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痛經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痹噯柲膫€女性沒經歷過痛經,輕者小腹疼痛、腰膝酸軟,嚴重的甚至會突然暈厥。更要命的是,隨著每月經期的來臨,這樣的痛苦將會持續(xù)多年。你一定想知道,痛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發(fā)性痛經
西醫(yī)認為多數原發(fā)性痛經通常是子宮內膜和血液內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造成的,一般來說,年輕、沒有生育史的女性發(fā)生的痛經都是原發(fā)性痛經。
前列腺素一旦分泌過多,就會引起平滑肌收縮。月經期就會引起子宮收縮,從而導致痛經。它還可以作用于腸道,產生腹瀉。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經期也會腹瀉的緣故。
繼發(fā)性痛經
繼發(fā)性痛經是由于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需要對因治療,多發(fā)生于30-49歲的女性身上。
中醫(yī)如何認識痛經
中醫(yī)認為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虧虛所致。這些人由于氣血瘀滯,導致經血流出不暢,“不通則痛”;或者氣血不足,不能榮養(yǎng)胞宮血脈,“不榮則痛”,這時就會發(fā)生痛經。
具體來說可以根據不同的癥狀將其分為5型:寒凝血瘀型、氣滯血瘀型和濕熱蘊結型就是“不通則痛”的代表;腎氣不足型和氣血虛弱型則屬于“不榮則痛”典型。
寒凝血瘀這一型多由感受寒邪或食用了過多的生冷寒涼食物造成的,陽虛體質者本身怕冷,不耐寒邪。寒邪侵襲后就會造成血液凝滯,出現痛經。
氣滯血瘀型一般會發(fā)生于氣郁體質身上,患者常常心情較為抑郁,肝主情志,肝郁則氣滯,氣滯不能推動行血,這時也會發(fā)生痛經。
濕熱蘊結型痛經常見于濕熱體質者,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于沖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導致痛經。
腎氣不足型和氣血虛弱型多因為患者本身為氣虛體質,無論是腎氣虛或是氣血虛都會使胞宮失于榮養(yǎng),體內血少,行經困難,產生痛經。
行文到此,你大概已經明白,血瘀、氣郁、氣虛和濕熱質等偏頗體質更易發(fā)生痛經。所以,調理這些偏頗體質可以有助于緩解和預防痛經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