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jù):《藥品化義》、《玉楸藥解》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yī)匯”。列位看官,今天要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常見的風濕熱(熱痹)。
其實,這風濕熱的表現(xiàn)也是多種多樣。今天要和您聊聊的,是其中最讓人痛苦的一種,這就是由它導致的下肢關(guān)節(jié)腫痛(即所謂急性風濕熱),其中以踝關(guān)節(jié)腫痛最為常見。閑言少敘,我們先把一張驗方介紹給各位——
黃柏10克,蒼術(shù)15克,川牛膝25克,薏苡仁25克,忍冬藤50克,連翹25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防己20克,葛根25克,水煎服,每日2次。
列位看官,是名方必有出處。此張方,化自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查玉明先生的一則真實醫(yī)案。必須指出,由于患者病情的千變?nèi)f化,此方是不可能應對所有的風濕熱患者的。但是,我們能從中理出一些頭緒,了解中醫(yī)治療此類疾病的個中妙處。
列位看官,你說這風濕熱讓腳踝關(guān)節(jié)腫脹起來,因由到底是什么?答曰:“風濕與熱相搏”。什么意思?就是風濕和熱邪兩強相遇,在一起扭打,一邊糾纏一邊下行到下肢關(guān)節(jié),最終演化成疾病。列位看官,你回想一下此病發(fā)作時的狀態(tài),患處是又腫又痛,皮膚還有些發(fā)熱吧?為什么腫?答曰“濕盛則腫”。為什么痛?答曰“熱勝則痛”。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清熱來止痛,祛濕來消腫。
明白了這個道理,上方的精義,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患者那么痛,我們得清熱吧?用什么?答曰黃柏、黃芩、忍冬藤和連翹。且看那黃柏,性味苦,寒,入腎、膀胱經(jīng),功在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它是清熱的一味良藥。你看那《藥品化義》怎么說:“黃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頂至踵,淪膚徹髓,無不周到……”。可見,這黃柏清熱之功是真真了得的。再看黃芩。這味藥性味苦,寒,入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功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夺t(yī)學啟源》說:“黃芩,洽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藥”。如果說黃柏和黃芩重在清熱燥濕,那么連翹和忍冬藤則注重清熱而透邪。那連翹,性味苦,微寒,入肺、心、小腸經(jīng),功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李東垣說它“散諸經(jīng)血結(jié)氣聚;消腫”。那忍冬藤,性味甘,寒,入肺、胃經(jīng),功在清熱解毒,疏風通絡。《本草綱目》認為它“治上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惡瘡,散熱解毒”。有二黃和忍冬藤、連翹做底子,清熱解毒的效果是可以保證的?;颊弋a(chǎn)生痛的根源,也會得到遏制。
熱的問題解決了,我們接下來解決濕的問題。濕盛則腫?;鉂裥?,我們可以讓患處消腫。用什么?我們用蒼術(shù)和薏苡仁。蒼術(shù),乃是燥濕的良藥。那蒼術(shù),性味辛、苦,溫,入脾、胃、肝經(jīng),功在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對其藥性,《玉楸藥解》說得好:“燥土利水,泄飲消痰”。還有那薏苡仁,不用多說,乃是利水和健脾的良藥。另外,它本身有非常好的除痹利關(guān)節(jié)的作用,對濕熱內(nèi)蘊所致的風濕痹痛有很好療效。我們用薏苡仁和蒼術(shù),主要的目的就是化濕,為解除痹痛打下堅持的基礎。
應該說,有了上述六味藥做基礎,這風濕熱腳踝腫痛的問題,也就有了解決的眉目。隨后,我們用三味藥來錦上添花。這就是可以祛風的防己、緩急止痛的甘草以及解肌生津退熱的葛根。此外,我們最后配上可以引藥下行、通利關(guān)節(jié)的牛膝,使得全方的藥性集中而有力了。
列位看官,上方固然不能治療所有此類患者,但是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兩點啟示。第一,要想止痛,必先除熱。第二,要想消腫,首先祛濕。所以,濕熱互結(jié)而致病的風濕熱患者,是可以從中得到幫助的。末了,再將驗方贅述一邊,供列位看官參考:黃柏10克,蒼術(shù)15克,川牛膝25克,薏苡仁25克,忍冬藤50克,連翹25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防己20克,葛根25克,水煎服,每日2次。應用前,經(jīng)中醫(yī)師辯證指導,隨癥加減,以求最佳之療效。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