代加工來支撐5千萬上等人的現(xiàn)代化生活)
軌道交通領域就是一個標準例子。記得到2010年,發(fā)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每條地鐵的成本大約為200億,其中機電設備(機車、軌道、盾構機、接觸網、屏蔽門、自動售檢票等等)至少80億,50條線就是4000億。只有形成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fā)制造體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鐵造價。
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機電設備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這么多錢,有哪些人得到好處呢?國際產品生產商??!他們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產品生產商的工程師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個小時,一年有一個多月假期,到中國都是商務艙+五星酒店。
產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業(yè)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潤,增值稅17%(地鐵建設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增值稅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稅,清關報關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億的生意,只留下300億的利潤,僅僅直接創(chuàng)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業(yè)崗位。
如果實現(xiàn)國產化,4000億的工業(yè)銷售額會養(yǎng)活多少人?反正華為2013年有2390億元銷售額,有15萬員工(華為的員工工資還很高),為華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業(yè)也不計其數(shù);4000億的機電設備采購直接創(chuàng)造4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我認為是比較保守的。
40萬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所以,工業(yè)界建立完整工業(yè)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xiàn)國產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則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來。
隨便講個AFC(自動售檢票系統(tǒng))國產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華虹。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全部從美國CUBIC公司的產品,于1998年9月完成1號線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