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span>
王弼氏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里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shù)摹旱馈唬筒豢赡苁钦嬲摹旱馈?;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于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zhì)。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cè)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道德經(jīng)》后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span>
意指「道」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guī)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fā)源形成論。
《道德經(jīng)》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里頭,地的法則在天里頭,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fā)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tǒng)一了。
道,是自然規(guī)律或者法則,是指這個世界還沒有人的時候就存在的自然界、宇宙的規(guī)律和法則。
德,是人活了很長時間以后才進化出來的人類行為規(guī)范。道大于德。
生命進化出意識后,可以認知“道”,可以創(chuàng)造“德”。
《莊子》是道家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里頭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這么一段: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旡所不在?!箹|郭子曰:「期而后可?!骨f子曰:「在螻蟻?!乖唬骸负纹湎滦埃俊乖唬骸冈诙敯?。」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乖唬骸负纹溆跣??」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yīng)。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埂竾L相與游乎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旡所終窮乎!嘗相與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diào)而閑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span>
莊子在此回答東郭子問「道是甚么」,大意是說:「『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人要學道的話,當看鼻涕蟲,當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過,才能觀見『道』的法則與偉大。」
《周易》是中國古道占卦筮卜之書。《周易》起源相當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孔子的論語)為早。其實,現(xiàn)今多數(shù)學者均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應(yīng)是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
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并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沟?,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挂捉?jīng)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jīng)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jù)。
《呂祖明道說》認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炁”;“辵”義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