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緊弦遲屬風寒。升之散之氣自完。 弦數(shù)浮洪風熱認。藥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燥藥宜降潤施。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濕升散加參主。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急取。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 滲潤洪數(shù)為濕熱??嗪庰D宜用急。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 數(shù)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 數(shù)而有力熱火功。苦寒之藥正相同。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宜真。 有見表滯里表實。此脈莫把熱認之。 分明寒郁熱難發(fā)。發(fā)散寒邪熱自驅(qū)。 又有表數(shù)里無力。陰盛格陽正此期。 溫內(nèi)更加斂表藥。陰陽和時脈自如。 積滯之脈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結(jié)芤。 血積有形按不散。氣積按有尋卻無。 按滑如苔名痰積。食積惟在右關系。 氣口緊盛食積新。關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氣口滑。食不化兮氣口滯。 大凡痛脈多屬陰。陽脈即散痛難成。 亦有火熱來作痛。外由陰郁故來侵。 十八脈形歌 | 浮洪濡虛是扁脈。圓脈芤滑實沉遲。 尖脈惟有細一樣。長脈數(shù)緊并弦微。 緩弱澀伏皆長類。十八脈形細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