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問題1:在提供的CT及MRI平掃圖像上,關于病灶起源的描述,下列正確的是(單選)
A.起源于副鼻竇竇壁上皮組織
B.起源于脊索組織
C.起源于軟骨組織
D.起源于骨纖維組織或其他
答案:C
解析:該病例在CT骨窗及軟組織窗圖像上,如不仔細觀察易誤認為該腫瘤起源于副鼻竇上皮;但在MRI平掃圖像上可發(fā)現(xiàn)該腫塊為實性腫塊,T1WI呈明顯低信號,T2WI呈明顯高信號改變;因此A、D答案可以排除。仔細觀察后者病灶的主體應該描述位于蝶骨-枕骨連接處,故C為最佳答案。雖然B項看似也合理,但發(fā)病部位非該病的典型部位。
貳
問題2:該病例在CT及MRI平掃基礎上,再行下列哪項檢查和技術更能提供定位、定性診 斷信息(單選)
A. CT增強掃描
B. MRI增強掃描
C.胸部CT平掃
D.副鼻竇華氏位攝片
答案:B
解析:該患者在行MR平掃后,宜進一步行增強掃描,觀察腫瘤強化特點,印證腫瘤組織來源。在MR增強圖像上,可見顱底病灶呈不均勻性邊緣強化,其內可見線狀強化影增強后腫塊邊界欠清晰,其內強化分隔厚薄不均,邊緣毛糙。故從提供病灶內血供程度及強化后腫塊強化形式等信息來說,還是B項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該病灶的定位與定性診斷。
叁
問題3:根據(jù)以上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表現(xiàn)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慢性副鼻竇炎
B.骨纖維異常增殖
C.軟骨肉瘤
D.脊索瘤
E.軟骨瘤
答案:C
4
診斷與鑒別診斷分析思路4.1影像學表現(xiàn)及診斷分析思路
CT平掃可見左側后組篩竇、蝶竇及上鼻道內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大小約3.4×3.0cm,其內可見多發(fā)點、條狀高密度影,鄰近枕骨斜坡骨質密度稍增高,左側眼眶內壁及左側蝶骨小翼骨質破壞并變形,對應左側視神經(jīng)管狹窄,視神經(jīng)可見受壓,左側內直肌、下直肌亦可見受推擠。
MR平掃及增強掃描示左側后組篩竇及蝶竇區(qū)分葉狀T1WI呈明顯低信號,T2WI呈明顯高信號影,受累竇腔呈膨脹性改變,對應鼻中隔可見受侵蝕,瘤體邊界尚清晰,左側視神經(jīng)、內直肌、下直肌可見受推擠,增強掃描腫瘤可見不均勻明顯邊緣強化。
4.2診斷及鑒別診斷
4.2.1軟骨肉瘤
CT上表現(xiàn)為邊緣清晰的分葉狀膨脹性生長軟組織腫塊影,其內見點、條、弧形高密度影,提示軟骨鈣化;MRI表現(xiàn)為T1WI明顯低信號,T2WI明顯高信號影,邊界尚可,增強掃描可見腫瘤以明顯不均勻蜂房狀強化比較有特點。
4.2.2慢性副鼻竇炎
以上頜竇多見。影像學表現(xiàn)為竇壁粘膜增厚并軟組織腫塊形成,竇腔內可見液氣平面形成,部分伴有沙粒狀、斑片狀、線狀等鈣化影,還可伴有骨質吸收、破壞,增強掃描看見腫塊明顯強化。與該例病變影像學特點有所不同。
4.2.3骨纖維異常增殖
顱底骨纖維異常增殖可發(fā)于前中顱窩的額骨、蝶骨及巖骨,CT上板障閉塞,骨小梁消失,密度均勻增高,呈磨玻璃樣高密度,蝶竇、篩竇可閉塞。與該例病變影像學特點不同。
4.2.4脊索瘤
好發(fā)于中線區(qū)域,顱底脊索瘤好發(fā)于蝶骨、枕骨連接處,呈慢性侵襲性生長;MR表現(xiàn)為圓形或分葉狀骨質破壞,T1WI呈不均勻低信號改變,T2WI類腦脊液樣高信號改變,增強掃描呈輕中度不均勻強化,CT表現(xiàn)為混雜密度或高密度,其內可見斑點狀鈣化影,周圍骨質破壞。本病例位于中線偏側,增強特點與脊索瘤不符合。
4.2.5內生軟骨瘤
罕見于顱底,好發(fā)于指(趾)骨、掌骨,也見于肱骨、骨盆、股骨、肋骨等。主要表現(xiàn)為球狀或分葉狀混雜軟組織腫塊,其內可見條狀、結節(jié)狀高密度鈣化、骨化影,其內分隔呈明顯高密度改變且邊界清晰,皮質多保持完整,瘤軟骨鈣化成熟、完整;MR表現(xiàn)為T1WI明顯低信號,T2WI明顯高信號影,邊界清晰,增強掃描可見瘤體呈邊緣輕中度延遲強化。
綜合上述分析后,考慮診斷軟骨肉瘤可能性大,脊索瘤及內生軟骨瘤待除外。
5
手術及病理手術所見:腫瘤質地硬,呈白色,考慮骨性來源,血供差,邊界尚清。
病理所見:鏡檢粘膜內見病變呈多灶狀分布,未見明顯境界,大部分區(qū)域為粘液樣的背景,其間見星芒狀細胞散在分布,細胞核圓形或不規(guī)則,核分裂不易見,部分區(qū)域為軟骨組織,軟骨細胞核稍大、紅染,并可見雙核細胞。
病理診斷:考慮軟骨肉瘤
病例供稿: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李志
6
專家點評本病例比較典型,病灶呈分葉狀、膨脹性骨質破壞,其內特征性瘤軟骨鈣化明顯,MRI信號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特別是T2WI高信號改變,增強后呈中度不均勻邊緣強化,均為軟骨肉瘤特點。
軟骨肉瘤是一種常見的惡性骨腫瘤,發(fā)病率僅次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和骨肉瘤,占原發(fā)性骨腫瘤的20%-27%,主要發(fā)生于30歲左右,常發(fā)生于髖關節(jié)或肩關節(jié)附近,但發(fā)生于顱底的軟骨肉瘤罕見。顱底軟骨肉瘤多起源于顱底骨縫連接處的軟骨,如顱底蝶巖、巖枕和蝶枕軟骨結合處,尤其是鞍區(qū)-蝶巖軟骨移行處,有累及斜坡側面,偏離中線生長的傾向。
顱底軟骨肉瘤的典型CT表現(xiàn)平掃呈等或略低密度軟組織腫塊影,伴不同程度高密度鈣化,增強掃描后可見非鈣化區(qū)呈輕度或中度不均勻強化;相對CT而言,MRI對骨髓的信號改變更為敏感,對顱底骨質信號改變及毗鄰解剖結構顯示更為清晰,能更早并更清晰地顯示病變的范圍、瘤內信號特點,尤其是病變周圍骨髓水腫及瘤內軟骨基質的顯示更具優(yōu)勢。
點評專家: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曾獻軍教授
【參考文獻】
[1] 孟粹達,李琳,安立峰,等.蝶竇顱底軟骨肉瘤二例[期刊論文].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155-156
[2] 楊本濤.鼻及鼻竇惡性腫瘤影像學診斷[會議論文]-2007
[3] 趙江民,戴建平,尚京偉,等.顱底軟骨瘤的CT與MRI表現(xiàn).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2,13:200-203
[4] 曾莎莎,郭建東,張水興.CT與MRI在顱底軟骨肉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83-186
[5]汪秀玲,胡春峰.顱底腫瘤的影像學診斷.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799-802
審核:王紹武 編輯:孫闖、郜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