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xiàn)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cè)黃浦區(qū)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筑總面積39200平方米,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jié)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
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后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南門兩側(cè)八尊漢白玉雕塑,極具莊嚴雄渾之氣。
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為中國古代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為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查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歷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shù)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
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陳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銅器,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是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又以具有長篇銘文和著錄的重較多為特色,新的陳列品中還有西周的晉候器和秦國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青銅館分為七部分,分別為: 1、萌生期青銅器 2、育成期青銅器 3、鼎盛期青銅器 4、轉(zhuǎn)變期青銅器 5、更新期青銅器、6、邊遠地區(qū)的青銅藝術(shù) 7、中國青銅器的冶鑄技術(shù)。
萌生期青銅器
連珠紋斝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斝是中國古代用于盛酒或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斝的腰部有三條不平行的橫紋,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釘,故稱"連珠紋斝"。這種紋飾是夏代晩期青銅器的特征。
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商周,年代:夏晚期,尺寸:長35.6厘米
鉞是長柄弧刃的砍殺兵器,同時也是刑具,青銅銘文中有很多用鉞砍頭的象形字說明了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鉞,大而重,刃部平口無鋒,沒有任何實用痕跡,應當是禮儀用器。這種鉞一般都出土于隨葬精美禮器的墓葬中,是一種君權(quán)或軍事權(quán)力的象征。
這件鉞體形厚實,中心圓孔直徑6.1厘米,周圍環(huán)列兩圈用綠松石嵌成的十字紋,十字紋內(nèi)外又環(huán)列綠松石圈,深度約2毫米,用膠質(zhì)黏合。十字紋、圓圈紋與中心鏤孔形成方圓相間的圖案,排列整齊有序又富于變化,體現(xiàn)了虛實融合的和諧形式感。鉞身上開兩個長方形孔,用于安裝木柄時穿過皮條。
管流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敞口弧沿,雙翼上展,狹長的器身下設有假腹,上有數(shù)圓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側(cè)帶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狀裝飾。腹飾簡單的乳釘紋、弦紋。 爵和角都是用于飲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則無流而具有若尾的雙翼。此器形似角而帶有管狀的流,屬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見。這件管流爵是1959年上海博物館在銅爐前搶救下來的,當時足部已經(jīng)不知所在,現(xiàn)在的棱形足是根據(jù)腹部的痕跡后加上去的。
育成期青銅器
獸面紋爵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 - 前15世紀中葉)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樸,紋飾簡單,鑄造粗糙,是青銅器初級階段。此爵爵口寬大,一側(cè)作長流狀,另一側(cè)呈短尾狀,流口處有1對較高的傘形柱。橢圓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
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紋飾已從夏代晩期的"連珠弦紋"轉(zhuǎn)變成"獸面紋"。此爵腰腹飾獸面紋,紋理簡單粗糙,是夏代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變的過渡形式。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梁為中線,兩側(cè)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cè)有的有耳,多數(shù)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cè)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shù)簡略形式的沒有獸的體部或尾部。
夏商周,年代:商 中期,重量:1850g
這件斝形體高大,口部上設兩個高大的方柱,上飾火紋。高頸,有豐腴的袋腹,下接錐形三足,設有一個較大的弧形把手。以商代青銅器常見的獸面紋為主要裝飾,線條細密夸張,突出神秘莊重的風格,這種獸面紋的裝飾方法, 在現(xiàn)存商代中期青銅斝中僅此一例。
斝是一種用于祭祀禮儀的盛酒器。從其外底的煙炱痕跡和腹內(nèi)的白色水銹分析,斝也是一種可以用來受熱溫酒的器皿。青銅斝出現(xiàn)在夏代晚期,發(fā)展到商代中期時,器形已趨成熟。商代中期的青銅斝,一般為平底,形制為頸、腹分段,因此這種袋腹頗為少見。
獸面紋鬲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銅鬲最早見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發(fā)展而來。鬲侈口,唇邊加厚,長頸,深腹袋狀,下有圓綴形中空足,雙立耳。頸飾獸面紋,上下皆飾連珠紋。腹飾卷角型獸面紋,獸目特巨,圖案條紋粗曠,結(jié)構(gòu)復雜,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
獸面紋觚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觚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高體束腰,下面連接一個高圈足,器身腰部飾有獸面紋、足座上飾云雷紋,上遺有十字鑄孔?;没说膭游飯D案呈現(xiàn)出一種神秘的威力,加之配以沉穩(wěn)的器物造型,使其更加顯得凝重。這件獸面紋觚是商代青銅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鼎盛期青銅器
牛首獸面紋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尊口部侈大,超過肩徑,肩部豐圓突起,圈足較低,有十字形縷孔,本是商代早中期常見的式樣,商代晚期紋飾更為豐富。肩部有三個犧首及腹部獸面紋,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結(jié)合的方法,體現(xiàn)了商代晚期紋飾及鑄造技術(shù)的發(fā)展。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徑22.8厘米,底徑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贈。
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谘叵嘛椑准y,前后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有銘文3字:戈父丁,意為戈氏為父丁所作器。
四羊首瓿
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
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并有三方孔以透氣防潮。
乳釘雷紋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瓿(bù)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
商代晚期
侈口,束頸,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頸有獸首。頸、腹、足各飾長吻獸紋、分解式獸面紋、龍紋、獸面紋。
亞方?罍
夏商周,年代:商 后期,重量:29680g
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中期的大型盛酒器。商代晚期是中國青銅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此罍具雄奇厚重,精美瑰麗,是典型的“三組滿花器”,代表了鼎盛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全器的紋飾以極細麗的云雷紋為底紋,自上而下裝飾六層浮雕狀的花紋??谘?、腹上部、圈足裝飾鳳鳥紋,肩部飾對稱龍紋,中間有大卷角正面獸首,腹中部及下部飾獸面紋,下端為利爪,獸角、龍尾等處聳出器表,凸出的紋飾以各種陰線為裝飾,透露出獰厲神秘之美。罍的頸部鑄銘文兩行四字,表明器主族徽“亞 ”,因此命名。
畐(fu)父辛爵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器形較常規(guī)的爵為大,流及尾向上翹,流折處設菌狀雙柱,深腹圜底,下有三條外撇的三棱錐足,腹內(nèi)側(cè)有牛首鋬。流下飾龍紋,腹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下部飾環(huán)柱角獸面紋,上下以連珠紋為界隔。銘文字數(shù),鋬內(nèi)鑄銘文3字 銘文釋文為畐父辛。
父乙觶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觶是飲酒用的杯,初見于商代晚期,沿用至東周時期。它的形制有扁體和圓體的兩種,往往帶有蓋。這件觶為扁體,紋飾精美,蓋、腹、圈足均飾獸面紋,頸部為三角雷紋,其下還有鳥紋。蓋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這是為了掩蓋范縫美化器物而特設的附飾,是獨特而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
黃觚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黃觚高27.3厘米,造型精巧,裝飾華麗,觚體分三段,各部分所占比例和裝飾各不相同。頸部是蕉葉紋,四瓣蕉葉與向外敞開的頸部巧妙地結(jié)合,好似花蕾含苞欲放。腹部與圈足都各有四根與蕉葉紋相對應的扉棱和兩組對稱龍紋。圈足上的龍紋尤為精美,采用了商代還不太常見的鏤空工藝。
器壁內(nèi)部有一“黃”字銘文,所以被命名為黃觚。觚是一種飲酒器。
鳳紋犧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觥 gōng: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鳳紋犧觥通體作水牛形,軀體豐圓,四肢健壯,背上站有一只小獸,整件器物顯得穩(wěn)重渾厚。全器以云雷紋襯地,立體圖案為精美的鳳鳥花紋,壯觀華麗。這種小巧精致的牛形尊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為罕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通高29.5、通長31.5、腹深13.2厘米,重4.84公斤
橢圓體,曲口寬流,龍頭蓋,兩角兩側(cè)有兔耳,中脊作小龍形,長體卷尾,脊兩側(cè)飾長冠鳳鳥,蓋后端飾牛角獸面穩(wěn),流的下端飾彎角卷尾龍,腹飾大鳳鳥,背置一小鳳,鳳爪下及于圈足,圈足飾分尾長鳥紋。器的后端設獸首鋬,下垂小鈎珥。此器紋飾以鳳鳥紋為主,不施地紋,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是商代晚期中較為獨特的作品。觥蓋與殷墟劉家莊發(fā)現(xiàn)一件西周早期器相似。共組器多見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續(xù)到西周中期,食器較少。
亞fu方罍
商代晚期
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裝飾了六段花紋,以腹部為主干紋樣,分三段:上段作鳥紋;中部為一銳牙 裂口,形狀猛烈的巨大獸面紋;下段也作獸面紋,唯形象與中部不同。全器紋飾以云雷紋為地,主干紋樣粗壯突出,極有氣勢。器的每面中線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為穩(wěn)重莊嚴。
罍,音léi,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zhuǎn)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父戊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高20.2、口縱15.5、口橫19厘米,重5.33公斤。
長方體,失蓋,直口直壁,頸、腹、圈足連成一體,圈足每面有一門洞形凹口,四隅及中線皆有棱??陲棇ΨQ的彎角鳥紋,腹飾龍角獸面紋,圈足飾對稱夔龍紋,均以云雷紋填地。內(nèi)底鑄銘“竹宦父戊。告永。”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小子省壺是晚商時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頸,鼓腹微微下垂,僅在蓋、頸和圈足上用單或雙線勾勒出十分簡單的龍紋,風格簡潔質(zhì)樸,與商代晚期繁紋縟飾、華麗 至極的時尚迥異其趣。而壺的蓋上和器內(nèi),卻鑄有內(nèi)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銘文,表明小子省受賞作器以資紀念。商代晚期青銅器上鑄有銘文并不少見,但一般銘文都較 短少,鑄造長篇記事銘文是周人的習慣,并往往因之不飾花紋。小子省壺的出現(xiàn),表明較長的記事銘文及其在紋飾上的相應簡化并非周人的首創(chuàng),只是在注重奢華外 表的商代格外罕見而已。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紀)
高30.9cm,口徑16.3cm,重1.26kg。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淺腹、圓底,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且兩面都有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龍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wěn)定感,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鼎的腹部飾長鼻獸紋,圖案結(jié)構(gòu)別致協(xié)調(diào)。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
觚高體細腰,大口外侈,圈足。頸部飾蕉葉紋,腰部上方飾蠶紋,腰與足飾獸面紋。圈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內(nèi)刻 “癸”二字銘文?!啊贝砟骋皇献宓淖寤?,表明此觚是族為其父輩名“癸”者所做的器物。
鼎方彝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青銅的方彝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長方形,帶有四阿屋頂形的蓋。此器的器蓋各有1字銘文“鼎”,蓋身裝飾有多層浮雕的獸面紋,蓋部的獸面紋呈倒置狀,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諧貼切,體現(xiàn)了商人高超的設計思想。
獸面紋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底徑18.9厘米,重9.7千克。獸面紋罍方唇高頸,圓肩深腹圈足,肩側(cè)獸首耳,腹下部牛首鋬。肩飾火紋,間龍紋。上腹飾獸面紋,下腹連鳥蕉葉紋,圈足飾獸體目紋,雷紋為地,縟麗精致。
劉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較大的發(fā)展,在禮儀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偉精麗。此鼎體積雖小,但適應當時瑰偉雄壯的審美風尚,制作尤為厚重端莊,氣度不凡。腹內(nèi)壁鑄一以鉞斬人首形的象形字,為“劉”之本字。
獸面紋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甗 yǎn: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shù)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甗是絕大多數(shù)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甗侈口,雙立耳,三袋形足。頸部飾獸面紋,腹部兩平行折線形成兩尖角形。
亞酗鐃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紀)
鐃 náo :銅質(zhì)圓形的打擊樂器,比鈸大。 古代軍中樂器,像鈴鐺,但沒有中間的錘。多枚組成一套稱為編鐃。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甑鬲連體,眵口立耳,腹部向下略收,鬲部分襠,足下部細長,腰內(nèi)有箅??谙嘛棴h(huán)柱角獸面紋,腹飾彎角回首對鳥組成的垂葉紋,鬲腹飾牛角大獸面。 銘文字數(shù),內(nèi)壁鑄銘文3字。
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開始出現(xiàn)的新形式??谘仫椈鸺y,間隔以回首曲體的龍紋,圈足飾四組曲折角獸面紋,方座面之四角飾牛頭紋,方座四壁,各飾相對的長冠鳳紋??谘厮闹芮昂笞笥腋饔幸欢逻€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穩(wěn)重美觀。簋中有六字銘文。
噩(通假通“鄂”)弔(叔)乍(通假通“作”)寶尊彝。
鄂是商代的方國名稱,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沁陽附近。叔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官名或職名,另外一種說法是,如同共叔段、管叔鮮、蔡叔度等稱呼一樣,鄂叔應該是封到鄂地的周王室的王子。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是正解,目前也沒有定論。
鄂叔簋最為引人注意的地方,方座下有一個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方座表面飾鳥紋,極工整。
德方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它通高24.4厘米,口縱14.2厘米,口橫18 厘米,在口沿的兩邊,此器有兩只立耳,折沿淺腹、柱足細長。德方鼎的腹飾為獸面紋,兩側(cè)的龍形紋以細雷紋為底,足上端飾牛首紋,紋飾十分清晰規(guī)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寶尊彝。在它的腹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鼎的銘文相當重要,共5行24字,記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貴族德參與其事,受到成王賞賜,作器以記之。
甲簋
夏商周,年代:西周,重量:6480g
簋是盛放飯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現(xiàn)以后,逐步成為青銅禮器序列中一種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漸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嚴格規(guī)定使用的數(shù)量,一般是以偶數(shù)組合與列鼎配合使用。
這是一件方座簋,頸腹兩側(cè)的耳為獸首鳥身的形式,下接垂珥。頸部、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飾各種形式的鳥紋,腹部飾乳釘雷紋,座面四角飾牛頭紋,頸部和圈足飾長冠分尾鳳鳥,方座分別飾三種鳥:上沿兩兩對稱,鳳鳥分尾下垂;下沿為對稱長尾卷曲鳥紋;兩側(cè)為佇立式向背的鷙鳥。商末周初的長方形器壁上,如方鼎的腹部和簋的器座,往往會用鳳鳥紋作為四沿的裝飾。
器內(nèi)底銘文只有一字:甲。這是周人以干支生稱的一個實例,“甲”是器主人的自名。
德鼎
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陳翔久、旺敬之捐贈。
為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shù)青銅大鼎之一。德鼎的造型較商代晚期已發(fā)生變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穩(wěn)的氣質(zhì)。鼎的花紋仍采用帶地紋的獸面紋,但構(gòu)圖趨于簡略,層次也不甚豐富,表現(xiàn)出周人獨特的簡約風尚。
德鼎銘文,這種文字叫金文,也叫鐘鼎文。
妊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妊簋的圈足下設有四條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為了取食方便而進行的特殊設計,但與一般圓形器用三足的習慣有所不同,比較罕見。器身兩側(cè)設置象頭形的雙耳,長鼻翻卷如垂耳,極其生動。簋的腹部飾有百乳雷紋,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紋飾,沿用至周初。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趨淺腹,足部變得細長,這件鼎是這一時期的典型。鼎的銘文相當重要,共5行24字,記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貴族德參與其事,受到成王賞賜,作器以記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簋(guǐ)用來盛食物的家什。上器侈口,深腹,圈足,方座。腹部兩側(cè)有獸耳垂珥,頸圈足飾鳥紋,腹飾乳釘雷紋。
魯侯尊
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紀上半葉)
高22.2厘米,口徑20.7厘米,底縱長11.8厘米,橫長12.7厘米,重4.1千克
李藝軒、邱輝先生捐贈
敞口外撇,頸部下收,兩側(cè)飾獸首耳,頸部以下為方體,兩側(cè)設有彎曲寬翼,方圈足。腹內(nèi)底鑄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載了周王命令明公派遣三族征伐東國,駐軍后為賞魯侯大功,作器記事,因此命名。整體樸素無紋,呈多節(jié)狀,凹凸相間,質(zhì)樸穩(wěn)重。
此尊造型獨特,在尊類器物中絕無僅有。西周早期青銅器繼承商末的獸面紋,有些器物上紋飾較簡單,魯侯尊將這一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體現(xiàn)了周初獨特的審美情趣,也為西周中、晚期青銅器的簡潔風格開了先河。
gui古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高21.8厘米,口徑20.1厘米,底縱長11.8厘米,橫長12.3厘米,重3.56千克
方體,圓口外撇,長頸,折肩較狹,鼓腹,方圈足較高、外撇。四角設四條棱脊,呈勾曲形,較為柔和。頸部飾蕉葉紋,內(nèi)有內(nèi)卷角獸面紋,頸肩配長冠小鳥;腹部飾外卷角獸面紋,配以圈足的鳳鳥紋。紋飾均有規(guī)整細密的雷紋為地紋。肩四角各置一長鼻上揚、曲角的象形獸首,長鼻與棱脊彎鉤相呼應,配以肩部的長冠龍紋。腹內(nèi)底鑄銘文二行四字“ 古作旅”,意為 古制作了這件祭祀用的禮器。造型端莊,紋飾華美,鑄造精良。
尊是大型或中型盛酒器。商代早期開始出現(xiàn),一直使用至戰(zhàn)國時期。折肩尊在商代晚期已逐漸為直筒形尊取代,此尊可謂是復古之作。
獸面紋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
直口,設高蓋,束頸,寬腹,圈足。蓋頂設鈕,由六翼蟬紋組成,蓋面裝飾牛角獸面紋,蓋沿和器頸飾彎角鳥紋,腹部飾牛角獸面紋,角尖翹出器表,鑄造復雜,雙 目凝視,這表現(xiàn)的顯然不是天然的牛,而是超自然力的物象,也反映了西周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情況。腹上部、圈足配置的是彎角鳥紋,提梁兩側(cè)為牛首,提梁上飾尖角 卷尾龍紋。
腹部兩側(cè)設棱脊,打破了筒形器物的單調(diào)感。這類直筒形卣最早發(fā)現(xiàn)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較為流行,傳世數(shù)量極少,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再發(fā)現(xiàn)。
龍首鉞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象首獸紋鉞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轉(zhuǎn)變期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系統(tǒng)。列鼎制度、編鐘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jīng)形成。新的器型開始出現(xiàn);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zhuǎn)舒暢,或樸質(zhì)簡率。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xù)。
師遽方彝
西周恭王時期
高16.4厘米,口縱長7.6厘米,橫長9.8厘米,底縱長7.5厘米,橫長9.6厘米,重1.62千克
形制較小,口沿外折,上有屋頂形蓋,腹部呈長方形,稍鼓,方形圈足外撇。腹部兩側(cè)各設一象鼻形耳,長鼻上卷。蓋面及腹飾變形獸面紋,頸及圈足飾獸體變形紋,簡單粗疏,除雙目外幾乎不可辨別,符合西周中期的紋飾特征。方彝內(nèi)有中壁,將容酒部位分隔為兩室,可放不同種類的酒。蓋一側(cè)下沿有兩個方形缺口,可置小酒勺,今已遺失。器內(nèi)、蓋有相同銘文各六行十六字,記錄王在康宮設宴,師遽收到贊美并受命助飲,因此作器。
彝為盛酒器。西周方彝大都曲壁,但多無耳,也少有中壁。此方彝造型奇特,小巧精美,極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大克鼎
夏商周,年代:西周 中期 孝王,重量:201500g
大克鼎清光緒年間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同出土的有小克鼎、鐘等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更是歷見著錄、舉世聞名的國寶。
此鼎器壁厚實,形制雄偉??谘叵嘛椚M變形獸面紋,間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飾寬大波曲紋,婉轉(zhuǎn)流暢。周初以來的傳統(tǒng)紋飾至此已完全變形,進入紋樣轉(zhuǎn)變新時期,出色地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shù)的成就。
器腹內(nèi)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nèi)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xié)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銘文字體特大,字跡端莊質(zhì)樸,筆畫均勻遒勁,上半部刻有整齊長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規(guī)整。
大克鼎銘文大意:前段是克歌頌祖先師華父謙遜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夠輔弼王室,靖遠安內(nèi),周王追念其功績,任命師華父的孫子克擔任宮廷大臣,出傳王命,入達下情;后段記載了周王對克的冊命辭,重申對其官職的任命,并賞賜禮服、土地和奴隸,于是克叩拜謝恩,稱頌天子的美德,并鑄造大鼎來祭祀師華父。
虎簋
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徑23.3厘米,腹徑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
造型敦厚,器蓋正中為蓮花形捉手。裝飾有波曲紋和獸目交連紋。器蓋和器身內(nèi)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晉侯穌鐘
夏商周,年代:西周 晚期 厲王,重量:6150-22700g
該組編鐘,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為甬鐘。
1992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共16件,可分為兩組,每組8件,大小相次,排編成兩列音階與音律相和諧的編鐘。共刻銘文355字,西周青銅鐘銘文以利器刻鏨,此為首例。銘文記載了晉侯穌隨周厲王親征東方夙夷的事件,為史書所闕載,是對西周史料的重要補充,同時也可據(jù)此推算西周歷譜。
頌鼎
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徑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贈人:李蔭軒、邱輝。
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谘叵隆⒏共亢妥闵戏诛椬冃潍F體卷曲紋、波曲紋、獸面紋。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銘文共62字,記錄史頌受王命省視蘇國。
頌鼎
西周晚期
高31.4、口徑32.9釐米,重9.82公斤。
體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飾二道弦紋。
此鼎傳世共3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各藏 1件。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
簋(guǐ)用于放置煮熟的飯食。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戰(zhàn)國以后,簋極少見到。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
匜為盥洗器。此器平蓋,龍首鋬,四獸形足。通體飾較密的橫條溝脊紋。腹內(nèi)底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為齊侯夫人。在青銅匜中,以此形制為最大、最重。
上有銘文:齊侯作虢孟姬良女寶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顯然齊侯夫人是虢國的長公主。
龍紋鐘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
四虎镈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
晉侯魚木鐘
西周厲王(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
子仲姜盤
夏商周,年代:春秋早期,尺寸:高18厘米 口徑45厘米
盤器形較大,折沿潛腹,頗為厚重。圈足下三個立虎,若負重狀。盤的外壁飾竊曲紋(抽象化的動物紋樣),兩側(cè)設耳,前后各設一條立體的曲折角龍,龍首聳出盤邊作探水狀,生動活躍。盤內(nèi)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儼然一副水族聚息圖。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zhuǎn),當水注入之時,魚禽如游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chuàng)造。且克服了合范澆鑄時活動件粘連的技術(shù)難題,在較薄的底層層中嵌入了動物底軸,使其垂直但不會被卡住,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極高的制作工藝水平。
內(nèi)壁鑄有銘文六行三十二字,大意為:在六月初七,大師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的盤,此盤既大切好。
盤是盛水器,商周時期宴饗時要舉行沃盥之禮,即凈手之禮,以盤承接棄水。戰(zhàn)國以后沃盥之禮漸廢,盤的功用演化為兼作盛水,遂稱之為洗。
秦公簋 春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類器物的遺風,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高17.2厘米,口縱23.9厘米,口橫30厘米,底縱13.8厘米,底橫18.3厘米,重5.02千克
器蓋、形制紋飾相同,蓋的各邊均有小牛首與器的口沿相扣合。敞口折沿,腹部斜收,平底,下承圈足,圈足四周有矩形缺口。蓋頂裝飾有獸目交連紋,口沿飾獸體卷曲紋,獸紋的形象已經(jīng)簡化。腹部飾相背的卷體龍紋,紋飾線條較粗且規(guī)正。器內(nèi)銘三行十三字,蓋銘“子”字重文,多一字。
簠是盛放飯食的器皿,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長方形,器與蓋對稱,形狀大小相同,合起來為一器,分開可做兩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以后基本消失。
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青銅藝術(shù)的發(fā)展再次出現(xiàn)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qū)域特徵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shù)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 強,禮器的功用逐漸消失。形制的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的產(chǎn)生,使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
變形龍紋盆
春秋中期。
根據(jù)文獻的記載,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銅盆的銘文卻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應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較晚時期才出現(xiàn)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時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制作十分精良。
龍紋镈
春秋中期
镈,音bó,是一種形制接近于鐘的中國樂器。盛行于東周時代。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F(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镈有三件銘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齊國),叔夷镈(春秋晚期,齊國),邾公孫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銘文中稱為鐘。
蓮瓣蓋龍紋壺
春秋中期
高76.4厘米,腹徑39.5厘米
蓋頂微隆,中央飾龍紋,口沿處有一圈外擴的蓮瓣形,內(nèi)中為細密的透雕龍紋,蓋沿飾變形龍紋。廣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頸部兩側(cè)有回首龍形耳,龍首有華麗的雙角,龍齒卷曲外露,躬身卷尾,自頸部至腹部,裝飾四層花紋。上面兩層為卷龍紋,由兩百年凸起、中間內(nèi)凹的寬條構(gòu)成;下面兩層為相互糾纏的交龍紋,構(gòu)圖復雜而寫實。圈足為鏤空的龍紋。此壺形體雄偉,紋飾繁縟。
犧尊
夏商周,年代:春秋 晚期,重量:10760g
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間一孔套有一個鍋形器,可以取出。從其結(jié)構(gòu)看,這是一件溫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裝于尊腹用來溫酒。用動物形態(tài)設計成酒器尊的外形,為中國青銅器的一個特點。此器形態(tài)穩(wěn)重,雖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使造型與實用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環(huán),說明了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開始使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了,是研究中國牲畜馴化史的一件寶貴的實物資料。紋飾精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迴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通過紋飾可以看出印模技術(shù)的使用。在牛頸及鍋形器上飾有虎、犀等小動物的浮雕,形態(tài)生動,鑄作精美。 上海博物館的這件犧尊集盛酒、溫酒為一體,是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中唯一的一件,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尊是盛酒器,從商代早期開始使用。直至戰(zhàn)國時期,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較長的一種器形?;拘沃剖牵捍蟪?、有肩、高圈足,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尊。
交龍紋鼎
春秋晚期。為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huán)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 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鏤空蟠龍紋鼓座
夏商周,年代:春秋 晚期,重量:37.9kg
鼓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樂器之一。這件鼓座成半球體,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圓筒用來插放鼓柱。12條相互纏繞噬咬的圓雕蟠龍攀爬于半球體的鼓面上。龍首為圓雕,口銜圓環(huán),龍體為高浮雕。十二條大龍雙目圓形中空,可能原有鑲嵌物,現(xiàn)已遺失。龍角的兩端為空槽,可能也曾有類似的裝飾物。
整器將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陰刻手法融匯一體,使用了分鑄、鑄接、銅焊、镴接、鑲嵌等工藝,以多變的形態(tài)和對稱的布局構(gòu)成了群龍仰首弄尾、穿插糾結(jié)的立體造型,是鑄造工藝和藝術(shù)造型相結(jié)合的典范。
鑲嵌狩獵畫像豆
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1.1厘米,重1.8千克。
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吳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
此盉以一條弧形的龍作為提梁,龍體中空,是由無數(shù)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jié)的形式組成,稱為透雕交龍紋,腹部飾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cè)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 整器的裝飾精美華麗,表現(xiàn)了高超的鑄造技藝。盉的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敬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盉。這件盉是至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吳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銅禮器。
吳王夫差 吳金鑄女子作器吉。
交龍垂鱗紋鼎
春秋晚期
敞口,窄平折沿,厚方唇,無蓋。雙耳外撇,附于口沿內(nèi)壁。腹中部內(nèi)收,呈束腰狀。深腹。下腹部外鼓且下垂。底部較平,下有三蹄形足。這件器物具有明顯的楚文化因素,束腰的特點不見于楚文化以外的區(qū)域。與1978年河南淅縣下寺楚墓中出土的王子午鼎形制相似。整件器物造型雄偉,莊重典雅。
此種類型的器物又稱為升鼎。春秋中期,各諸侯國開始大量鑄造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青銅器,使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業(yè)進入了繼商代之后的又一個高峰。此時的楚國迅速崛起,楚器的風格也開始形成。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標新立異的精神。
鳥獸龍紋壺
春秋晚期
壺是容酒器。此壺圓體,寬頸,深腹外鼓。蓋及兩耳已失。器物主體紋飾是人首鳥體的怪獸和龍相互纏繞。在紋飾之間還有虎、牛、豹等動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飾一周雁群紋,雁作昂首曲頸狀,體現(xiàn)了晉國青銅鑄造業(yè)的高度水平。
透雕交龍紋鋪
春秋晚期
鋪盤直壁,折沿平底,束腰形高圈足,隆蓋上有蓮花形捉手。蓋和盤壁飾竊曲紋,柄飾鏤空竊曲紋。
者尚盤
春秋晚期
通高11.5厘米,口徑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淺腹平底,三條獸面蹄足,腹兩側(cè)有一龍首鋬。腹飾三層一倒一正的龍紋。
戰(zhàn)國早期
鳥流盉
戰(zhàn)國早期
鳥首形盉流口,通體流水紋,三足分立,飾紋簡單,造型生動。
戰(zhàn)國早期
高41.6厘米,口縱8.6厘米,口橫11.3厘米,底縱8厘米,底橫11.3厘米,重4.6千克
廣口,有薄的瓶蓋,長頸,鼓腹下垂,矮圈足。蓋頂設一鈕,有8字形套環(huán)連接提梁,通過頸部的雙環(huán)與肩部套環(huán)相連,蓋面及頸上部各有三個小的獸面銜環(huán)作為裝飾,腹部用陶紋組成繩絡,交匯處為網(wǎng)結(jié),將正面紋飾分為四區(qū)。腹下端的圓環(huán)為傾倒酒液時用。此壺最特殊之處,是壺背為平面,正面看似圓壺,側(cè)面看是扁壺,造型別致。
鑲嵌畫像紋壺
戰(zhàn)國早期
壺侈口,有蓋,斜肩,鼓腹,矮圈足。此壺乍看似平凡,奇便奇在壺上鑲嵌的畫像。
壺蓋面平,三只鳥平均立于蓋邊,蓋面內(nèi)圈刻有紋飾。
壺身肩上有二獸首銜環(huán)耳?;y從口至圈足分段分區(qū)布置,以雙鋪首環(huán)耳為中心,前后中線為界,分為兩部分,形成完全對稱的相同畫面。自口下至圈足,被四條斜角云紋帶劃分為四區(qū)。
壺蓋一圈為鳥獸圖,間雜幾個人,像一幅人獸斗爭的場面。
壺頸部為第一區(qū),主要為采桑圖、射禮活動。
壺的上腹部為第二區(qū),為宴享樂舞、射獵場景。
壺的下腹部為第三區(qū),為水陸攻戰(zhàn)的場面。
壺近圈足部為第四區(qū),采用了垂葉紋飾。
圈足飾對頂三角及十字幾何紋帶
宴樂畫像杯
戰(zhàn)國早期
高6.2厘米,口縱14.9厘米,口橫18.4厘米,底縱8.8厘米,底橫11.4厘米,重0.33千克。
器呈橢圓形,斂口,腹略鼓,向下收縮成平底,腹的兩邊有小環(huán)耳,套有附環(huán)。紋飾用極銳利的鋒刀刻鑿,線條細如毛發(fā),幾乎為目力所不及。整個圖像計有建筑物三所,車四輛,人四十八個,鳥三十三尾,獸十頭以及其他器物等,有條不紊地布置在杯的內(nèi)外壁,構(gòu)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戰(zhàn)國時代貴族生活的畫面。這種鑄造技術(shù),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比較流行。
春成侯盉
戰(zhàn)國晚期
直口短頸,扁圓腹,以鳳鳥紋為流,肩上有龍形提梁,通體勾連雷紋,肩腹紋飾以四道圓籀狀紅銅嵌為界飾,在下腹部有銘文,大意為春成侯府白金鑄盉等等。
戰(zhàn)國晚期
高52.4厘米,口每邊長12.1厘米,腹每邊長25.4厘米,底每邊長14.7厘米,重10千克
敞口,圓肩,長頸,鼓腹下收,方圈足,有一對獸首銜環(huán),鑄作精細。通體布滿幾何云紋,紋飾安排彼此斜交,沒有固定格式。整器鑲嵌銀絲和綠松石,鑲嵌物基本保持完好,十分難得。
現(xiàn)在所知最早的壺是商代中期的,直至漢代仍較為流行?;拘沃茷閳A形或扁圓形,也有方形或橢方形,有蓋,肩上有環(huán),套接提梁或直接用繩索作提梁。西周中、晚期,壺有大型化傾向。由于壺體高大,已不可能設提梁來提拎,因此多在頸部置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
鑲嵌幾何紋敦
戰(zhàn)國晚期
兵器部分
戈 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左下:透雕云紋戈 戰(zhàn)國早期
中上:曲胡戈 戰(zhàn)國晩期
右下:蔡公子加戈 春秋晚期
吳王光劍
春秋晩期
吳王光劍,為吳王所用。吳王光是夫差的父親。吳王光劍銘文字體稱為鳥蟲書,這是一種鳥形或蟲形的藝術(shù)字體。春秋中晚期以后這種字體常常作為青銅裝飾的一部分而在楚與吳越地區(qū)流行。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huán)棱形箍。劍身有脊。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zhàn)戍人?!?/span>
矛: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
邊遠地區(qū)的青銅藝術(shù)
獸面紋龍流盉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 前6世紀上半葉)
此盉呈鈍三角形,長流作龍形,以張開的龍口為流口;蓋頂是一個盤旋而出的龍頭,與流口的龍頭層疊趨前,呈雙龍繼起的姿態(tài)。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創(chuàng)造的杰作。
龍耳尊
春秋晚期
高39.1厘米,口徑35.4厘米,底徑32.2厘米,重29.05千克
敞口,細頸,廣肩,鼓腹逐漸內(nèi)收,平底置圈足。兩側(cè)飾龍形把手,龍首回顧,尾上卷,四爪與器身相連。肩飾斜角雷紋,器身主體布滿橫向溝紋,紋飾風格都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見的。
滇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西南地區(qū)的主要部族之一,有著發(fā)頭的青銅文化。青銅器類型繁多,以盛放貝幣的貯貝器、動物紋飾件、各式工具、農(nóng)具和兵器最具特色。善以圓雕的人物和動物作為裝飾、鎏金、鑲嵌和線刻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八牛貯貝器
秦漢,年代:西漢,重量:15200g
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
此件器物是反應滇文化青銅特色的標志性器物。貯貝器是云南地區(qū)滇族特有的青銅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見的裝飾題材。這件貯貝器出土時里面裝有貝幣,圓蓋上塑有八頭姿態(tài)各異的牛,所以得名。器物整體呈束腰圓筒形,器蓋上鑄有一頭大牛和七頭小牛。中間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長角彎延前聳,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環(huán)繞在蓋沿。腰部是兩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視眈眈。
五牛枕
西漢
枕高36 厘米, 寬68 厘米,縱長17.1厘米,重4.7千克。馬鞍形,除枕角鑄有兩頭立牛,枕側(cè)還浮雕三牛,造型生動美觀。
女跽坐俑
西漢,1956年云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踞坐,高髻,身披巾,束帶著裙,腰系圓形飾。雙手執(zhí)傘,傘已脫落。坐俑臉部五觀與中原出土的女俑不同,顯示滇族女俑色彩。
巴族生活于今四川盆地東部。西周以后建立巴國。戰(zhàn)國時期的巴族青銅多有發(fā)現(xiàn)。青銅器以兵器、工具為主。器物上有猛虎、鷺鳥、手心形等紋飾符號,以虎紋最為常見,與蜀文化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
虎紋鐘
戰(zhàn)國
北方諸族青銅器
三鳩鬲
春秋早期
打擊樂器。此鉦所飾的獸面紋不同于中原青銅器的獸面紋,有明顯吳越地域色彩。鉦部的突目,已變形抽象,幾乎不像是目,具有裝飾性意味;主體紋飾云雷紋,鉦部的云紋排列整齊,間有棘刺狀突起,購圖顯得簡潔、充滿自由化,不同于中原青銅器云雷紋規(guī)矩、富麗。
越王州句劍(左上)越王者旨于睗劍(左下)越王者旨于睗矛(右上)云雷紋矛(右下)
戰(zhàn)國早期
越族的青銅兵器制造高超工藝在春秋戰(zhàn)國十分著名,不少出土的兵器都來自吳越之地。
西南少數(shù)民族青銅器
銅鼓是用于祭祀、戰(zhàn)陣、集會和隨葬的樂器,并為日常娛樂和貯藏財資之用,有多種類型、主要行用于西南和今兩廣地區(qū)。造型設計合理,鑄造工藝精湛,太陽紋、云雷紋等紋樣簡樸粗獷,立體蛙的裝飾反映了人們的習尚和愿望。
蛙飾鼓
南北朝
鳥獸紋鼓
中國青銅器的冶鑄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