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個帖子帶火了“小侄子”。
一匿名網(wǎng)友吐槽自家10歲的小侄子,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奧數(shù)、圍棋、輪滑各種業(yè)余愛好也出類拔萃。但這個小侄子卻毫不客氣地說,爸媽不配有他這么好的兒子!
“小侄子”的種種吐槽,總結(jié)成一句話:“我努力優(yōu)秀,是為了自己能早日脫離無能無知的原生家庭?!?/p>
有人說,在一個對自己家庭分析得一針見血、對人生道路規(guī)劃得極其清楚的孩子身上,完全看不到童真和感性,讓不少網(wǎng)友覺得“冷汗直冒”。
“子嫌母丑”錯了嗎?
不管怎么說,一句“不配有我這么好的兒子”,刺傷了多少父母的心。
畢竟,“小侄子”的不懂感恩,表現(xiàn)得實在赤裸裸。
記得讀大學的第一個學期,一群愣頭青,從農(nóng)村一下子到了城市,有點找不著北。
因為專業(yè)需要,老師說大家盡快想辦法裝備一臺電腦。
當時我一聽就懵了,因為組裝一臺電腦要3000多,家里剛剛湊錢給我交了學費。
還有幾個室友也是一籌莫展,說要晚點才行。
才過了一天,一部閃亮的手提電腦就出現(xiàn)在我們寢室。
原來是那個有錢同學的。
他對大家都很豪爽,常常拉著幾個玩的好的同學一起出去下館子,說學校的菜不好吃。
然后晚上就買燒烤和啤酒在外邊聚會。
過了半年,有一次一個滿頭大汗的老人出現(xiàn)在我們寢室門口。
用方言說找人,我們只能聽懂他說的那個名字。
原來就是找那有錢同學的。
輔導員也過來了,跟我們說他是來這邊看病的,沒想到錢帶少了。
到兒子這來看看,看能不能先拿點路費回去,再寄過來。
那個老人看上去就是長期勞動的,大大的手掌上面纏著厚厚的繭子,頭發(fā)已經(jīng)半白,喘著粗氣,非常瘦弱。
后來才知道他50歲不到,但已被高強度的勞動壓垮了。
當他的兒子回到寢室后,臉馬上就變了。
平常待人滿面春風的他,此刻馬上冷冰冰地,從牙齒縫里擠出一句話:
“你怎么來了。”
“你那還有錢么?”
“干嘛?”
“我這次帶錢帶少了,你看醫(yī)生開了一堆藥?!?/p>
“吃那么多藥干嘛,又不能當飯吃?!?/p>
老人沉默著。
“要多少?”
“500吧,還要給那個幫忙帶我過來的老鄉(xiāng)買點東西?!?/p>
“沒有!只有200了?!?/p>
當時我們都目瞪口呆,在旁洗衣的洗衣,做作業(yè)的感覺做作業(yè),沒事做的就在床上裝睡,都不想惹毛他。
最后老人拿了300塊走了。
只是他請人吃一兩次飯的錢。
后來,我們寢室的人他也不一起玩。
而我們,也不想跟他玩。
總覺得心里有點堵。
我們中國的父母,都自帶一種犧牲精神。
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也要給孩子吃,給孩子喝。
沒有自我,以孩子為中心,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所以往往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天。
如果你問一個寵溺孩子的父母:
你為何要這么做?
為何要事事滿足你的孩子呢?
很多答案是:我愛他,所以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孩子是我的命根子。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10歲了,吃飯是主動給老人裝飯。
如今吃飯,基本都是老人給10歲孩子裝飯。
而孩子在那心安理得地等著,慢一點還不高興。
在很多家里,是幾個老人一起伺候著小皇帝或者小公主。
我們不需要在學校大操場上做感恩的講座,搞形式主義。
而應該在平常就讓孩子有尊老愛幼之心。
給孩子做出以身作則地榜樣。
我每次收到家鄉(xiāng)親人的禮物。
打開時總是珍惜而感懷這份情義。
也會告訴兒子,這是你婆婆給我們準備的,然后說說故事。
打電話時表達自己的敬意和喜愛。
等跟老人家見面了,孩子跟老人也更親切一些。
我收到了一箱子櫻桃,會叫兒子分給小賣鋪的阿姨一點,嘗嘗看。
也給早餐店的叔叔一份。
我告訴兒子,你去送吧!
因為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予過很多的幫助。
我們要記得,并且盡力回報他們。
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
其實不然,因為“樹大看苗,人大看小“。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
如果你從小對孩子驕縱寵溺,到大了的時候估計就來不及了。
而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長大后真的比白眼狼還要可怕。
后半部分內(nèi)容素材來自作者:魚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