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一般當我們提到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的時候,往往會儒道并稱,認為儒家和道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是兩個主流。但是其實在戰(zhàn)國時期,并沒有儒道并稱的現(xiàn)象。
在戰(zhàn)國時期,倒是有儒墨并稱。韓非子在一篇題為《顯學》的文章里面就提到,當時的顯學,也就是顯赫的學派,就是儒家和墨家?!秴问洗呵铩防锩嬉仓v到,當時“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于天下”。也是把孔和墨,也就是孔子和墨子并稱。在《孟子》的書里面,它提到了當時是“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說當時除了儒家之外,最著名的兩個學派,一個是楊朱,以楊朱為代表的學派;另外一個就是以墨家為代表的學派。
這些材料都說明了,在先秦時期,這個墨家其實是一個很顯赫的學派,影響非常廣泛,可以說是聲勢浩大。但是在《史記》里面,也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里面,有關墨子這個人的記載卻是很少。它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里面,附帶提到了墨子這個人,簡單地交代了一下,說他是宋國的人,他“善守御”,善于防御,軍事防御。他主張“節(jié)用”。他的時代呢,可能是跟孔子同時,也可能在孔子之后。那么從這里可以看出,其實在司馬遷的時候,好像已經(jīng)對墨子不是太清楚了。
根據(jù)后人的考證,墨子他應該是在孔子去世之后才出生的。然后呢就是他的去世的時候,孟子出生了。
關于《墨子》這部書,后代研究的人,一直到清代之前,研究的人是比較少的,不像儒家道家的書,歷朝歷代都有很多人研究。墨子的書也是比較被冷落的,一直到清代學術興起以后,才有比較多的人來研究。在這之前,大概只有一兩個人研究過墨子,而且他們的研究也沒有流傳下來。
那么這個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為什么當時影響那么大,后來卻銷聲匿跡了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nèi)ヌ骄康囊蓡枴?/span>
那么清代以來也有不少學者試圖對墨子這個人的背景做一些考證,但是仍然留下了許多有爭議的問題。比如說他到底是不是“宋之大夫”?他可能在宋國擔任過大夫,但是他是不是宋國人呢?他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他的籍貫是哪兒呢?有人說他是魯國人,也有人說他是齊國人,還有人說他可能是外國人,也就是說他可能是印度人,或者是雅利安人,也就是伊朗人,甚至有人說他是阿拉伯人,因為他皮膚顏色比較深,有點像印度或中亞那邊的人。
另外就是關于這個人的名字,他的姓,他姓“墨”??墒俏覀儸F(xiàn)代的中國人當中,恐怕很少有姓墨的,這個“墨”到底是不是他的姓也是一個問題。
錢穆先生他就提出一種看法,認為墨其實不是他的姓,墨它是古代所謂五刑之一。這個五刑,就是古代懲罰犯人的五種刑罰,分別是:墨刑、劓刑、刖刑、宮刑、大辟。墨刑是其中最丑、最輕的一種刑罰,也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所以錢穆先生認為墨子很可能是一個受過刑的人。一個受過刑的人,他會不會把刑放在自己的名字上面呢?這也是有可能的。我們知道在秦漢之際,有一個人叫作“黥布”,這個黥布的“黥”字其實也是一種刑罰的名字。
也有可能墨子,甚至包括他的一些門徒,他們這個名字可能不是正兒八經(jīng)的名字,而是類似于一種綽號之類的東西。因為墨子一些門徒的名字也是蠻奇怪的,比如說索盧參、禽滑厘,這樣的名字都不太像中國人的名字。還有一些弟子的名字叫作己齒、叫苦獲、叫跌鼻,這些名字也都是很奇怪的。
《呂氏春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作《尊師》,它以墨家門徒為案例來說明選擇一個好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它說“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有兩個人,一個叫作高何,一個叫作縣子石,這兩個都是齊國非常粗暴的人。“指于鄉(xiāng)曲”,也就是在家鄉(xiāng)里面橫行霸道,后來他們學于子墨子。又說“索盧參,東方之鉅狡也”,索盧參這個人是一個東方的、非常狡猾的、暴徒一樣的人。后來他學于禽滑厘,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呂氏春秋》的意思就是說,像高何、縣子石,還有索盧參這樣的人,他們本來都是所謂的“暴者”、暴徒,都是一些很兇的人。但是后來他們都拜墨子或者墨子的徒弟為師了,然后他們就改變了個性,成為士君子了。而這些人本來的出身,可能都是所謂的“刑戮死辱之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本來可能是犯了罪,要處死刑的人。
那么從這段話里面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墨家的門徒,他們好像不是什么來自上層社會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而是來自社會的底層,或者是社會的邊緣。這一點提示我們墨家學派跟其他學派有些不同。
那么墨家的學派有哪些思想和主張呢?
墨家學派的思想和主張還是很清楚的,它有自己的綱領。墨家學派實際上不僅僅像個學派,而像是一個帶有明確綱領的政治組織。
那么這個墨家書里面有一組文章,也就是后人把他們稱之為所謂“墨學十論”的文章,也就是十篇帶有明確的標題的這樣一組文章,也就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葬、節(jié)用、非樂、非命、天志、明鬼”。那么后人就把這十篇文章稱之為“墨學十論”,它是墨家學派的一個基本的綱領。
那么在《墨子》的《魯問篇》里面也有這樣的記載。就是有一次,墨子的一個弟子就問墨子,說是老師啊,假如要是有人,有諸侯國君要重用你的話,你準備用怎樣一套學問來跟他們進行游說呢?墨子說,凡是進入一個國家,一定要根據(jù)這個國家的具體情況,選擇他們的當務之急來進行游說。然后他就列舉了,比如說這個國家的情況是昏亂,那我就跟他講尚賢尚同;這個國家比較窮,那我就要跟他講節(jié)用節(jié)葬;這個國家如果沉溺在聲色享樂當中,我就要跟他講非樂非命;如果這個國家人民沒有禮貌,無所不為,我就要跟他們講尊天事鬼;如果這個國家一心就想侵略別的國家,窮兵黷武,那我就要跟他講兼愛。所以根據(jù)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綱領,它是在墨子生前,就是已經(jīng)確立的。它是有明確的綱領來進行游說。
這“十論”,我們可以看作墨子本人的思想。雖然“十論”被記載于文字,可能是墨子的門徒們記錄的。因為“十論”在墨子的書里面,往往都有著上中下三篇,這上中下三篇,實際上是三個不同的版本,而不是三個互相連接著的不同的部分。比如《兼愛·上》《兼愛·中》《兼愛·下》,它就是三個不同的版本,內(nèi)容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講的“兼愛”這個內(nèi)容。
墨家思想在“十論”當中最核心的,那當然就是“兼愛”。
兼愛主要講的是什么呢?兼愛就是講天下之所以亂,就是因為人們相互之間不相愛,所以要提倡愛。而且這個愛是普遍的愛,對一切人一視同仁的愛。這個“兼相愛”又是建立在“交相利”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大家要愛,相互之間要愛,也就是相互之間要有幫助,要有利,要有好處。因為你愛護別人,給別人一點愛,別人也會給你一點愛,這樣天下就不會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