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里,我們在混亂與辛酸中,
經(jīng)歷著災難的考驗。
但交出的這份答卷,我們的成績顯然不夠理想。
書單狗覺得,一方面,我們需要的是強悍的醫(yī)療梯隊,周全的應對措施,以及熱血的守望相助。
但具體到每個人,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世界觀的升級。
塑造一種更冷靜、更理性、更強大的三觀,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不會被突如其來的災禍打得手足無措。
而今天這5本書,就能幫到你。
隔離在家的這段時間,你可能會無所事事,也可能會因為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而失望、難過……
這種負面情緒會發(fā)酵,甚至會讓人恐慌,讓人懷疑:
我們的世界,真的會好嗎?
其實,書單狗建議,保持理性的第一步,就是拒絕恐慌,用數(shù)據(jù)思考。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史蒂芬·平克,他尋找了16個方面的大數(shù)據(jù),向我們證明,
全球人均壽命從19世紀中期的30歲,增長到了現(xiàn)在的70歲。
新生兒及孕婦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兒童的營養(yǎng)狀況得到全面提升。
1870年的工人,平均每周要工作60個小時,而現(xiàn)在是平均40個小時······
這本書和小狗之前推薦的《事實》有點像,實打?qū)嵉赜脭?shù)據(jù)說服了小狗,
相比于零星的“驚人消息”,大數(shù)據(jù)更能幫你把握全貌。
更接近事實,才更遠離煽動,也就更接近真相。
“世界觀”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很復雜,但最基本的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要知道世界是怎么一步一步成為今天這個模樣的。
這本《世界觀》就詳細梳理了從古希臘到現(xiàn)代的人類哲學史和科學史,
列舉了人類進步的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
讀下來,小狗等于又重新經(jīng)歷了一遍人類思維的重大進化!
不止于此,這本書還告訴了我這樣一個道理:
推動人類進步的,是理性的懷疑。
比如牛頓懷疑了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提出地球和行星都是圍著橢圓軌道運動的;
而愛因斯坦又懷疑了牛頓的觀點,所以才提出了相對論,補足了牛頓遺漏的細節(jié)。
在燦若繁星的人類群星身上,小狗發(fā)現(xiàn):
用數(shù)據(jù)思考,或者說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也不只是為了盲從、或者迷信權威,
“世界觀”來自于外部,但只有獨立思考,理性懷疑,它才會內(nèi)化成你自己的世界!
比理解世界更難的,是理解人性。
尤其是人性中惡的部分。
但在書單狗看來,人性的惡,只有極少數(shù)是大惡,大部分只是“平常的惡”。
比如,父母可能會在別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孩子,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其實卻給年幼的孩子留下了心理刻痕;
又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歡攀比,不管你什么,他都要跟一句,總之一定要證明自己更好!
這些事情,你很可能就碰到過,但也無可奈何。
不誠實、虛偽、勢利、拜金……這些“平常之惡”就像鞋底的小石頭,總之就是讓人很不愉快。
但這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些現(xiàn)象,還告訴我們,
我們不如就承認吧,人性就是不夠完美。
你要是盯著這些事來看,那保管你一天24小時都會被氣得發(fā)抖。
認清它們,接納它們,但又清醒地回避“平常之惡”,
也是你心平氣和地與這個世界相處的必要秘訣之一。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里寫的是美國35年前的面貌——
隨著媒介的發(fā)展,圖文時代逐漸被視頻時代取代,
人們再也沒有耐心,去讀一段稍長一些的文字了。
而這,將導向一個令人擔憂的結果:
我們的大腦,會逐漸喪失,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而這,恰好就是我們當下的現(xiàn)狀。
從書籍報紙到微博微信,再到抖音快手,
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新潮,用娛樂的態(tài)度面對一切,
但小狗堅信,有些東西,就是無法娛樂的。
那些不能被娛樂的部分,構成了一個人的底色,
是一個人面對困境,面對困惑的時候,唯一可以求助的東西。
可能還有人記得,小狗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迷弟,
而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就是:“語言的邊界即思考的邊界?!?/span>
語言,就是思維的外在。
讀懂一個人的語言,就能理解他的思維。
而這本書教的,就是這個絕技!
全書的重要觀點,只有一個:語言是人類天性的窗口。
比如當你脫口而出“為了”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已經(jīng)在心里構建了一個受益者,一個給予者。
所以,“我為了你好”這句話,其實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了高一等的位子上。
雖然沒有說出來,但這就是內(nèi)心深處最本質(zhì)的想法!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生活中不止要“聽其言”,
還要剝離包裹在思想外的語言外衣,搞清楚對話者心里真實的想法!
看會幫你認識到世界的50%,而聽,會幫你理解剩下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