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帶孩子兩年半,悠悠媽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德國父母特別注重帶孩子玩!不僅僅是家人帶著孩子玩這么簡單,
難怪我們總覺得外國孩子大方得體不怕生,這
德國孩子都有哪些社交活動?
1. Krabbelgruppe (6個月-3歲)
從孩子半歲起開始,德國社區(qū)提供一種叫“
大家聽了可能覺得Krabbelgruppe像早教班,
有人問,這么小的寶寶懂社交嗎?不是說太小的寶寶都是各玩各的嗎?表面上看寶寶是不懂,但是我們已經(jīng)知道,寶寶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當他們被父母的社交生活浸潤時,父母的社交行為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寶寶習得!因此,當我們談論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時,首先要讓自己的社交生活豐富起來啊。Krabbelgruppe就是德國媽媽生完孩子后的第一個媽媽社交圈,很多友誼都是在那里結識的。多帶孩子參加這種活動,見得多了,自然也學會了社交。你會發(fā)現(xiàn),凡是父母社交很強的,孩子一般也會很強;父母社交弱的,孩子可能強,但需要后天付出加倍的努力。
2. Play Group (1歲以上)
一歲以后,德國社區(qū)有各種 spielgruppe(play group)。有的是由社區(qū)組織開展的,
在德國,Play Group對于那些一歲以后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數(shù)據(jù)顯示,德國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會在三歲前就進入幼兒園,那么剩下的一半孩子去哪接觸同齡人呢?游樂場?公園?在這些公共場合,雖然能接觸到很多同齡人,卻難以建立和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
可是,特別是對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擁有幾個固定的同齡玩伴和穩(wěn)定的朋友圈,對他們的社交能力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就我親身觀察,孩子們在和自己熟悉的玩伴玩時,和與游樂場上碰到的不認識的孩子玩時,互動狀態(tài)及程度相差太遠。對于低齡的孩子,只有和熟悉的玩伴玩時,才會上升到分享、合作、角色扮演、乃至爭吵等高級情感活動。
所以,就有了這種社區(qū)自發(fā)組織的play group, 相熟的成員,約定好的時間,讓孩子們一起玩耍,甚至每個成員交一點活動經(jīng)費,由組織者組織室外郊游活動,填補那些沒上到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缺失。德國父母為了給孩子營造社交生活,也是操碎了心啊。
3. 家庭集體出游活動
上面說的都是有組織的團體活動,其實,
周末或者放假之前,父母們一起討論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去哪玩?” 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各種游樂場和打折信息,然后約好同游。
上次我們帶悠悠去山上滑雪橇,就是四個幼兒園媽媽一起商量的,
幼兒園的WhatsApp(類似于微信的社交軟件)群聊也是媽媽們約起的利器,每次想到一個活動,不管是要去動物園,游泳,抑或是附近有馬戲團、木偶戲表演等,媽媽們都會在群里吼一聲,“有沒有人感興趣,想一起去的?”
悠悠老師攝于德國幼兒園
不光是周末和節(jié)假日,
4. 家庭間的互相拜訪
遇到天氣不那么好的時候,
就在最近兩個月,悠悠和她的兩個best friends,一個叫Gulie,一個叫Renee,開始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自己去好朋友家玩耍。
就這樣,
現(xiàn)在每天去幼兒園接悠悠,她的口頭禪就是,“媽媽,
前兩周悠悠媽在歐洲不同國家出差,在路上還忙著和其他媽媽約時間,遠程安排小妞的社交生活,遙控指揮她爸到了時間去接送妞...就這樣,悠悠現(xiàn)在工作日有一到三天放學后和朋友一起玩,有一天上運動課,
5. 讓孩子去朋友家過夜
去朋友家過夜在國外并不稀奇,你會發(fā)現(xiàn),在很多國外的系列繪本中,都會有一個主題叫《第一次在朋友家過夜》,描寫了這一奇特的人生初體驗。去朋友家過夜也是德國孩子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大部分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了。
悠悠媽小時候從來沒有去過朋友家過夜,但我至今仍記得每次去我最親近的表姐家過夜的激動!我們一起刷牙,蓋同一張被子,關了燈還一直說悄悄話,和晚上熱得瞎踢被子的記憶都依然歷歷在目。雖說只是換了個地方睡覺,但對于孩子來說,每一次去別人家過夜,都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奇妙冒險!
尤其是在沒有媽媽的陪同下,孩子單獨去朋友家過夜,等于切換到了一個相對不熟悉的環(huán)境,少了家人的遷就與親密,孩子要獨立去適應別人家的程序和規(guī)矩,甚至在某些方面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對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但同時孩子在面對相對陌生環(huán)境時的社交技能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你若問我,西方孩子為什么看起來要比亞洲同齡孩子成熟些?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很早就為孩子創(chuàng)造無數(shù)需要獨當一面的機會!
6. 讓孩子參與成年人聚會
外國人特別愛party這個相信大家都早已熟知,德國人也不例外。光是平時大人和小孩的生日聚會,互相請來請去就已經(jīng)夠忙的了,幾乎每個月都要給人買生日禮物...想約德國人,人家說忙,最常見的理由之一就是:要去給朋友買生日禮物......
成年人的生日聚會上當然以成年人為主,大多是爸爸媽媽的朋友以及少數(shù)家人。因此,孩子在這種社交場合有機會接觸到非常多的陌生人,慢慢的也就不怕生了,并且孩子有機會觀察成年人是如何玩轉(zhuǎn)party的。
不可否認,能在聚會上迅速和大量陌生人打招呼熱乎起來(俗稱自來熟),是職場成功的一大絕技啊!并非人人做得到。德國孩子從小混party長大,成年了遇到這種社交場合那叫一個得心應手。
跨年夜帶悠悠去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
7. 重視孩子的生日party
在德國,不管什么人不分年齡,從小到老,每年都會過生日。孩子的生日是孩子一年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一定要過,而且要相當認真的過!不少父母會花很多心思布置場地,設計流程和游戲項目。德國有很多活動場地可供舉辦生日聚會租用,曾經(jīng)我去參觀一個古堡,里面的宴會大廳就被包了場,供孩子們慶祝生日,租金雖然不便宜,但也都在可承受范圍內(nèi)。
在悠悠媽看來,舉辦生日聚會最大的好處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德國父母不會一手包辦,他們會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組織準備party,孩子作為party的主人,在準備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客人的需求;在party中,要擔當起主人的角色,讓自己的客人玩得吃得盡興,照顧好每個人的感受。
其次,開party是很考驗主人的計劃和組織能力的:飲料食物、餐具、場地、娛樂項目等等都需要提前計劃統(tǒng)籌。德國孩子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怎么培養(yǎng)的?咳咳,從小開party開出來的......畢竟,能成功舉辦一場party,讓所有人玩得開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啊。不信,你試試讓自己的孩子組織一個party? 一定會讓TA飛速成長:)
給我們的啟示
悠悠媽總結一下,德國人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以“浸潤法”為主(這詞是悠悠媽自己的發(fā)明的哈),盡可能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豐富的社交環(huán)境,這其中包括:
1.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幫助孩子建立穩(wěn)定的朋友圈,孩子有固定的玩伴定期見面,結伴出行。
2. 成年人與孩子的社交生活沒有明顯界面,父母積極主動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圈,同時也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動,并且這里的成年人不止是家人親戚,而是父母的朋友,甚至可能完全是陌生人。
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從小多讓孩子接觸家人以外的成年人對孩子將來適應學校生活極為重要!悠悠媽在《美國中產(chǎn)階級和工人階級育兒方式對比,你屬于哪一層?》一文中分析過具體原因,大家可以點擊查看。
3. 在豐富的社交活動中,孩子不僅通過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發(fā)展出了社交能力,也在觀察大人的社交行為中,耳濡目染地習得了某些社交習慣。其實社交就和學游泳一樣,一定要親自下水試了,才能學會,紙上談兵是沒用的。keep exposure,多與人交往,能力自然就發(fā)展出來了。
4. 放手給孩子獨當一面的機會,把孩子當平等的有能力的人看待,不萬事包辦代勞。
5. 教會孩子玩。一個會玩的人社交肯定不會差!你能想象一個不會玩的人擅長社交嗎?未來的世界掌握在會玩的人手中,趕快多帶孩子見識各種玩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