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上曾經居住著1.5億種生物,而現(xiàn)存的僅剩下150萬種,99%的物種在過去滅絕了。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guī)模的集群滅絕,并不是指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也有可能極少數幸存下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植物雖然也經歷多次大滅絕,但不像動物那樣顯著。雖然有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一些類群幸免于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在人類之前,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共經歷了五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分別發(fā)生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6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距離現(xiàn)在最近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恐龍大滅絕的那次。據科學分析,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約6200萬年一次。那么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已經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周期?那我們就先從過去的五次滅絕事件說起,也分析分析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來臨。
奧陶紀時期,氣候溫和,地球的分布與現(xiàn)在的有很大不同,淺海分布廣,現(xiàn)今三分之一的陸地都被淺海海水掩蓋,當時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尤為繁盛。在大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位于南極地區(qū),當陸地在極點附近匯集時,容易造成積冰堆積。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huán)流變冷,全球溫度下降,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隨之大幅度下降,淺海區(qū)大面積減少,沿海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致使海洋生物消亡。此次大滅絕造成地球上近85%的海洋物種絕滅。
奧陶紀時期地球版圖
此外,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次滅絕事件可能是因為一顆超新星釋放出了極強的伽馬射線,摧毀了地球上30%的臭氧層,太陽紫外線直接穿透大氣層,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食物鏈分崩離析,產生饑荒,大量生物死亡。但目前沒有有力證據證明。
泥盆紀時期,許多地塊升起并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生植物繁盛,兩棲動物開始出現(xiàn),是脊椎動物發(fā)展的高峰期,魚形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增多,現(xiàn)代魚類開始出現(xiàn)。而科學家對發(fā)生在這里的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推測有很多,其中較為主流說法是超級地幔柱假說。那是3.6億年前的一天,西伯利亞地區(qū)超級地幔柱噴發(fā)。3000億立方米的高溫巖漿由于不明原因噴涌而出。巖漿不僅使得附近的海水溫度急劇升高,還污染了海水。巖漿中的有毒物質和海水發(fā)生化學反應,使海水發(fā)生酸化。急劇惡化的海洋環(huán)境使得當時的絕大部分生物無法適應,造成全球近82%的海洋物種滅絕。在此次生物大滅絕之后,海洋生物為了生存,只能逐漸登上陸地,兩棲類動物獲得發(fā)展。
泥盆紀時期地球版圖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是發(fā)生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是五次生物滅絕事件中規(guī)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全部滅亡,96%的海洋生物以及70%的陸地生物遭到了滅絕。
關于此次大滅絕的原因的說法也有很多,其中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是超級火山爆發(fā)引起此次滅絕事件。那個時代,西伯利亞發(fā)生了規(guī)模浩大的火山爆發(fā),規(guī)模之大,據說它噴射出來的巖漿形成的巖石,可覆蓋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對周邊的生物無疑是致命性的打擊。這場災難持續(xù)了幾百萬年,期間火山爆發(fā)制造出大量的酸性顆粒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酸性氣體導致酸雨降落,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而長時間的全球變暖(水溫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便越少)引起了地質歷史中最嚴重的海洋缺氧事件,海洋生物大面積消亡。經過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日益嚴重,摧毀了當時地球上90%的生物。即便是躲過前兩次大滅絕的的三葉蟲也徹底消失。
經過本次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lián)Q代,地球史也從古生代進入到中生代。爬行動物將成為新的統(tǒng)治者,恐龍、哺乳動物開始出現(xiàn)。
此次滅絕事件發(fā)生在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76%的物種滅絕,這次主要受害者是海生生物。和前幾次相比,這次生物大滅絕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考古方面只發(fā)現(xiàn)三疊紀末期的海平面出現(xiàn)下降,然后又突然上升,大氣的含氧量下降,導致海水大面積缺氧,大量海洋生物無法生存??铸埦统霈F(xiàn)在這個時期,并從這次生物滅絕中存留了下來。而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第五次大滅絕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恐龍大滅絕,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超過75%物種滅絕。此次滅絕的主因是小行星撞擊。一顆直徑10公里的行星碎片撞擊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而爆炸的力量相當于百萬顆核彈爆炸的一樣,留下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科學家在白堊紀地質界線上發(fā)現(xiàn)了沖擊石英和銥元素,這也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殘留的證據。
小行星撞擊產生大量的高密度塵埃進入大氣層,遮天蔽日,地球連續(xù)數年不見陽光,全球氣溫急劇下降。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整個食物鏈崩潰,大批動物紛紛因饑餓而死,共計75%的物種慘遭滅絕,其中就有恐龍。但是,恐龍的后代——鳥類存活了下來,繁衍至今。此次生物大滅絕之后,爬行動物逐漸失去了地球霸主地位,地球的生命演化開始進入哺乳動物時代。
地球上除了上述的五次大生物滅絕事件,還有許多小滅絕事件,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吹竭@里,你是不是不禁有這樣的疑問:“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什么時候來臨?”
實際上,多年來,科學家對人類發(fā)出過多次警告:地球可能正在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且這是由人類的行為造成的。由于動物棲息地的破壞,環(huán)境的污染,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的過度利用,肆意捕殺動物等人為因素導致瀕危的動物正在一項項消失。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并采取措施,地球上的生物將越來越少,造成的生態(tài)災難難以估量,甚至有可能波及到我們人類。新冠肺炎、澳洲山火,非洲蝗災,南北極融化,這些發(fā)生在眼前的可怕事件無一不在警示著人類地球正處于岌岌可危的境況之中。保護瀕危動物、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迫在眉睫,希望我們一起改變當下的局面,避免對地球生物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