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什么事情最讓人苦惱,那么擔心老人教育不好孩子,肯定位列前茅。
“最近在吃飯和坐電梯方面養(yǎng)成的習慣不太好,因為是老人帶孩子?!?/p>
“目前娃11個月,正面臨不愛吃飯,不坐餐椅,老人又不讓娃自助進食的問題。這篇文章的辦法我都非常認同,但無奈老人不認同?!?/p>
這樣的煩惱比比皆是,我很理解。因為即便是開明如六姥姥,我們在一起也有著各種觀念上的不一致。
只是,上周末一件小事,卻非常觸動我。
六六那天看到游樂場的一個旋轉木馬,忽然興致來了要玩。我笑著邊說她幾句個頭這么大還坐小寶寶的,邊給她刷卡了。
音樂起來,旋轉木馬也啟動了,上邊有三個座,六六坐著美美的,還空著兩個。忽然過來兩位帶著孩子的老人,連拉帶扯把孩子往木馬上推,嘴里還催促著:“開了開了!快去坐!”
說實話,我并沒有很驚訝,因為從六六小時候來這里坐旋轉木馬,這種場景見過太多次了。
雖然我不喜歡這些家長的占便宜行為,但是更擔心的是在啟動后這樣把孩子往上弄,萬一夾著卡著哪里了怎么辦?
可是那天,被奶奶往木馬上推的那個小女孩卻觸動了我。
奶奶拼命拉她上去,可她不肯動,反而看著我,禮貌的問:“阿姨,我可以坐一坐嗎?”
奶奶還在一旁催她:“快點快點,一會兒馬停了?!?/p>
小姑娘回頭看奶奶,大聲反駁:“媽媽說了,別人的玩具要先問一問!”
那一刻,小姑娘的媽媽并不在她身邊,她卻能在渴望坐小木馬的沖動前,停下來,想一想媽媽的教誨,問一問別人自己這樣做對不對。
她并沒有被奶奶的壞習慣給帶壞。
那件小事特別打動我。
也許,很多家庭中,父母要上班,老人是帶孩子的主力軍。
兩代人之間的觀念沖突,我們有時候沒有辦法和老人溝通清楚,但是我們又會擔心老人的錯誤引導會帶壞孩子。
事實上,也總會有這樣的事情。老人帶孩子愛喂飯,愛慣孩子,所以很多行為習慣不好。
但是,有時候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一個問題:是不是自己給孩子正面引導不夠的原因呢?
以前朋友給我說一件事,小區(qū)有個小男孩愛打人愛搶東西,老人溺愛,偏袒自己孫子,一度大家都覺得是這個老人把孩子帶壞了。
可是有一天看到小男孩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出來玩,他往別的孩子臉上揚沙子,結果爸爸媽媽就跟沒看到似的,連道歉批評都沒有,直接哄著他帶一邊玩去了。
留下眾人面面相覷,原來這個“熊孩子”之所以熊,并不完全是奶奶的問題,更多也是父母不予管教的失職。
在教養(yǎng)孩子方面,我一直覺得,老人帶孩子跟我們的觀念有沖突是正常的,我們更多能做的就是溝通。拿出更多的耐心,懷柔政策去打動老人,會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但是我也知道,有時候很難溝通。
那么,與其擔心老人把孩子“帶壞”,處心積慮的提醒老人改掉缺點,不如換個思路。先修煉自己然后影響孩子,簡單來說,也就是盡可能在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給予好的影響,把自己正確的觀念、好的習慣、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規(guī)則的生活態(tài)度傳遞給孩子。
孩子吃飯習慣不好,那么自己在家的時候就不用老人喂,盡可能的培養(yǎng)孩子自主進食的好習慣。孩子有實質上的進步了,老人看在眼里也會認可,才可能慢慢配合我們的育兒觀。
孩子有壞的習慣,比如打人搶東西。發(fā)現(xiàn)老人處理方法不對后,我們多在日常留意,遇到孩子有跡象時就不斷用正確方法引導,跟孩子說清楚這些壞習慣的壞處等。
如果總是想著指揮老人按我們的理念去教育孩子,不大可能。孩子不好教,老人不服氣聽我們的,都是因素。但是如果是我們從一點點小事自己去落實,強化對孩子的正面引導,使得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懂得是非對錯,老人也才有可能跟著我們改變。
孩子不可能生活在只有爸爸媽媽的單純環(huán)境中,在家里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幼兒園上學后有老師有其他小朋友,步入社會后還有同事領導各種關系。
孩子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環(huán)境,更是會被不同的教育所影響。
所以,我們更應該給孩子打好基礎,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我們一定要記?。?span>父母影響孩子的力量,一定比我們想的還強大。
而讓孩子聽我們的,背后必定是通過每一件小事中向孩子源源不斷傳遞正確的人生觀。
在英國游學帶六六去小豬佩奇樂園玩那天,因為前幾次出去玩時,游樂場的飯店都很好吃,帶的吃的沒人吃,成了負擔,所以當天一行人都沒帶食物。中午我們走了好幾個游樂場的飯店,食物都是極其難吃型,導致大人孩子都沒飽。等到快離開時,想到路上還有一兩個小時,就想找商店買些零食帶著路上吃,沒想到樂園只有各種紀念品沒吃的。
結果返回的路上,大人小孩兒都又累又餓,租的有司機的車,人家也不可能中途繞道帶我們買吃的。
可以忍的大人都覺得肚子咕嚕嚕叫,可想而知,小朋友一定餓的前心貼后心。
六六也餓,而且會童言無忌的說出來:“好餓呀,我要餓死了”。
我和六姥姥都去翻背包和口袋,我這里是什么都沒有,這時,六姥姥神秘地拿出小半包的軟糖,拿出來一個給六六,完全沒有聲張。我理解六姥姥的選擇,她心疼六六,想著就幾塊糖,也不頂餓,就不和大家分了,想讓六六自己吃了得了。但我還是打算跟六六說,大家都會餓,要想到其他人。
結果在我還沒來得及開口的時候,正在往嘴里塞糖的六六停下來,跟姥姥說:“姥姥再給我一個,我要給潼潼?!?/strong>
在我抱著肚子說暖姨我們也很餓之后,六六堅持把那小半包糖跟大家分了,一車六個人,那么餓的情況下,她自己也只分到一個。
我從不會強迫六六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但讓她心里有他人,要懂得分享,卻是我一直很重視的社會能力培養(yǎng)。
我跟她說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六六不懂,我就做給她看。
接她放學的路上買了香噴噴的炸雞,六六想吃,我告訴她要帶回家和爸爸一起分享。
帶她到公司上班,小姐姐們給她買各種好吃的,我告訴她和小姐姐們一起吃更開心。
我始終相信孩子最相信的人一定是父母,二者之中和孩子有著天生連接的媽媽更重要。而孩子對于真善美也有著比成人更執(zhí)著的肯定。
在英國的日子,因為我還有一些自己的課程需要學習,六姥姥和六六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多,但當六姥姥的做法和我平時教給六六的做法沖突時,六六會按照誰的做法呢?分糖的故事讓我更加相信正確引導對孩子的影響力,更相信孩子在不同境況前也會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 ◆ ◆
孩子植根于父母的沃土,從父母這里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審視供給孩子的源頭是不是永葆純潔。
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被老人“帶壞”的孩子,更多是被家長忽視的孩子。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要忽略了自己對孩子正面引導的影響力。我們一定要清楚,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傳遞給孩子的力量是積極的,引導孩子的方向是正向的,就不用太擔心孩子被老人或是其他什么人“帶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