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代的“家人”

郭潤濤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宏恩寺僧明心講述的一個故事:

上天竺有老僧,嘗入冥,見猙獰鬼卒驅(qū)數(shù)千人在一大公廨外,皆褫衣反縛。有官南面坐,吏執(zhí)簿唱名,一一選擇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意大怪之。見一吏去官稍遠,是舊檀越,因合掌問訊:“是悉何人?”吏曰:“諸天魔眾,皆以人為糧。如來運大神力,攝伏魔王,皈依五戒。而部族繁伙,叛服不常,皆曰自無始以來,魔眾食人,如人食谷;佛能斷人食谷,我即不食人。如此嘵嘵,即彼魔王亦不能制。佛以孽海洪波,沉淪不返,無間地獄,已不能容,乃牒下閻羅,欲移此獄囚,充彼噉噬;彼腹得果,可免荼毒生靈。十王共議:以民命所關(guān),無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禍亦深。惟是種種冤愆,多非自作;冥司業(yè)鏡,罪有攸歸。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其四種人,無官之責(zé),有官之權(quán)。官或自顧考成,彼則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四大洲內(nèi),惟此四種惡業(yè)至多,是以清我泥犁,供其湯鼎……。[1]

這個故事的荒誕性是顯而易見的。紀昀在此故事之后即說道:“語頗荒誕,似出寓言”。然而,這個故事又有其真實性,其“以民命所關(guān),無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禍亦深。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云云,正是清代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紀昀記此故事,乃神道設(shè)教,也正是針對上述“四種人”的。

本文要討論的是上述“四種人”中的第四種人——“官之仆隸”。所謂“官之仆隸”,在清代正式的稱謂叫做“長隨”,俗稱“家丁”或“家人”。“家人”云者,或以為是官之家屬。這種按照今天的意義所作的字面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人在當時的官員看來,不同于吏和役這些“公人”,而是他們家里的人。但是,這些官員的“家里人”,是“官之仆隸”,不是官員的家屬。官員的家屬,是上文提到的第三種人,即所謂“官親”?!捌碗`”的意思很清楚,是仆人或者奴仆的意思。清代社會,大戶人家使用奴仆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鄉(xiāng)居和城居的地主,使用仆人耕地種田管理家事;讀書士子去趕考,也使用仆人照顧其生活。清朝的地方官使用仆人,與這兩種情況同出一輒,但由于地方官與地主不同,所業(yè)不同,使用的仆人也就有所不同。清朝的地方官大多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原來一介書生時所使用的一二仆人,做了官不妨沿用,但情況如果僅僅如此,也許就排不進上述四種人的行列。需要指出,清代所謂“家人”,一般就指“官之仆隸”。也就是說,“家人”是一個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概念。它的內(nèi)涵就是官員的仆人。正如紀昀所言,他們與吏役一樣,雖“無官之責(zé)”,但“有官之權(quán)”。他們事實上成了地方行政運作中的有機組成要素。

“官之仆隸”

《偏途論》云:“'長隨’二字,乃堂官之別名。一二品文官家人名曰'堂官’,又曰'內(nèi)使’。一二品武官家人名〔曰〕'家將’,又曰'內(nèi)丁’。昔宋太祖雪夜訪(趙)普,見有堂官一人跟隨左右,恭敬至誠,故賜曰'長隨’。后為指揮之職。因此云'宰相家人七品官’,由此而說。”[2]“長隨”之名,是否起于宋太祖之賜,待考。明代有“長隨”,但它既不是指揮之職,也不是官員的家人,而是宮中的宦官。趙翼《廿二史札記》云:“長隨本中官之次等、受役于大珰者?!庇衷疲骸敖袼姿^'長隨’,則官場中雇用之仆人,前明謂之'參隨’?!睹魇贰せ鹿賯鳌罚焊呋幢O(jiān)稅遼東,有參隨楊永恩婪賄事發(fā),幾激軍變;又稅監(jiān)陳奉在武昌肆毒,眾欲殺奉,逃而免,乃投其參隨十六人于江。又《何景明傳》:太監(jiān)廖鑾鎮(zhèn)關(guān)中,橫甚,其參隨遇三司不下馬,景明執(zhí)而撻之。[3]清代的“長隨”與明代礦監(jiān)稅使的“參隨”確有相同之處,但其淵源不在于此。 從“家丁”這一稱謂,似可看到其直接的淵源。所謂“家丁”,原指將帥的親兵。明代中后期,將帥鎮(zhèn)邊御寇,多用家丁。[4]此風(fēng)清代承之。從康熙年間限制地方官員多帶家丁的情況看,清代初期官員蓄用家丁之風(fēng)極盛。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史劉子章條奏外官禁止多帶家口。下部議。議準:“外任官員,除攜帶兄弟、妻子外,漢督撫帶家人五十名,……漢督撫有管兵之責(zé),如有多帶者,令其自行陳請。至旗員有邊疆差遣之事,非民官可比,督撫所帶家口,不許過五百名”。[5]這是清代首次對官員攜帶家丁作出限制。然而,即以五百名為最高限額,[6]督撫家丁的隊伍已然龐大。

長隨系“官之仆隸”,其社會地位卑下,但其“與契買家奴不同”?!芭疽唤?jīng)契買,則終身服役,飲食衣服,皆仰之主人。其恩重,故其名分亦重?!盵12]而“長隨與契買家奴不同,忽去忽來,事無常主”。[13]因此,其地位與身分與當時社會下的“雇工人”相同?!肮凸ぶ粸樯嫞芄蛡蚬?,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若一經(jīng)工滿,去留得以自由。留之則為主仆,去之則無名分”,所以,“雇工與奴婢名分雖同,而恩義有別”。[14]由于恩義有別,二者與“家長”之間的糾紛,在法律上也有明確區(qū)分,即一以奴婢科斷,一以雇工人科斷。長隨在受雇于主人期間,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此種上下之分是當時社會通行的主人與奴仆的關(guān)系。然而,正如俗語所云:“打狗須看主人面”。雖然長隨和“家奴”與主人的之間都是“仆”與“主”的關(guān)系,但是由于關(guān)系對象的不同,即使上是社會上豪富之家的家奴,與官員的長隨也不可相提并論。長隨系官之仆隸,而且是幫助主官行政的人員,其在內(nèi)衙固然是仆役,但在外署和衙門之外,卻是地方官的代表,因而其于六房三班吏役相比,往往顯得高人一等;于里民百姓(包括社會上一般的豪富之家在內(nèi)),更是勢焰熏人。簡言之,人們的社會地位要視其具體的社會關(guān)系而定。三百六十行,行與行之間存在高下的差別;同行之內(nèi),人與人之間也有高下的不同。官之仆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高于“契買家奴”。同樣,上司的仆隸與州縣官的仆隸也存在高下的差別。同在一衙門中充當長隨,也因其與主人之關(guān)系的親疏,或所從事的工作及其收入等等方面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別。正因如此,在清代,被視為四民之首的讀書之人,可以寄跡于官之仆隸之中,商人折本也可以轉(zhuǎn)充于其中,官員的親戚朋友更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 

由于家人系官員私人所雇傭,業(yè)長隨者往往利用官場之中的各種關(guān)系來引薦。黃六鴻《?;萑珪酚涊d:“選官之后,親知遂有送家丁伺候者,或自央屬長班、管家至本官前慫恿收錄者?!盵15]方宗誠《鄂吏約》(同治二年代嚴中丞作)說:“凡州縣委署,同寅莫不共薦家丁,甚至輾轉(zhuǎn)相托。”[16]汪輝祖《學(xué)治臆說》也說:“得缺之日,親友屬托;到省之初,同官說薦”,而不得不“周全情面”。[17]段光清在《鏡湖自撰年譜》中記述他在浙江做知縣時情況也說:“浙省弊俗,一奉委牌,薦家丁,薦幕友,不能計數(shù)”。[18]長白守硯主人在《知府須知》“酌帶家丁”一節(jié)中則如此說:“此一事最難。每遇缺分一露消息,薦者紛紜,竟有萬難擺脫之勢,而多年舊仆無不愿往。若輩存心所為此去發(fā)財耳?!盵19]乾隆以后,由于捐納盛行,仕宦之途變得更為錯蹤復(fù)雜。官員從候選,到候補,再到實任,往往遙遙無期。尤其是候補階段,候補官員的生活往往陷于債臺高筑的境地。他們借債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專門從事長隨行當?shù)娜?。這就形成了所謂“帶肚子”現(xiàn)象。方大湜《平平言》云:“借用長隨銀錢,攜之赴署,派以重任,俗名'帶馱子’,又名'帶肚子’。”[20]這種現(xiàn)象,在乾隆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汪輝祖《學(xué)治臆說》云:“選官初至省城,及簡縣調(diào)繁,間遇資斧告匱,輒向幕友、長隨假貸子錢,挈以到官,分司職事。”[21]其中因為向長隨假代子錢而挈以到官分司職事的情況,就是后來所謂的“帶肚子”。清代中期之后,由于軍功競進、捐例廣開,由吏部分發(fā)各省的候補官員有數(shù)百數(shù)千計。江蘇巡撫丁日昌于同治八年的《條陳辦戒因循疏》中說:“即如江蘇一省言之,道員可由外補之缺,不過二、三員;府、州、縣、 同、 通可由外補之缺,亦不過十余員,而候補道約有六、七十人,候補同、通、州、縣約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補數(shù)十員之缺,固已遙遙無期,即循資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數(shù)年不能得一年?!盵22]這就是說,分發(fā)各省候補州縣官在實任或署事之前,非借貸不可。歐陽昱《見聞瑣錄》記同、光間候補官情形:“余見近日候補州縣,貧至饔飧不級,餓死在旦夕,不得已借重債以救目前,茍延性命,他日何如,在所不計。于是有放官債者,謂之'賭子’。言以此為賭子也。賭子探知其名次在前,三、五年可署事,然后放之,非是則不放?!湓谄腿?,則名目甚多。有放銀三、四百兩,議為稿案門上,管一縣訟獄者;議為錢漕門上,管一縣征稅者。其次放銀一、二百兩,議為簽押門上,管一縣案卷者;議為辦差門上,管一縣雜役者。亦書議字,別立借票,其自較重,在三分上下。及委署到任后,彼輩皆如議而來。需次久而借債多者,則署中皆賭子?!贝怂^“賭子”,即上述所謂“肚子”。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清代州縣衙門的家丁人數(shù)往往有數(shù)十人,甚至上百人之多。清代州縣官隨帶長隨雖然有二十的限額,而且有“如違定數(shù)多帶者,降一級調(diào)用”的規(guī)定,但事實上這條禁令并未起多少作用。阮葵生《茶余客話》云:“州縣二十人,女口不在此數(shù),違者降級。近日州縣長隨,多者數(shù)百人矣。”[23]王侃《放言》也說:“今州縣署雜處數(shù)十百人,終日擾擾?!瓭h制諸侯王奴俾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guān)內(nèi)侯三十人。今州縣長隨,多者過于漢之列侯,少亦過于關(guān)內(nèi)侯?!盵24]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議準:“凡州縣多帶家人。該上司不行詳參者,降一級留任;或系失于查察,罰俸一年。”[25]這種在法令上將違制處分由州縣官本人而“株連”到上司官員,也正說明州縣官多帶家人的現(xiàn)象有禁無止。清代政丅府于乾隆元年(1736)始,對州縣長隨進行行政管理。是年議準:“州縣收用長隨,照旗員例,于到任后,限三月內(nèi),將長隨姓名、籍貫、年貌,并管何項執(zhí)事,一一開明,造具清冊印結(jié),分報該之上司存案;有辭退回籍及驅(qū)逐者,亦即開具事由,申報上司查核。倘本官以以劣績贓款被參,即將長隨一并看守,審明完結(jié)。至現(xiàn)在州縣之長隨,亦令一并據(jù)實開報,以便稽核。如該州縣官,將所用長隨冊報不實,經(jīng)上司查出指參,即將該州縣官,照遺漏造冊例,罰俸三月;各上司未經(jīng)查出、據(jù)冊轉(zhuǎn)報者,罰俸一月?!盵26]然而,限額既無法實行,上述冊報也就不可能詳實。在清代有關(guān)地方行政的政書中,大抵在“用人”一項之下,都提到家人長隨,但沒有“冊報”的記載。所以,“冊報”云云,往往權(quán)一時之宜,久之不過具文而已。乾隆十四年(1749)議準:“各省督撫,務(wù)令將州縣長隨按季查核,出具并無冊報不實印結(jié),申送督撫衙門存案。如督撫以及上司不實力稽查,別經(jīng)發(fā)覺,將該管上司,照失于覺察例議處;該督撫照不行詳察例議處?!盵27]可見,至少這項冊報的政策,沒有發(fā)生持久的效力。嘉慶五年(1800)定:“州縣官所用長隨冊報不實者,降一級留任?!盵28]比之康熙二十五年對多用長隨之州縣官以“降一級調(diào)用”,其處分反而為輕;道光四年(1824),則取消了乾隆十四年對督撫不實力稽查的處分規(guī)定。[29]這說明對于州縣長隨的行政管理最終不得不因為州縣不實報、督撫不能詳察,而予以放棄。因此,清代的長隨,尤其是州縣衙門的長隨,始終是地方官員私自雇傭的一種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作為一種行政力量而存在的。

與長隨相關(guān),衙門中還有一種參與行政的人員,即稱之為“三小子”的人。這可以說是長隨的長隨。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云:“再就衙門里的人說,縣衙門里邊住的是縣官和家屬,以及由縣官帶來的幕僚和家人……,還有伺候家人的人,衙門里稱為'三小子’。”[30]長隨是主人老爺?shù)钠腿?,“行二以呼二爺”;[31]長隨的仆人,行輩在三,所以有“三小子”、“三使”等名目?!叭∽印庇砷L隨帶來,為長隨服務(wù),自然要聽長隨的差遣。除照顧日常生活之外,也代替長隨在衙門內(nèi)“跑腿”。方大湜《平平言》云:“本官有事吩咐書差,例有門丁傳諭,……知各房書辦、各班差役,均歸看門之差役傳喚,門丁初不親自傳喚也,不過令三小子站立門房之外呼把門人役,令喚某房書辦某某、某班差役某某即刻進署聽候諭話而已?!盵32]書吏進入內(nèi)衙,也由三小子陪領(lǐng)。[33]這是門上的情況。長隨雇傭仆人,大抵限于上了年紀的長隨。長隨受雇于官府,不能象官員那樣隨帶家眷,生活需要自己料理;上了年紀,也就往往將年幼子弟帶在身邊,以為生活上的照應(yīng)。公事方面如傳喚找人等事,也往往“大人差小孩”,讓腿腳靈便的“小三子”去。從清代的情況看,三小子不僅限于門上,簽押、差總等長隨也有“三使”。[34]三小子的作用一般限于傳喚找人。裘慎甫《游宦述懷》云:“百里的公文來調(diào),插翼的內(nèi)札相招,端只為案情中供看多潦草,沒奈何打疊行裝上省跑。茶號房嚎,小三行找,只這稟到時吵得個昏頭搭腦,稟見時嚇得個魄散魂消。”[35]所云“小三行”,即指三小子。裘慎甫在曲中注云:“各衙門執(zhí)事人夫,為小三行?!边@系概言,并非衙門中所有執(zhí)事人夫皆稱“小三行”?!叭∽印币卜Q之為“行”,說明替長隨在衙門內(nèi)奔走,也成為一種行當。

“假門上”

清代地方官的長隨,因其職能不同,大體可分為五個種類:(一)門上;(二)簽押;(三)管事;(四)辦差;(五)跟班。

“門上”是衙門中看管宅門長隨的稱謂,意思是在門上當值之人。又稱“門丁”、“司閽”和“門房”等等。 

清代地方衙門的布局,有“內(nèi)署”和“外署”之分?!巴馐稹敝浮按筇谩奔皫??!按筇谩睘榈胤焦偬幚碇卮笫聛B件的地方;兩邊廂房是六房書吏和三班差役辦公的地方?!皟?nèi)署”指“二堂”、“花廳”、“簽押房”及兩邊廂房?!岸谩笔堑胤娇h官處理普通事丅件的地方。通常所謂“升堂”,指地方官在“大堂”和“二堂”理事。具體在“大堂”或者在“二堂”,要視事丅件之性質(zhì)而定。通常,地方官升堂理事在“二堂”。“大堂”則非重大或關(guān)緊要之事不升。與此相應(yīng),地方官升二堂與升大堂在體制上也有所區(qū)別。升二堂一般穿戴公服,使喚之吏役一般也限于值堂書吏和經(jīng)承差役,與事丅件無關(guān)之吏役不與;升大堂則州縣官必須穿戴朝服,六房三班吏役都要齊集排衙?!盎◤d”是州縣官接待賓客和商議政事的場所,具體地點一般在二堂之側(cè),但也有在內(nèi)宅者?!昂炑悍俊笔怯」偃粘^k公的處所,地點在二堂之側(cè)。兩邊廂房或者書房是幕友的居所,也是他們辦公的地方。在“內(nèi)署”和“外署”之間,有一門相通,是為“宅門”。這就是“門上”看管的所在。此門之內(nèi),包括二堂、簽押房及廂房和官員家眷、官親、家人等居住之內(nèi)宅,通稱“宅內(nèi)”。這就是官員、官親、幕友、家人日?;顒拥牡胤健M馐鹬粢?,沒有使喚之令,不得入內(nèi)。公文傳送也以此為交接的樞紐。所以,宅門是“官長耳目咽喉之所”。[36]

由于宅門“乃咽喉之要道”,門房事務(wù)也就特別繁雜。方大湜《平平言》說:門丁所司之事,約有五端:一曰傳喚書差;一曰出納稿簽;一曰訪察情形;一曰商量公事;一曰為官代勞。[37]就日常工作而言,門上所管之事如下:

一、發(fā)梆傳點,啟閉宅門,以及維持衙署安全。

衙門中有“梆鼓”,為官吏人等作息而設(shè),即所謂“為各官稟見拜見、收發(fā)公文簽稿套而設(shè)”。[38]據(jù)何耿繩《學(xué)治述略》記載:“春、冬二季,每日卯正一刻發(fā)頭梆,辰正一刻發(fā)二梆,申初三刻發(fā)晚梆,酉正三刻宅門上鎖。夏、秋二季,卯初一刻發(fā)頭梆,辰初一刻發(fā)二梆,申正三刻發(fā)晚梆,戊初三刻宅門上鎖。管門家人派有專司啟閉者?!盵39]與發(fā)梆相配合,還要傳點。黎明發(fā)頭梆,打點七下。發(fā)二梆,打點五下,[40]發(fā)晚梆也傳點五下。41每日發(fā)頭梆,門上開啟宅門;發(fā)鑰匙,放守署人役出署。[42]其時,六房三班內(nèi)外人等,“盡行起身”。[43]“俟官起榻,下內(nèi)簽押房,發(fā)二梆”。[44]“二梆即發(fā)簽稿,呈稟公文等件,或送進送出,即其時也”。但亦有早二梆送稿,晚二梆送簽的。[45]“三更之后,發(fā)鎖封鎖宅門,點上宿人進署;吩咐廚房、茶爐、剃頭、幕隨、門印、跟班房、帳房、上房各處,均令小心火燭,各處守門戶?!盵46]同時,門上要“查守倉庫、監(jiān)獄民壯兵丁人等,以重防范”。[47]值得指出,當時衙門中發(fā)梆傳點,不僅僅是作息的信號,它同時是官員辦事公事的“儀注”。[48]

二、收發(fā)來往公文,在內(nèi)署與外署之間的傳遞稿案,以及發(fā)出差票。

外來公私文件由把門差役接到之后,立即送達門房,門上接收,并登記,再送進簽押房;外送之公私文件也由此登記發(fā)出。《各行事丅件》記載:“一切事宜,總要根尋,存寫號簿,名曰'日記’。有投遞薦函,要問清住址來歷;辭行問何日起程,至何地方,有何公事,總要登記,防備官問,以便答應(yīng)”?!笆掌揭莆耐ň兪拢阋灻鞣馔饧?shù),將封拆看,是何公事,看畢送交簽押房,呈官閱判到期。如文書錯落、不對件數(shù)者,即喚把門差役,扣問來差,即備移文回復(fù)”;“至平常往來包封書信,切莫拆開,仍原封呈官”。“發(fā)上憲文書,及詳文、一切稟報,而平常事務(wù),總宜細心過目。字無錯落,點明件數(shù),方可再封口發(fā)出”。[49]衙門之內(nèi),一應(yīng)公事由門上傳交給外署之承發(fā)房;六房書吏所辦稿案則由承發(fā)房送到門上,再由門上送到簽押房。稿套的進出,都要親自檢點。[50]“每日所辦之事,及發(fā)承行差票,必要親手掛記,問明經(jīng)承:某房姓名,原差某人;原、被告某人,某人具控某人,訴案詞由,方好催案追差”。[51]


三、稟報命盜案件,傳集吏役,維持衙署秩序,以及接待過往人犯。

“遇報命案者,必須看明詞情由,令他協(xié)同地保,及房族鄰人,前來告狀。將報案之人,交差帶往,隨即將詞呈官閱判日期,一面?zhèn)鼾R刑、招房、仵作及站堂差役等,齊即請官坐堂”;“遇喊冤擊鼓等事,即鍋值日頭目,問明情由。先看案之輕重,有詞無詞。若無詞,吩咐值日頭〔目〕帶去做詞。而后將詞送進,呈官看過,判寫日期下來,帶交簽稿”;“原差將兇犯人證如帶齊者,即吩咐差役細心管押,隨即請官坐堂問供收監(jiān)”。[52]平時則于“二梆以后,門上查點本日案件數(shù)目,傳喚書差,飭齊各案人證,伺候聽審。如本日案件較多,晚梆以后,亦如早梆伺候”。[53]“凡官升堂,毋許書差交頭嬉笑,插語高聲。每晚堂,更要小心支更梭巡,更鼓務(wù)要嚴緊”。[54]“解來人犯,面諭差照票驗明斗箕,標牌收監(jiān)后,再拆來文,核對無錯,方發(fā)刑房;照繕短文解票,送簽押蓋印掛號。次早,請官升堂點解,吩咐沿途小心;并發(fā)回照,交前站差領(lǐng)。如遇該犯帶病,當取來解甘結(jié)。配軍流徒,須要查其火牌文件,恐沿途錯遞?!盵55]

四、傳喚詢問賦稅征解事宜。這是內(nèi)署官、幕與外署戶糧房,以及倉庫各房之間傳遞信息的工作。 

據(jù)《各行事丅件》記載,這項工作的情況大致如下:“官到時,速傳糧房查問錢漕、糧米、地丁、屯糧、漁租、雜稅若干,前任已征若干,已解若干,務(wù)要查明批回,令他開出清單查核”;“問每年可有多少契稅,現(xiàn)在有無瞞稅者,問明詳敘,回官出示,嚴禁瞞稅;查問前任現(xiàn)在契尾存余有若干”;“喚倉房,查問常平、社倉積谷額數(shù)若干,現(xiàn)存?zhèn)}中若干,查明斗級甘結(jié)、前官有無虧欠谷項,問現(xiàn)存何處,務(wù)要開呈清單”;“問戶糧房,此地有無請?zhí)谐溲佬?,雜稅額規(guī)每年征收若干,此地有無領(lǐng)帖承充者,并問鹽店當規(guī)若干”;“問戶糧房經(jīng)承,前官簽點銀匠何人,如妥送規(guī)禮,可回官另點別人”;“問戶糧房有無民欠,有民欠即回官出票催追”;“問屯糧兵房,有無正副鑲丁軍家,務(wù)要查明,防備上憲提丁追費”——以上系官到任之初的工作。此后,“平日錢糧柜上征收之錢,簽差下鄉(xiāng):追收之錢,必嚴令每日繳進。錢糧、地丁、屯糧、漁租、隨漕雜款等項額征多少,而上下兩忙批解,必須要戶糧房開一清單摺,安放辦公之處。平常至錢谷處商敘解者,總宜喚經(jīng)承同去商敘”;“有報解者,即斟酌可靠之差,備文批解,務(wù)須驗明印花,封釘銀桶,并要叮囑去役守候批回;(批回)乃要緊之案件,必須發(fā)戶糧房粘卷存案”;“遇比較之日,送、必得早晨傳戶糧房送比簿比差,即令傳其管頭、總頭差役,催追欠數(shù);午間傳齊站班人等,如有欠差,實意不下去者,喊伺候,如齊者請官坐堂”;“申報上憲委員承催,或催漕、催征、催錢糧、催交代、催契稅、催挪墊,或提費,或提經(jīng)承銀匠,或踏看水災(zāi),或看旱災(zāi),或散賑撫恤等事文件,呈官判閱日期,……此總出進由簽稿處經(jīng)過”;“春季勸農(nóng),務(wù)須力備辦花炮、酒、葵扇等項賞號,回官標牌定日期下鄉(xiāng)”。[56]過境之硝礦、餉鞘、貢船等,也由門上查明觔兩,并負責(zé)辦文、護送事宜。[57]

五、接待來訪客人,安排官員出門事宜。 

同寅各官以及紳、商人等來訪,即由門上稟明本官。會客以及收受禮物與否,由官定奪?!巴奈涔侔輹?,接帖回明本官,請示或會或不會。若不會,令號房擋駕;若會,令開中門,執(zhí)帖清官花廳引坐,自已執(zhí)帖站立花廳門外,候官與客相會,將帖送交客友。官會客者,先知會跟班朋友,令把門喚茶房”?!凹澥窟M署拜會稟見者,接帖進內(nèi),回明本官,請示或見或不見。若見,將客請至花廳,自己執(zhí)帖站立一邊,候官與客相見,自己再行退下”。[58]門上在做完上述引見事宜之后,還要“著柬房登號,細注寓所舟次,是何功名,細載門簿”;[59]每日令柬房(號房)將“號簿”送進門房,呈官看明,以準備回拜謝步。若有人投薦書者,也由門上請問姓名,自何處來,并以茶酒相待;上憲委員前來,也由門上請至花廳,“問明委員朋友,催何項公事”,再執(zhí)帖進內(nèi)回明本官,并“知會廚房,備辦飯菜;喚茶房伺候;知會差總預(yù)備房間等事”。[60]


六、籌備官員出門事宜。

官員拜會請客、朔望行香、尋常祭祀、踏勘相驗、考試觀風(fēng)和迎接差事等等,都由門上安排有關(guān)夫役、轎馬、執(zhí)事、禮物、食物和銀兩等伺候。如官出門拜客,“先知會差總,預(yù)備執(zhí)事、轎夫、跟班馬,外邊伺候齊全,再上去請官”;[61]“官相驗回衙,令茶房預(yù)備大堂公案,令原差預(yù)備爆竹,伺候排衙進閣房。先到帳房領(lǐng)爆竹伺候,俟官排衙畢,進內(nèi)閣接放”。[62]“遇大比之年,而各縣文武生員赴省鄉(xiāng)試,先著禮房、號房查明若干名數(shù),回官請示出票調(diào)戲班薦舉,喚役搭戲臺、扎龍門、搭橋等事;內(nèi)里預(yù)備卷資、花紅、酒席,并要備辦三報賞號,及加官封子錢價等差”。[63]縣考之時,門上則與官同至考棚,發(fā)放餅茶、蓋印戳記,以催考生完卷。[64]

七、收納公私規(guī)費,給發(fā)夫役工食。

幾乎上述所有進入衙門的公私事丅件都有“規(guī)費”(又曰“使費”、“規(guī)禮”等),也就是要送“門包”。這是家人的一項重要“出息”。無名氏《長隨須知》云:“門包,向有舊例”。只是“舊例”如何,《長隨須知》語焉不詳?!陡餍惺聛B件》涉及到規(guī)費的記載大略如下:“鄉(xiāng)城富戶請示,門印均有規(guī)矩”;[65]“請(牙)帖者,向家人、吏役于正項外,恒送使費,以免刁難”;[66]“原差送進到單,而公事私規(guī)費,要探聽案之好歹,將規(guī)費收清”。[67]《偏途論》記載:“到任請酒、三節(jié)兩壽、巡檢、典史送禮,另有門包”。[68]同時,僚屬和房吏辦事支取銀兩,門房也有例扣。據(jù)《各行事丅件》記載:“發(fā)各廟春秋二季祭祀銀兩,問明每兩折錢若干,門房每串或扣一百、二百不等?!盵69]這些規(guī)費,自然是管門長隨的重要收入,但并非全歸門上。王鳳生《馭下》云:“蒞任時,須將該衙門家人出息若干,諭令開單送閱,親為核定,應(yīng)去應(yīng)存,并以何項歸眾,何項補貼門印辦公,外此再取分毫,即以婪贓論?!盵70]可見,“門包”收入分作兩個部分:一是作為所有家人的共同收入,予以分配;一是作為具體辦事家人的補貼,由門上和“看印之役”等提成分享。因此,《公門要略》云:門上“務(wù)須訪明官府所有各行出息”,“所得門包規(guī)禮,務(wù)須逐款開明”。71與此相應(yīng),“門包規(guī)費”也由門上經(jīng)手分發(fā)。[72]門房還經(jīng)管茶房、壯役、站夫、轎夫、差役、仵作、禁卒、更夫等工食銀米的給發(fā),一般是按季給發(fā)。[73]

八、看管宅門,稽查出入。

“宅門乃關(guān)防重地,至?xí)睿譄o公事,以及非奉呼喚,均不準擅入。幕中傳喚書辦,由門房三使帶至簽押房,由簽押房三使帶幕中。稿簽喚書辦,同一理也?!盵74]“茶房、門子,非坐堂會客,不可令入宅門”。同樣,“凡署內(nèi)家人,非官差不許任意出入”,“官親、幕友,出門拜客,亦須問明稟知”。[75]

由于門房事務(wù)既繁且雜,往往多人能辦,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分工。王植說其用長隨“從不用多人”?!凹丛谥彪`州、大縣,所用不過七、八人”,其中“司閽正、副二人”,也較“僉押一人”為多。[76]謝金鑾《教諭語》:“即門上一項,其中多至七、八人,或十數(shù)人。其中又分門類,則曰案件也,錢糧也,呈詞也,雜稅也,差務(wù)、執(zhí)帖、傳話也?!奔捶止び辛?、七項之多。當然,各州縣門房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往往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但門房有分工以各司其事,是當時的普通情形。《偏途論》記載:門上分“司門總”、“司稿門上”、“司錢漕門上”、“司差門上”和“司執(zhí)帖門上”。其中:“司門總者,各事皆管”,為門上之總負責(zé)者,而諸如發(fā)梆傳點、傳集吏役人犯、管理署內(nèi)秩序和安全等等,皆由其所專司。其下之“司執(zhí)帖門上”,一般簡稱“執(zhí)帖”,主司前述第五、六兩項事務(wù);“司錢漕門上”,大抵包括謝氏所謂“錢糧”和“雜稅”兩項,主司前述第四、七兩項項事務(wù);“司稿門上”,大抵包括謝氏所謂“案件”和“呈詞”兩項,主司稿案之進出;“司差門上”,即謝氏所謂“差務(wù)”,主要司辦宅門之啟閉、稽查出入、接待委員以及解銀、解犯過境等事宜。

“真簽押”

宅門系公私事務(wù)的必經(jīng)之所,“門上”也就處于關(guān)鍵的地位。以衙門內(nèi)部而論,房吏所辦稿案的送簽,例由門上轉(zhuǎn)送;差役經(jīng)承之案,其“使費”的多少,往往由門上定奪,所吏役都必須把結(jié)門上。衙門之外進入的公私事務(wù),諸如同寅、縉紳、富戶、商典拜會正堂官,公文的接收和命盜案件的稟報等等,無一不由門上“轉(zhuǎn)稟”或轉(zhuǎn)達。這是所謂“署規(guī)”。而正是這些署規(guī),使門上可以藉此刁難舞弊。簡言之,一切都看“門包”說話。所以,一般地說,門上在家人中是收入最豐者。當時所謂“帶肚子長隨”者,即以充門上為優(yōu)先。然而,從行政的角度看,“門上”畢竟是管門之人,職司收發(fā)而已;在錢糧、案件、呈詞等重要的政務(wù)方面,真正與官、幕接觸而操縱行政者,不是門上,而是“簽押”。無名氏《官清民安稅旺事順》云:“管案簽押,不可不用一謹慎明白公事之人,此任似較門丁為重。門丁不過承上起下,一過手而已;簽押則不然,一切限額,應(yīng)催應(yīng)辦,或奉或報,或先或后,以及填格對讀,皆其任也?!彼?,當時有諺云:“假門上,真簽押”。 

此所謂“簽押”,系指在“簽押房”佐理公事的長隨?!把瞄T公事,全憑文案?!盵77]地方官處理日常政務(wù),也就是批閱文案。對于新來公文,官員看過之后,即在公文上簽署處理的意見,內(nèi)容包括如何處理、發(fā)何房辦、辦理期限等等;對于房吏所辦稿案,一般也需要經(jīng)官員看閱,并加以修改,最后簽發(fā)。這就是所謂“簽”。而所謂“押”,即在關(guān)移、告示上書押?!堕L隨須知》云:“僉押者,官僉吏行;押者,關(guān)移、告示書押也。”對于地方官來說,所理公務(wù)包括坐堂聽訟、踏勘相驗、下鄉(xiāng)催糧,以及各種拜會應(yīng)酬等等,但日常處理的事務(wù)無非在文書上“簽”與“押”。雖然簽押是地方官日常的工作,但日常的工作往往被非日常的工作所打亂。諸如上憲過境、委員到達、同寅紳商拜會等,往往使簽押的工作耽擱,乃至積壓。尤其是沖繁州縣,這方面的事務(wù)很重,而刑名、錢谷的日常事務(wù)又多。所以,還需要有人為其料理文案,分出種類,拈出重輕重緩急,使這些日常公務(wù)在不斷的中斷中前后相接、緩急有序。在清代地方衙門,專門料理簽押事務(wù)的人員,由正印官自己雇傭長隨充任。他們的辦公之所,稱為“簽押房”。由于公事皆匯總于此,尤其是“幕中裁奪,本官核判”,都存放在此,所以,“簽押房如同軍機處也”。[78]

《偏途論》記載:“其省會首縣地方大缺,司簽必宜十人:稿簽一人、發(fā)審一人、值堂二人、用印二人、號件二人、書稟二人;中缺,隨官酌量派司?!盵79]此所謂“稿簽”、“發(fā)審”、“值堂”、“用印”、“號件”、“書稟”六項,就是當時地方衙門簽押長隨的分工。當然,由于官缺在大小,或者說由于公務(wù)的繁簡,各衙門的長隨分工情況參差不一。一般地說,在公務(wù)殷繁的大缺,分工較細,長隨人員也較多,上述的“發(fā)審”,就只有在省會首縣衙門中才有,別的州縣由于沒有“承審”事務(wù),就沒有設(shè)置的必要;而在公務(wù)較為簡略的中、小缺,分工則相對簡單,人員也較少。長隨人員的多少,當然也與官員的志趣有關(guān)。前文說到王植“從不用多人”,其中“僉押一人”而已。汪輝祖也說,他在湖南永州府寧遠縣做知縣時,所用長隨不過五人,其中在簽押房只“一印”而已。[80]。由一人充當“簽押”,自然無所謂分工,簽押房中的事務(wù)就由其綜理。但這不是清代的普遍情況。

從汪輝祖只用“一印”情況中,可以看出簽押長隨的原初職能是保管和使用官印。汪輝祖《學(xué)治臆說》又說:“宅門內(nèi)用事者,司閽曰門上,司印曰僉押,司庖曰管廚……。”[81]王鳳生《馭下》也說:“門、印系州縣之關(guān)健,非有一、二解事者,斷難勝任?!盵82]何士祁《學(xué)治補說》則將簽押長隨稱之為“看印之役”。[83]這些都說明“用印簽押”是最初的簽押長隨,或者說,最初在簽押房幫辦公務(wù)的長隨就是“用印簽押”。官印之重要似毋庸贅言。所謂“官憑印信,私憑文約”,州縣官無論實任還是署印,都以官印為憑。這是權(quán)力的標志,也是行政的憑信。所以,官印在當時稱之為“印信”。自然,印信在手,不得遺失,否則例有處分。[84]所以,地方官或親自保管或交“執(zhí)印之人”保管。[85]然而,官之于印信,其難處不在保管,而在使用。凡正式的官文書都必須蓋上官印,方能生效?!奥┦褂⌒拧?,則律有明禁。[86]而印信的使用,其難處又不在漏印,而在于得體。在州縣衙門,各種官文書如上申之詳文、平行之關(guān)移、下行之牌票,以及各種稿案簿冊,都要加蓋官印,而且都有一定的格式。《各行事件》記載:“凡用印之時,先看申上飭下之分別,平行正印,申上正印,下行惟年月正印,其余斜印”?!霸斘?,面上用正印蓋字,背后年月上用正印,接縫腳下用正印”;“關(guān)文、移文,摺面字上、年月上均用正印,接縫粘單用斜印”;“下行牌札及差票粘單,用斜印,年月上正印”?!皶鴥?有格為書冊),面上用正印,每頁騎縫用正天印”;“清冊(無格者為清冊),前后頁上用正印,每頁騎縫用正地印”;“冊稿,面上用斜印,隔頁騎縫用斜印”;“一切稿案格卷面上,用正印,接縫用斜印”;“各房簽稿簿,及鋪遞號簿,面上注某房處,用斜印,隔頁騎縫用斜印,年月用正印”;“出榜年月接縫用正印,串票三連用斜印兩顆”;“稅契年月上用正印,契尾及銀數(shù)上用正印,及業(yè)戶契上銀數(shù)用斜印,粘單處用斜印”;“若驗尸圖格,面鈐正印一顆,每頁均用地印一顆;有填注傷痕正印,字多連用二、三顆,不可漏字;其委實是何身死之處,亦要正印。若繪山水田地各種圖,在當中頂上用正印一顆;若是會銜,用在年月之左右”。[87]在此引證的內(nèi)容還不是用印的全部格式或者規(guī)矩,但由此足可以看出“用印”一事已從一種權(quán)力行為變成為一種瑣屑繁雜的工作,這不僅使掌印之官本人難以消受,而且非有專門的“執(zhí)印之人”司之,難以恰到好處。

然而,在清代州縣衙門的日常行政中,“用印”不過是錢糧征收、命盜案件等公事辦理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刑名、錢谷事丅件本身的處理相比,它畢竟要容易得多。而公事既多,如何使頭緒紛繁的公務(wù)分門別類、緩急有序,在日常行政運作中反而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衙門之中的事又不僅僅惟有公事,公事之外還有私事,辦公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應(yīng)酬,地方官并不能做到公事隨到隨辦。因此,當門房將一應(yīng)公私事丅件送進簽押房之后,首要的工作是將公事分門別類、拈出輕重緩急,以便伺候本官簽押。何士祁說:“看印之役,首重稿案,次值堂,次書啟,次用印。錢漕多者,用印甚忙,不妨多派,謂之'掛名簽押’,而仍可兼充別項差使者也。”[88]這就是根據(jù)州縣衙門內(nèi)署日常行政運作的輕重緩急而排列的次序。

“稿簽”。即所謂“稿案簽押”,亦曰“稿案”或“簽稿”。這是要簽押房中專門伺候本官判閱簿書案牘的簽押長隨。一切來往公私文書和內(nèi)署與外署之間稿案的運作,由“門上”收發(fā)和傳遞,但“門上”只管宅門處的出入。一切文案進入內(nèi)署,也就是由門上送到簽押房之后,送簽送押和用印等事務(wù),由“簽押”管理。而“簽押”中又由“稿簽”綜理其職。《偏途論》云:“凡司稿簽者,乃簽押中之領(lǐng)袖,一切上申下行簽稿,往來各色事丅件,無物不覽,無事不知?!薄案搴灐痹谑盏揭粦?yīng)公私文書之后,首先是將其登記掛號,然后將公事送到各處去處理。對于各處來文,一般要先送本官判閱,爾后分別刑、錢,送刑、錢幕友辦理;刑、錢處辦成回來之后,“稿簽”即交“號件簽押”發(fā)出。“號件”發(fā)出,也就是交由“門上”?!案鞣克秃炑?,由門房送來,即將簽稿送'用印’處;用畢,即送'標判’處;標畢,送號件處;掛畢,過細看明,交門房發(fā)出”。[89]各房簽稿,由門房送進后,“稿簽”必須件件過目,爾后親自送交刑、錢處核改”。[90]“逢放告之期,先發(fā)房繳進號簿,查明親詞若干,舊詞若干,看明多少戳記規(guī)費,并查竊案若干??疵魉徒?值堂’”。[91]總之,“稿簽”負責(zé)簽押房內(nèi)的一切公務(wù)的處理。一應(yīng)公文信件由門上送進之后,由它安排“號件”、“值堂”、“書啟”、“用印”等簽押長隨分別處理相關(guān)事務(wù)?!案搴灐北旧淼淖钜墓ぷ魇撬藕虮竟倥虚喒拢A(yù)先分出輕重緩急,本官判閱完畢之后,則要立即將文書交有關(guān)房、處辦理,并傳達本官的旨意。由于當時官員一般都延幕友佐理公事,而幕友與本官有賓主之誼,所以,公事交刑、錢幕友處核辦,一般由“稿簽”親送。[92]

“號件”。又曰“掛號”。這是專門登記由門房送進的公文信件和內(nèi)署發(fā)出各種文案的簽押長隨。進出內(nèi)署的一切公私文件,都要經(jīng)過其手,所以他實際上是簽押房的收發(fā)員。一切文件的收發(fā),例由“簽押中之領(lǐng)袖”的“稿簽”經(jīng)管,并由他過目;而文案出入登記的工作,則由“號件”具體經(jīng)辦。所以,“號件乃稿簽之副手”。[93]《偏途論》云:“管號件,其簽押最繁,所有飭行、札諭、申牒、關(guān)移文件,由稿簽處送來,分別登號,要摘事由簡而且明,方為善。(文件)到之日,用以'內(nèi)號’戳記。其人命盜劫,掠奪婪(專刂)、欽部上控各種重案,并戶婚田土、斗毆打降、各奸強占、錢債細故一切案件之呈詞,細細登簿,正副狀單用以'內(nèi)號’戳記, 稿簽單票就用號戳;簿載經(jīng)承差名,查以漏印、標〔判〕、過(石朱)、錯吊等事?!盵94]所以,“號件”的主要職責(zé)就是“掛”和“號”?!皰臁奔吹遣?,并簡要地摘出事由;“號”就是將分事分類,并蓋上相應(yīng)的號戳,[95]以便分發(fā)處理。此外,“號件”還負責(zé)查對公文是否合式和催辦公事。

“值堂”。這是專司本官升堂聽訟事務(wù)的簽押長隨。上文說到,逢放告之期,“稿簽”要將新舊呈詞送交“值堂”。這就是將民間告到衙門里來的詞訟案件交給“值堂簽押”。嗣后,即由“值堂簽押”伺候本官升堂聽訟?!陡餍惺聛B件》記載:“到任坐堂,門房將到單、案件送來,自己將卷細看,看畢卷呈官閱,請示何時坐堂,[96]先問某案,即令原差先帶齊某案人證,喚把門傳喚站堂書役伺候。官坐堂時,將先之案卷(扌卷)放公案桌上,將點名單擺開,放官面前,吩咐原差,令案內(nèi)聽名。自己站在官身邊聽口供,[97]防書辦舞弊改供。若領(lǐng)何物件,即令當堂寫具領(lǐng)狀,呈官寫日子,歸卷存案”;“當堂開釋人犯,即回官在點名單子上,用(石朱)筆批記”;“官當堂收押人犯,令刑房、招房寫牌子,回官用(石朱)筆在堂批記”;官承審命案及盜案,若不招口供,用刑時刻,要上前去看,或跪練,或上夾棍,亦要隨時查看,恐防書差,不可大意”;“官坐堂驗傷,即傳齊刑房仵作、站堂差役,伺候驗傷。立〔驗〕時自己務(wù)要上前過目,看所報何傷,次〔以〕防仵作舞弊妄報,并要細看受傷痕之處,是何物打的,自己要問受傷之人受傷之處是何物打的,令招房寫清口供、刑房謄清傷單”;“官審結(jié)退堂,令原告具遵依,被告甘結(jié),隨即令招房將口供謄清,自己看過招房有無改供弊端、[98]有無錯漏,看畢系卷面上。件件呈官判閱。判畢將口供套入卷內(nèi),送交簽稿”。[99]這就是值堂簽押的值堂情況。其職責(zé)不過是請示本官何時升堂及堂事規(guī)格,并開出堂事單交“稿簽”發(fā)門上傳齊吏役犯證人等;將案卷和點名單擺放在公案桌上,并伺候本官聽訟;用刑和驗傷之時,則代官上前看問情形;堂事畢,即著招房謄清口供、刑房謄清傷單等,并審查有無改供、錯漏情形;最后將案卷送交稿簽??傊?,官員坐堂(包括大堂、二堂、便堂和花廳)理事,皆由值堂簽押料理一應(yīng)事務(wù)。從上述情形中可以看到,地方官日常坐堂理事,主要是審理刑名事丅件;值堂簽押的職能也主要在刑名方面。與此有關(guān),官員下鄉(xiāng)驗尸之事,也由“值堂”伺候照應(yīng)。[100]“值堂一行,長隨本官出門,因又名'外堂’?!盵101]

“用印”。這是專管在簿書案牘上加蓋印信的簽押長隨。有關(guān)用印的繁文縟節(jié),上文已經(jīng)說過,此不贅述。這里只敘日常公文用印的有關(guān)規(guī)矩?!豆T要略》云:“凡用印有一定之時候,或晚或早,不可雜亂無章。如有緊要者,則隨時蓋用,不在此例”;“凡簽稿套總要由簽稿朋友送來,則逐件翻閱。查對稿正相符之后,如要緊者,即時請印蓋用;如可緩者,則放在一處,俟晚上一齊蓋印”;“凡用印,先用稿,后用正,以稿對正”,以免漏印。[102]《各行事件》記載:“用印之時,先看稿上畫行未畫行,次看師爺之圖章。一切文牌號票稿,無稿不行,無行不印。若稿上未畫行,切莫用印?!缬胁粫灾?,叫書辦問明確,方可用印。還要細細查看,稿上可有粘蓋字跡,恐書吏舞弊……。每日所用之印,必得記明是何公事,要設(shè)立號簿,防備考查。定要件件過目,最為緊要也?!盵103]“用印完畢,須要逐件對過,挨順號簿夾好,統(tǒng)**稿朋友轉(zhuǎn)送'標判’”。[104]由于用印有一系列的繁文縟節(jié),所以當時州縣官一般雇傭懂行之人司之;但“印信”是權(quán)力的象征,至關(guān)重要,所以當時衙門中又有“監(jiān)印”,由官親或官友任之。如有監(jiān)印者,用印簽押在用印之時,“即請眼同”。[105]

“書啟”。又曰“書稟”。這是專管本官及官親、幕友等書信的收發(fā)、登簿和過往信件的轉(zhuǎn)郵等事務(wù)的簽押長隨。清代地方官日常有各種拜會應(yīng)酬,每一拜會應(yīng)酬都需要稟帖。這些稟帖一般由地方聘請的書啟幕友負責(zé)起草,但它的登記、送閱、送辦、送核、掛發(fā),以及謄清、原稿保存等事務(wù),則由“書啟簽押”管理。此外,州縣衙門處理刑名、錢谷等公事,向上司申報例行“詳文”之外,往往要用“稟帖”,或請示事件的處理意見,或說明事件的處理情況。這種用于稟公事的稟帖,一般由刑、錢幕友主稿。這類稟帖的登記、送閱、送辦、送核等事宜,亦由“書啟簽押”管理。與之相關(guān),“書啟簽押”需要了解“各州縣姓名、行號”、“各上憲官銜、品級、姓名、行號”、“各上憲太太、老太爺、老太太生日”、“文武同寅生日”和“地方大紳士生日、行號”等。這些情況例由“禮房”或“柬房”負責(zé)掌握;但由于各級各任官員更調(diào)頻繁,要知其確切情況,需要隨時打聽,這個任務(wù)由州縣官的“坐省”和“坐府”長隨負責(zé)打聽?!皶鴨⒑炑骸睆摹岸Y房”或“柬房”和坐省坐府之“朋友”處要上述人員姓名、行號、生日等情況的清單,“貼于辦公之處”,以便問答。[106]與此相應(yīng),上司、同寅和鄉(xiāng)紳的書稟,由門房收到送進之后,也由“書啟簽押”負責(zé)先掛號,后呈閱;過往之信件,也由其負責(zé)“轉(zhuǎn)郵前途”。[107]

“發(fā)審”。《偏途論》記載:“管發(fā)審簽押一事,凡在督、學(xué)、河、漕、撫、司、道、府省會之首縣地方,凡有此等職事。但有各憲札飭札行,或面諭本官審辦,或領(lǐng)縣解審、解道寄監(jiān)收管,各宗案件奉行之后,即宜分別辦理……。其核稿送簽、掛號各稟信函,仿司稿送簽掛號簽押辦理?!盵108]可見,這是一省之首縣衙門中專管上司衙門委發(fā)的承審案件事務(wù)的簽押長隨。一省之首縣,由于地處省會,或者說是首府的附廓縣,其本身的刑名、錢谷和送往迎來的政務(wù)最為殷繁;而省會之所,衙門林立,諸如總督、巡撫、學(xué)政、布按二司、駐省城各道和首府等衙門,皆為首縣之上司,首縣衙門需要承擔(dān)這些上司衙門委辦的公事。尤其是按察司為一省刑名之總匯,案件的復(fù)審或會審一般委發(fā)首府處理,首府又將部分案件交由首縣處理。此外,上控案件和京控案件也往往委首縣審理。因此,一省首縣要比其他州縣承擔(dān)更多的政務(wù),尤其是其中的“承審”事務(wù),使得首縣衙門的刑名事務(wù)特別繁重。為了應(yīng)付上司委辦的承審案件,首縣印官往往需要多聘辦理刑名事件的幕友,或者專設(shè)“發(fā)審”一席,司辦承審事件。與此相應(yīng),簽押房中則有“發(fā)審簽押”,專門管理承審事務(wù),以與本縣的其他詞訟案件分別處理。其具體的職責(zé)就是管理承審案件的案卷、信函的掛號登記、請示本官審辦意見、稿案的送核送簽等等;同時,承審案件的犯證人等的寄監(jiān)收管事宜,[109]也由其過問。當然,州縣辦差家人的工作重心還在本衙門。前文說過,如官出門拜客,司執(zhí)帖門上要“先知會差總,預(yù)備執(zhí)事、轎夫、跟班馬,外邊伺候齊全,再上去請官”。[116]此所謂“差總”,就是負責(zé)呼喚差役人等和管理一應(yīng)出差事宜的家人。據(jù)《各行事件》記載,“差總”的職事如下:

—官到任,令工房出票,趕辦床鋪、桌椅、箱架等項。要用若干,必得回明帳房。平常取用物件,總要呈官標判。如物件取回,將票呈官標銷;[117]

—查前官移交木器若干,如不敷用,即知會帳房續(xù)添;

—傳裱糊匠,收拾裱糊房間;

—傳土工匠人,修筑圍墻等事;

—發(fā)給匠人飯食,自己開出領(lǐng)條,令三使帳房去領(lǐng),得閑總宜自己去領(lǐng);[118]

—令兵房夫頭開送夫、馬價,及船行單子。夫頭開夫馬單子,船行開水腳單子。水旱路,令他注明里數(shù);

—(本官)出門拜客,先將執(zhí)事預(yù)備,急喚齊民壯、火班伺候。如有跟班馬,即令把門差役喚馬牌子備馬;

—差事過境,前站郵差一到,急速呈官看過,將郵信送交“書稟”寫信,轉(zhuǎn)郵前途,或送簽稿轉(zhuǎn)郵信亦可;[119]

—郵信發(fā)走,即知會帳房,如旱路,令預(yù)備夫價;如水路,預(yù)備水腳若干;

—知會廚房,預(yù)備酒席若干,上席、平席、水席,照前辦理;

—回官派流差朋友,前去探聽迎接;

—派流差朋友,預(yù)備公館,辦理床鋪、桌椅、燈彩、字畫、執(zhí)事等項;

—水路差事,令船行多預(yù)備船只。如櫓船,喚兵房出票簽差,須防差役舞弊賣放;

—陸路差事,令夫頭多預(yù)備夫、馬若干;

—探聽差事臨境,趕緊請官前去迎接,即速傳齊吹手、炮手伺候;

—令流差朋友、茶房、碼頭處聽候;

—喚馬快差役,好移動聽候;

—知會帳房備辦船錢水腳,陸路預(yù)備夫、馬;

—知會預(yù)備上水船牽夫,下水船預(yù)備添搖櫓夫;

—知會帳房預(yù)備隨封門包、送下程禮物;

—開船頭令吹手、炮手伺候,派朋友護送;令擺水對開道,至兩、三里路,差船上有人員免,方可撤對回署;

—回明本官,要出境護送;護送到省,稟安辭;

—陸路差事,定要問明前站宿站何處,如有站,先要派流差朋友前去伺候,預(yù)備伙食、茶點、燈彩、天官對聯(lián)、鋪墊、火把、油燭等項,令廚子前去辦理;

—上憲委員動身回去,隔晚將夫頭喚進署內(nèi),發(fā)領(lǐng)夫價,令辦夫若干,吩咐某時齊集伺候,毋須遲誤;

—發(fā)站夫工食銀兩,須要查明夫數(shù)若干,將領(lǐng)狀送交“錢谷”去批,或送帳房批,以批準照發(fā);

—迎春接詔,先將執(zhí)事預(yù)備齊全,交禮房分派差役收執(zhí),吩咐辦理勿誤;

—令兵房開進夫頭、夫行值月值日單子;

—貢使過境,即請官去拜,隨即知會廚房力備辦酒席供應(yīng),隨派馬快前去巡更守夜伺候;

—貢使起程,備文移營撥兵,派朋友、差役護送,令取前站回照銷差。倘申報上憲,要貼印花。京鉛、奏摺黃本、硝磺、白蠟、龍衣、顏料,俱要驗明斛兩,貼印花,均要派朋友、差役,移營撥兵護送,照郵單給發(fā)水腳、夫馬;[120]

—凡日月蝕,先回出票,著陰陽學(xué)預(yù)備水缸應(yīng)用之物,傳僧道、喊地保預(yù)備桌凳,及喚齊民壯等役。[121]

另據(jù)《衙役職事》記載,“差總”的職事還有:

—春秋祭祀各物牲口祭品,禮房領(lǐng)銀承辦;

—春秋勸農(nóng),回官標牌定期,備辦金花紅包葵扇等項,以備官下鄉(xiāng)賞;

—遇大比之年,闔縣文武生員下省鄉(xiāng)試,先令禮、號二房查明若干名,回官出標調(diào)班存舉,飭值日搭臺搭橋扎龍門等事,內(nèi)里預(yù)備卷資花紅酒席,并備三報賞號項,早備應(yīng)用;

—發(fā)茶房轎夫差役工食銀兩,分為四季,俱要預(yù)狀交錢谷處批準,或交賬房存查;

—發(fā)當兵米,按月給發(fā),亦要備辦米票;

—發(fā)養(yǎng)濟孤貧院口糧銀兩,查明額數(shù)花名若干,按季給發(fā)領(lǐng)狀批準存查,每兩折錢若干,以照前任朋友為之,差役口糧亦得如此,況且各署規(guī)例不同。

一發(fā)仵作、禁卒、更夫、吹手、鋪司等工食銀兩,按月給發(fā),領(lǐng)狀存查;

—孔子廟祭祀禮儀,系教官辦;其〔他〕各廟,禮房承辦。

由此可見,“差總”的職責(zé)主要在于知會帳房、兵房、禮房、廚房、茶房等處預(yù)備應(yīng)役銀兩、物件,并傳集夫役伺候本官出門、上憲及委員臨縣或過境、一切水陸過境差事和管理修筑衙門等事。因此,“差總”實際上是應(yīng)辦上述差事的差役、人夫的總頭目。這種情況,與上述管事家人類似,地方衙門司辦各種差事本有夫役人等,地方官則派一家人總管其事。

“差總”之下有“流差朋友”,協(xié)助其管辦差事。所謂“流差”,既與固定在省、府駐地“長班”相對而言,也與“簽押”、“門上”以及“差總”等只在衙門內(nèi)辦事的家人相對而言,是到衙門之外司辦差事的家人。據(jù)《偏途論》記載,“流差”有所謂“司辦旱差”、“司辦馬頭”、“司出外差”等名目?!八巨k旱差”即辦上述所謂陸路之差事;“司辦馬頭”即辦水路之差事。二者的職事無非是探聽上憲及其委員臨境或過境的消息,并負責(zé)有關(guān)接待事宜?!八境鐾獠睢?即上述出境護送貢使貢物等差事。與此相應(yīng),出境如到府、到省投文、送禮、批解煤炭、糧米、地丁、人犯等,也在“外差”之列。諸如解犯、糧米、地丁等事,例有夫役兵丁押解,但清代州縣官又派家人護送,即以家人管理差役人等。

“跟班”

在長隨之中,還有所謂“跟班”。汪輝祖說,他在湖南做知縣用舊仆五人,其中就有“跟班”一人。謝金鑾也說家丁之中有“跟班”的名目。[122]何耿繩《署規(guī)》則云:“跟班中,每日派二人伺候會客及坐堂;一應(yīng)內(nèi)事,派二人伺候?!盵123]可見跟班不止一人。當然,也有如王植者,“公出之外,不用坐省之人,不用跟班之人?!盵124]故名思義,“跟班”是跟隨本官的家人。清人將官員的所有家人稱為“長隨”,亦作“常隨”,但名副其實的惟有“跟班”??墒?這位長隨與其他家人不同,他只管本官的日常生活,不管本官的行政事務(wù)。所以,《各行事件》說:“跟班者,門、印以外之人也。雖在門、印之后,而未曾在辦公之列。”[125]汪輝祖《學(xué)治臆說》亦說:“跟班一項,在署侍左右,出門供使令,介乎內(nèi)外之間。”[126]所以,他既不屬于簽押房,又不屬于門房,也不在管事、辦差之列。他的職責(zé)就是服伺本官的飲食起居、服飾穿戴,并跟隨本官坐堂、出門,料理拜會應(yīng)酬事宜?!陡餍惺录酚涊d“跟班”的職事如下:“聞官一呼即至,日近日親,不即不離”;“隨官下鄉(xiāng)踏勘相驗,要分事理之輕重;官坐堂,侍審隨班,要明白案情之因由,倘門印問及,以便于應(yīng)答”;“官出時,應(yīng)料理隨帶之衣服。以備一人上坐之意;而上司謙恭,不肯在匟上坐,我等聽上司諭擺右邊匟,即將右邊匟擺上。如此賓主左右分坐,我等即端座交與本官上茶,隨端本官之茶。上司吸煙者,跟班上煙;而縣官謙敬者,雖是吃煙,見上司亦不敢食,我等即不裝煙,或上司讓到,一定要本官吸煙,我等方才裝煙。吸過煙,談完話,上司起身,我等好招呼送客,大轎、執(zhí)事伺候;本官送上轎,行小禮,升轎而出。此迎賓送客之大略也”;“萬壽、冬至、迎春、拜叩、坐朝、謁圣大祭典,應(yīng)用朝服朝冠;元旦三日、委調(diào)小祭、勸農(nóng)、迎送各上司,應(yīng)穿蟒袍補褂;拈香講訓(xùn)、升坐大堂、拜客送客、祝壽道喜,單穿補褂,或亦有不穿補褂,只穿外褂也”。[127]

上述情況,只是面面俱到的敘述,并不是每個州縣衙門皆是如此。即以“司差門上”與“差總”而論,二者在職能上也有類同。這種情況,從家人體系的發(fā)展看,似是先有司差門上,后有差總,或者說迎送應(yīng)酬之類的差務(wù)差原由門上司辦,爾后因為差務(wù)繁多而從門房分化出專理差務(wù)的“差總”和“流差”,而不見得二者俱設(shè)。乾隆二十八年諭中說到:“今有于長隨之外,另立管理雜務(wù)之人,令干涉公事,出入無忌?!盵128]何士祁《學(xué)治補說》則說:“其余跟班、流差,量材分派,而歸于雜務(wù)。”129似可見由“司差門上”向“差總”的變化。王植所謂即在直隸州大縣,所用不過七八人,其中“備差遣一人”,由于其不用跟班之人,故這位備差遣的家人,實際上就是“跟班”??梢姟案唷币沧鳌傲鞑睢庇?。總之,在州縣官雇傭長隨人數(shù)較少的情況下,長隨的分工就不可能如上細密。

--------------------------------------------------------------------------------

[1]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灤陽消夏錄六》。

[2] 無名氏:《偏途論》,載章伯鋒、顧亞主編《近代稗?!返谑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證引版本同),第615頁。

[3]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六,《長隨》。

[4]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四,《將帥家丁》:“兩軍相接,全恃將勇;將勇則兵亦作氣隨之也。然將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驍悍者,協(xié)心并力,始氣壯而敢進。將既進,則兵亦鼓勇爭先。此將帥所貴有家丁親兵也。前代如韓、岳之背嵬軍之類,固有明效。即《明史》所載,如:景泰中,楊洪家蒼頭,得官者十六人。成化中,王越多蕩跳士為腹心,與寇搏戰(zhàn),數(shù)有功。嘉靖中,倭寇海上,詔故將何卿、沈希儀,率家眾赴蘇松軍(卿傳)。馬永為將,蓄家丁百余,皆西北健兒,驍勇敢戰(zhàn);帝問將于李時,時以永對,且曰:其家眾可用也(永傳)。馬芳蓄健兒,嘗令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斬獲(芳傳);梁震蓄健兒五百人,鎮(zhèn)大同;大同卒驕,連殺巡撫、總兵,及震至,眾憚其家眾,皆帖然不敢動;震歿后,健兒無所歸,詔編之軍伍,后將猶得其力(震傳)。萬歷中,李成梁帥遼東,收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軍鋒,所至有功;健兒中如李平胡、李寧等,后皆至將帥(成梁傳)。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功(趙率教傳)。寧遠軍變,圍袁崇煥署,時滿桂亦在城中,諸叛卒憚桂家卒勇猛,不敢肆,結(jié)隊而去(桂傳)。天啟末,寧遠告警,詔廢將侯世祿率家丁赴關(guān)聽(世祿傳);都司張神武用袁應(yīng)泰薦,率親丁二百四十余人,馳至廣寧(神武傳);副總兵祁秉忠亦以應(yīng)泰

薦,率私丁守蒲河(秉忠傳);趙率教收復(fù)前屯,亦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率教傳);寧遠之戰(zhàn),總兵金國鳳憤將士(忄匡)怯,北親丁數(shù)十,出據(jù)北山力戰(zhàn)(國鳳傳)。崇禎中,總兵侯良桂戰(zhàn)死,其子天賜疏請率父舊人,自當一隊;詔赴楊嗣昌軍立功;嗣昌奏天賜所將親丁三百六十人,皆敢戰(zhàn)(良柱傳)。此將帥親丁之成效也?!?/p>

[5] 《大清會典事例》卷九○,《吏部處分例·外官攜帶家口》;王士(礻真):《香祖筆記》卷一,《外官禁止多帶家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牧令書卷四 用人
明代縣衙的日常
趣話清代衙門“長隨”,到底有多貼心?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規(guī)則
劉若愚《酌中志》
文靜涵大守自歷言-清-文海
古代的縣衙有多少官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