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瓜 普象工業(yè)設(shè)計小站
文博山西:動脈影|文物居然可以如此美!他還順便為乾隆審美“正名”
微博@動脈影
動圖來源自一條
85后文物攝影博主“動脈影”
是一位從事金融工作的湖北小伙
▲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瑗 漢
▲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 藍色高腳玻璃杯
01
長安城地下頭目葛老
對藏匿在何家村的1000多件金器念念不忘
▲ 陜西歷史博物館 伎樂紋八棱金杯 唐
▲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 唐
1300多年后
何家村的這1000多件金器竟然真的出土了
湊巧的是,與同事一起到西安旅游的
動脈影正好觀看了這場展覽
眼前美的bling bling的金銀器,讓他非常震撼
▲陜西歷史博物館 赤金走龍 唐
▲陜西歷史博物院 雙獅紋銀碗 唐
他說:“那些物品無論是從規(guī)模還是質(zhì)量來看
寶石、白玉、金銀器的質(zhì)量特別高
我從此開始發(fā)現(xiàn)博物館的好看與值得看。”
▲陜西歷史博物館 獸首瑪瑙杯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臂環(huán) 唐
從此,他拿起家里那臺落了灰的單反相機
開始了博物館攝影的“入坑之旅”
▲陜西歷史博物館 水晶八曲長杯 唐
入坑博物館后的動脈影,表現(xiàn)很是“癡狂”
早早排隊第一個沖進博物館
攜帶干糧作持久戰(zhàn)
最后被館員趕出博物館
這些事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 大都會博物館 翡翠香爐 清
▲ 大都會博物館 朱面剔犀劍環(huán)紋漆盒 元
不過,最夸張的是在20天的蜜月旅行期間
他給自己安排了11家博物館行程
為了防止老婆有意見,麻溜溜的奉上信用卡
蜜月期的倆人一個在買買買,一個在拍拍拍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水晶球及銀海浪形底座 清
在博物館內(nèi)最久的一次拍攝經(jīng)歷
就發(fā)生在這次旅行的大都會博物館
為了有更多的觀展時間
他專門選擇有晚場的兩天
從早上十點開館拍到晚上九點閉館
十多個小時不進任何食物,渴了就到廁所喝水
▲ 大都會博物館 三彩羅漢像 遼
對他來說,這段拍攝過程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
當看到全世界的展品在眼前掠過
一切都是值得
▲ 大都會博物館 月白釉柳葉尊 清
7年拍遍200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七年來動脈影走遍了全球200多家博物館
拍攝的文物作品已超47萬張
▲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龍泉窯青釉盞托 南宋
他漸漸從最初的攝影“發(fā)燒友”晉級為
微博認證的“博物館攝影師”
并多次接到過博物館的拍攝邀請
許多博物館長和工作人員成為
“百萬粉絲團”中的一員
▲ 弗吉尼亞美術(shù)館藏 藍色貝殼胸針
他拍攝的文物照還掀起了“北魏藍”
“豇豆紅”這些網(wǎng)絡(luò)熱詞
▲ 故宮博物院 豇豆紅釉萊菔尊 清
02
因為拍過太多在博物館內(nèi)的照片
很多網(wǎng)友以為動脈影一定是在博物館上班
其實,在生活中
他是一位從事金融工作的普通上班族
博物館照片是利用節(jié)假日與出差的機會拍的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汝窯天青釉花式溫碗 北宋
他在置頂微博開頭寫道
“我只是一個喜愛博物館的普通游客
只是一個“發(fā)照片的”
▲ 陜西歷史博物館 黃釉三彩馬 唐
動脈影最初受到注意是2012年底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拍攝
“鴛鴦蓮瓣紋金碗”的照片
這個雙層蓮瓣形狀、雕刻精細圖案的金碗
十分受網(wǎng)友喜愛,瞬間獲贊無數(shù)
▲ 陜西歷史博物館 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
后來,他便時常把自己拍的文物照片傳到微博
被照片吸引而來的粉絲越來越多
▲ 故宮博物院 珍寶館 翡翠嵌珠寶魚式盒 清
只拍照不露臉
走紅后的動脈影
他對外采訪的唯一要求,就是“不露臉”
他這樣做并不是為了營造某種神秘感
只是覺得沒必要,既然大家喜歡他拍的照片
就看照片就好了,跟長相沒什么關(guān)系
▲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 丹菊紋瓜形水注
不過即使這樣
還是會有機智的網(wǎng)友能夠認出他
去年,他在遼寧省博物館
看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時就被認了出來
▲ 遼寧省博物館 瑞鶴圖(局部)北宋
因為太過喜歡這幅畫
一激動就拍了張在館內(nèi)的照片發(fā)到微博
結(jié)果沒多久,就有人當面問他
“你是不是動脈影?”
他被問的一臉蒙
粉絲說:“整個展廳,就你看東西最仔細。”
▲ 故宮博物院 綠地粉彩藤蘿花鳥紋碗 清
03
“博物館的精選買家秀博主
擁有穿玻璃而過、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p>
是網(wǎng)友對動脈影拍照能力的評價
▲ 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 藍料棱面鼻煙壺 清
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與厚厚展柜的遮擋下
幾乎沒有人能拍出像動脈影那樣特別干凈的照片
當他把自己的照片發(fā)出來后
有好奇網(wǎng)友詢問
“你怎么能對焦這么好、拍這么穩(wěn)?”
他老實回答:那是因為沒把對壞的放出來呀
▲ 杭州市博物館 景德鎮(zhèn)窯釉里紅龍紋高足杯 元
常年的拍攝經(jīng)驗讓他掌握了不少小技巧
在拍攝時,盡量貼近玻璃可以解決反光問題
多注意一些小細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
雕塑的一部分
瓶身的一個曲線都是工匠們的設(shè)計巧思
▲ 江寧織造博物館 銀鍍金點翠鑲寶石蟹紋簪 清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動脈影
常遭網(wǎng)友常調(diào)侃
在他的鏡頭中藏著一位“神秘黑衣人”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青玉花式盤17~18世紀
有一次
動脈影發(fā)了一張國家博物館的窯變釉石榴尊照片
因為展臺四面都是通的,就有網(wǎng)友問他
怎么才能拍出這種底兒是黑色的效果
他回答
是專門等一個穿黑色衣服的觀眾走到展柜對面
有時等幾分鐘,有時等十幾分鐘
等穿深色衣服的游客在他面前走過時
快速按下快門
▲ 遼寧省博物館 窯變釉石榴尊 清
之后,黑衣人便變成了一個梗
每次他發(fā)布黑色背景的照片
總有粉絲開玩笑
“今天是不是又有黑衣人當背景板啦?”
▲廣東省博物館 紅珊瑚花鳥紋蓋瓶 清
04
近年來
喜歡顏色鮮艷、紋飾繁復器物的乾隆爺
受到了不少吐槽
被網(wǎng)友戲稱為“農(nóng)家樂審美”
▲ 河北省博物館 青花蓮紋盞托 清
在拍過乾隆爺時期不少文物的動脈影看來
這種說法有失偏駁
他認為應(yīng)該將器物放到當時整體的大環(huán)境去看待
▲ 東京國立博物院 黃色玻璃瓶 清
他在微博中曾寫道
“很多人評論說這個審美很乾隆
其實不如說是乾隆審美很國際化
同時代的無論歐洲還是南亞都以繁復華麗為美
這是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之后審美的必然趨勢?!?/p>
▲ 故宮博物院 金甌永固杯 清
為此
他經(jīng)常會發(fā)些乾隆時期的展品照
為乾隆爺?shù)膶徝馈罢?/p>
巧合的是
他轉(zhuǎn)發(fā)獲贊量最高的一張照片就是
在去年分享的5年前拍攝的
南京博物院館藏的乾隆年間的芙蓉石蟠螭耳蓋爐
▲ 南京博物院 芙蓉石蟠螭耳蓋爐 清乾隆
粉粉嫩嫩的香爐俘獲了網(wǎng)友的少女心
紛紛在照片下面評論“太美了”
不敢相信這是乾隆爺?shù)膶徝?/p>
更有吃貨網(wǎng)友稱它為“西瓜味硬糖”
“草莓冰沙”等各種想象
▲ 首都博物館 豇豆紅釉柳葉尊 清
“照片確實拍得好,但最欣賞他的,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