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文轉(zhuǎn)載自自律時間
來源 | 自律時間(ID:szunuwall)
俗話說,養(yǎng)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在21世紀的今天,大多數(shù)人不同意打孩子,覺得凡事跟孩子溝通就好了。
但當觸及原則時,打未償不是一種及時保護,但“打可打,非常打”。
“疼痛心理學”認為,打孩子產(chǎn)生的疼痛不只是簡單的疼痛,它有主觀化和個性化兩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
疼痛的主觀化意為,如果孩子認為父母的“打”是正義的、有道理的、能接受的,孩子的感覺是不會多么疼痛的,更不會留下什么心理陰影;
即使孩子被打時驚恐萬狀、嚎啕大哭,那只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和自我保護罷了。
而所謂疼痛的個性化,就是不同的人其疼痛的身體與心理閾限是不同的,它表現(xiàn)在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人格類型;
有的孩子是不能打的,有的孩子是可以打的甚至是必須要打的,因此必須區(qū)別對待。
01
包貝爾怒打2歲女兒
包貝爾說自己在錄制《你好爸爸》時,曾當眾打過餃子。
有一次在動物園玩,動物園要關(guān)門了,餃子還想玩,這時候保姆阿姨想抱餃子回家,結(jié)果餃子打了阿姨一巴掌。
一瞬間的事,包貝爾就順手打了餃子一巴掌。
事后包貝爾問餃子為什么要打阿姨,餃子說不想讓阿姨抱。
包貝爾想讓餃子知道,不想讓阿姨抱,也不能打人,就問他:爸爸打你對嗎?
餃子說不對。
包貝爾便接著說:那你為什么還要打阿姨呢。
很多人對他的做法有爭議,覺得孩子太小,不應該打,可以好好跟她講道理。
但包貝爾說,自從打了她之后,她再也沒有打過阿姨了。
包貝爾是情急之下打了餃子一巴掌,原因是不希望她成為道德品質(zhì)有問題的人,他想從根上改掉孩子的壞毛病。
這種以暴制暴的方法有用嗎?不能否定它的作用。
02
“打”,是為了孩子有界限
有一期《圓桌派》請來的嘉賓是李玫瑾,我對她其中的一個觀點深以為然,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p>
總結(jié)地說,就是教育孩子小時候要斗勇,長大了要斗智。
而這斗勇的意思不是指你跟孩子比誰更暴力,而是指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讓他守規(guī)矩。
例如孩子經(jīng)常跑去馬路上玩,這時候你跟他講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很危險等等,太溫和了,他不一定聽得進去,打他可以讓他怕,他怕了就不會去做。
就像被火燙過,他就不會去玩火一樣,雖然方式粗暴,但何嘗不是對他的及時保護呢?
懸崖邊上有欄桿時,大家敢放心地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知道有保障;如果沒有欄桿呢?那在很遠的地方就停下來了,一步都不敢多走。
欄桿就是界限,沒有界限,孩子就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有了界限孩子才有安全感。
所以,打就是給孩子界限,豎起一道墻,隔絕違法之事。
03
被打的孩子不一定就記仇
為什么不敢打孩子,就是怕他落下心理問題,這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你打的方式有問題。
如果你將打作為教育的唯一方式,不管孩子什么錯都是打,還要孩子產(chǎn)生羞愧之心,這絕對會出問題,我是不贊同的。
但是孩子真真切切地做錯了事,打就是幫他改正錯誤,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孩子經(jīng)常挨打,但是心理一樣健康,而有的孩子被打了后,非常記仇,關(guān)鍵還是在于父母打的方式。
《小歡喜》中童文潔對方一凡就是打罵教育,但同樣不掩蓋她的母愛,她從來不羞辱方一凡,對他的打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方一凡很皮,偶爾的打罵能讓他收斂。
不是所有的打都能讓孩子記仇,心理不健康。
@意氣風發(fā):小時候經(jīng)常被媽媽追著幾條街,但是我從來沒恨過她,因為我知道她是愛我的,怕我學壞才打我。
@艷艷:現(xiàn)在可以懟回去了!她沒把你當孩子,你不必感謝她!我小時也在姑媽家,也挨打,但從不打臉,挨打也是因為我做錯事了,所以我敬愛我姑媽!
所以,當你的孩子受不了打時,一是你打他時目的錯了,讓他感受到了羞辱;二是孩子的心思重,不適合打,你就要換個方式。
04
打是為了教育,不是傷害
說了這么多,我表達的意思很明顯,打可以,但不是說一定要打,大家打之前要注意這幾個事項:
?四不打:
知錯就改不打,你繼續(xù)打就是傷害了,傷了他的自尊心;
無心之失不打,畢竟孩子小,有時候沒輕沒重;
敏感的孩子不打,心思重的孩子適合交心,不適合打罵;
經(jīng)常性的錯誤不打,一件事多次犯錯,說明他不服你,你越打他越叛逆。
?打要雷聲大、雨點小:
雖然說可以打孩子,但是不代表要結(jié)結(jié)實實地打,嚇唬嚇唬他就行了。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犯了錯,她媽媽要揍她,李玫瑾撒腿就跑,媽媽在后面追了她半個操場,動靜鬧得很大,許多鄰居都出來圍觀,可是直到回家,媽媽一下也沒打過她。
打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怕,而絕不是為打而打,目的達到了,就不一定要真打,把“樣子”做足就行了。
就像《小歡喜》中,童文潔每次作勢要打人時,方一凡馬上認錯,童文潔就放過他。
所以,打也是需要智慧的。
?打完后及時溝通:
每一次童文潔打完方一凡,她都會主動跟他溝通為什么打他,就怕他帶著心思入睡,時間長了孩子心里難免有郁結(jié)。
這也就養(yǎng)成了方一凡豁達的性格,有事喜歡說開。
你打孩子時,他看到的是你打他,而你想的是要糾正他,所以事后要溝通,告訴孩子我為什么要打你。
一是你真的犯錯了,我才打你,我一點都不喜歡打人;二是我愛你,怕你走上歪路,我要糾正你,即使被我打了,我還是照樣愛你的。
事后及時地溝通,能正確地安撫孩子的情緒,并能讓他認識自己的錯誤。
盧梭曾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懲罰是高難度的教育技巧”。
誰都不想把自己變成一個暴力的父母,更不想在孩子心中留下暴力的形象,但要記住,當孩子觸犯原則、道德問題時,及時地讓他害怕,打也是一種保護。
秀才遇上兵的時候,粗魯一點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