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生理學筆記血液

血 液

要點:

1.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

2.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細胞及其機能。

4.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

5.血液凝固與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統(tǒng)及臨床意義。

一、血量與血液的組成

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6%~8%,相當于每公斤體重有60~80ml。

一次失血不超過全血量10%對生命活動無明顯影響,超過20%則有嚴重影響。

血液成分:液體成分——血漿50%~60%

有形成分——血細胞40%~50%

記憶方法:

可以認為全血中血漿與血細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積,血漿稍多于血細胞,記成血漿50%+,血細胞50%-。這點記住了,也就記清了紅細胞比容的數(shù)字:50%-。(紅細胞在全血中的容積百分比稱為紅細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細胞比容)。至于男性紅細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進紅細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1.運輸功能:血液是機體內環(huán)境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必由之路。將營養(yǎng)物質運至全身各部分組織細胞,同時將細胞代謝的尾產物運至排泄器官。

2.緩沖功能:血液中含有豐富的緩沖物質,主要是NaHCO3/H2CO3緩沖對,對血液的酸咸度起緩沖作用。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都能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血漿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質、血小板等在機體凝血、止血和抗凝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種防御功能。

三、血漿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漿比重1.025~1.030,與血漿蛋白濃度成正比。

2.粘滯性:血漿粘滯性為1.6~2.4,與血漿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漿滲透壓

(1)概念:滲透壓指的是溶質分子通過半透膜的一種吸水力量,其大小取決于溶質顆粒數(shù)目的多少,而與溶質的分子量、半徑等特性無關。由于血漿中晶體溶質數(shù)目遠遠大于膠體數(shù)目,所以血漿滲透壓主要由晶體滲透壓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由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血漿白蛋白分子量較小,數(shù)目較多(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決定血漿膠體滲透壓的大小。

(2)滲透壓的作用

晶體滲透壓——維持細胞內外水平衡

膠體滲透壓——維持血管內外水平衡

原因:晶體物質不能自由通過細胞膜(見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過有孔的毛細血管,因此,晶體滲透壓僅決定細胞膜兩側水份的轉移;蛋白質等大分子膠體物質不能通過毛細血管,決定血管內外兩側水的平衡。

(3)注意點:①臨床上常用的等滲等張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漿蛋白含量變化會影響組織液的量,而不會影響細胞內液的量,細胞外液晶體物質濃度的變化則會影響細胞內液量。

四、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1.紅細胞的形態(tài):紅細胞呈雙凹圓盤形,直徑約為8μm,無細胞核。

2.紅細胞的功能: (1)運輸氧和二氧化碳;(2)緩沖體內產生的酸堿物質。這兩種功能均由血紅蛋白完成,其中的鐵離子必須處于亞鐵狀態(tài)(Fe2+)。

3.懸浮穩(wěn)定性: 以紅細胞沉降率(血沉)來表示懸浮穩(wěn)定性,血沉越決,懸浮穩(wěn)定性越差,二者呈反變關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紅細胞疊連的形成。

影響紅細胞疊連的因素不在紅細胞本身而在血漿,其中血漿白蛋白通過抑制疊連而使血沉減慢,而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膽固醇等促進疊連的形成,從而加速血沉。

4.滲透脆性:是指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種特性。滲透脆性越大,細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紅細胞呈雙凹圓盤狀,在0.45%~0.35%NaCl溶液中開始破裂,而球狀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開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動的溶膠狀態(tài)(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現(xiàn)象稱為血液凝固。這一過程所需時間稱為凝血時間。

本質:多種凝血因子參與的酶促生化反應(有限水解反應)。

2.基本過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

(3)纖維蛋白原降解為纖維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過兩咱途徑實現(xiàn):內源性激活途徑和外源性激活途徑。

3.凝血因子的特點:

始動因子

參與反應步驟

產生凝血速度

發(fā)生條件

內源性凝血

膠原纖維等激活因子

較多

較慢

血管損傷或試管內凝血

外源性凝血

組織損傷產生因子

較少

較快

組織損傷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質。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無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須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臟內合成,且需VitK參與,所以肝臟病變成VitK缺乏常導致凝血異常。

(5)因子Ⅷ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時凝血緩慢。

4.內、外源凝血途徑的不同點:

始動因子

參與反應步驟

產生凝血速度

發(fā)生條件

內源性凝血

膠原纖維等激活因子Ⅻ

較多

較慢

血管損傷或試管內凝血

外源性凝血

組織損傷產生因子Ⅲ

較少

較快

組織損傷

5.機休組織損傷時的凝血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進。

六、抗凝和纖維蛋白溶解

1.血漿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質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過增強抗凝血酶Ⅲ活性而發(fā)揮作用。

2.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

(+):促進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況下,血流在血管內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內膜光滑,(3)血漿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質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維護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參與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軟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ADP、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活性物質,ADP使血小板聚集變?yōu)椴豢赡妫?-羥色胺等使小動脈收縮,有助于止血。

(3)促進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八、ABO血型系統(tǒng)

1.血型:血細胞膜外表面特異性抗原類型,通常指紅細胞血型。

2.ABO血型的種類:

ABO血型系統(tǒng)中有兩種抗原,分別稱為A抗原和B抗原,均存在于紅細胞膜的外表面,在血漿中存在兩種相應的抗體即抗A抗體和抗B抗體。根據(jù)紅細胞上所含抗原種類將人類血型分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紅細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B

H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體)

B

A

A和抗B

3.抗原本質:血型抗原是鑲嵌于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與糖脂。ABO抗原特異性是在H抗原基礎上形成的。

4.抗體本質:ABO血型系統(tǒng)的抗體為天然抗體,主要為IgM,不能通過胎盤。

5.輸血原則:同型輸血。

無同型血時,可按下列原則:(1)O型輸給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須少量(<>

6.交叉配血試驗,受血者的紅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分別加在一起,觀察有無凝集現(xiàn)象。前者為交叉配血的次側,后者為交互配血的主側,因為主要應防止供者的紅細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體凝集。

九、Rh血型

 特點:(1)大多數(shù)人為Rh陽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體,抗體需經免疫應答反應產生,主要為IgG,可以通過胎盤。

(3)Rh陰性的母親第二次妊娠時(第一胎為陽性時)可使Rh陽性胎兒發(fā)生嚴重溶血。

十、紅細胞生成及調節(jié)

1.紅細胞生成原料和輔助物質:

(1)原料:珠蛋白和鐵。

(2)促成熟因子:維生素B12、葉酸、內因子。

(3)調節(jié)因子,促紅細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紅細胞生成。另外,紅細胞生成還要造血微循環(huán)調節(jié)。

2.紅細胞生成某些階段的特點:

(1)髓系多潛能干細胞:有很強的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的潛能。

(2)定向祖細胞:定向分化且自我復制能力低。

(3)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和線粒體,細胞能量來源于無氧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理學總結】血液
生理學:血液知識點總結
生物學丨血  液
醫(yī)師考試提
血液
臨床輸血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