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01一線
春節(jié),意味著放假、休閑、吃好、盼望、祭奠、感恩、會親、結(jié)友、問候與祝福等等。忙忙碌碌又一年,一年只為這幾天。再大的事,這幾天也要放一放;再忙的活,這幾天也要擱一擱。春節(ji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個“吃”字,“寧窮一年,不窮一節(jié)”的講究,使大家放開肚皮,什么東西好吃就吃什么。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縱是千萬里相隔,也要鳥兒歸巢,全家人圍坐一起過年,既表示團聚合歡、吉利吉祥的情景,又表達新年的美好憧憬與渴望,以及對大家的健康進步的美好祝福與祝愿。
春節(jié),意味著盤點、打算、回首、瞻前。春節(jié)很像一間店鋪里小小的柜臺,算盤珠子一陣噼劈啪啪撥打后,哪些生意做賠了,哪些事情做大了,掌柜的心里清清楚楚,然后,再一陣子思量籌劃,今年該怎么打理生意的點子,這些象火星一樣,在心里一閃一閃的跳躍,直燒的你心血沸騰。春節(jié)前,忙完了單位的總結(jié)報告,春節(jié)閑下,在游游逛逛、吃吃喝喝、串門行樂的當兒,一個家、一個人的總結(jié)報告就在腹中成文了。這報告免不了前面是一年的收獲展示,中間自然是存在的問題,最后是全文的重點章節(jié),今年要怎么干,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這又免不了是一二三四五的條條款款,如長城一樣,蜿蜒于心,層巒疊嶂,巍巍壯觀。單位上的工作總結(jié)我是寫過了,來年期望也心中有數(shù)。我想,此篇以詩歌憶我心中的兒時年味。
待到農(nóng)歷節(jié)臘八,
開始新年心步伐。
掛在房檐的臘曬,
只是山上捕獵打。
抽水機發(fā)隆隆聲,
打破山村小寧靜。
伴隨濺起大水花,
魚兒跳竄人開懷。
年味開始濃厚發(fā),
男女老少圍岸扎。
干塘幾條年尾魚,
洗凈曬上日頭啦。
臘月二十起來開,
年貨置辦惦記哪?
年圩豐富熱鬧哈,
大家相見問個啥?
約好正月歇話拉。
回頭扎進攤位扒,
一心盤算接貨客。
歷書里面附對聯(lián),
這個本子小而花。
蠟燭煙花捆捆拿,
爆竹紅紙對聯(lián)畫。
年關結(jié)糖爆米花,
搖動小機添火柴。
轟隆一聲四方開,
小米濺出綻白花。
晚上通宵結(jié)米糕,
絲絲記憶年風潮。
臘月廿三縫年衣,
縫紉機聲轉(zhuǎn)不停。
幾丈白布染色起,
量體裁衣多高興。
臘月廿四辭頭灶,
清掃辭舊歲月早。
擦一擦來整一整,
屋內(nèi)屋外掃一掃。
家居請出溪水旁,
清洗干凈亮堂堂。
臘月廿五磨豆腐,
起早摸黑排隊種。
嘰嘰磨磨汗?jié)裆溃?span lang="EN-US">
過年多少要出山。
煎炒煮酥霉腐種,
豆類制品喜相逢。
三十年夜伴吃糊,
程序復雜不畏苦。
臘月廿六割年肉,
過年殺豬幾忙碌。
農(nóng)家生活多辛苦,
一年難得吃下火。
雞鴨魚來些牛肉,
主打盤活靠豆腐。
有了豬頭年不愁,
肝腸肚肺樣樣有。
豬怕過年人怕突,
豬肉腌成曬臘肉。
二十六來去捉肉,
三十晚上溫鍋肉。
茶點也是主年貨,
蘭花餅干狀元紅。
花生豆子紅薯干,
瓜子年糕爆米糖。
最喜挨到除夕夜,
家家戶戶圍桌話。
清早殺剖雞鴨魚,
樁樁件件把毛剃。
掃地摸桌清場地,
載紅臨墨寫對紙。
攤在地上等汁干,
漿糊抬梯對貼看。
陣陣爆竹聲聲臨,
宗祠堂屋把歲辭。
一年四季方得尾,
宵夜過后紅包堆。
大年初一鞭爆起,
打燈摸黑檢爆息。
堂屋點燃香蠟放,
敬過祖上敬廚房。
家家戶戶煮飯香,
擺好碗筷等天亮。
燭映桃紅四方早,
個個心里亮堂堂。
清晨早飯分外暢,
兩清兩白四菜香。
放碗檢桌收拾慌,
來來往往拜年忙。
燒水泡茶清客忙,
家家戶戶忙贈糕。
花生餅干口香糖,
兒時口袋裝滿香。
夜晚月亮不見光,
爐火圍轉(zhuǎn)聊天長。
煙花爆竹陣陣亮,
慰把星辰夜空照。
人情世故一年了,
春節(jié)過年大家享。
昨把歲月安排好,
今又迎新一年忙。
過去人們?yōu)榱擞履辏缭绲鼐烷_始做準備,平時省吃儉用,甚至提前半年積攢錢,就是為了過年花。而且一進入臘月,過年的準備工作就排上了日程。
兒時,日子窮,生活苦,一年難得吃上幾次肉。衣服也是爛了補,補了再穿,常常是補丁摞補丁,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改善生活,吃上肉,穿上新衣服。然,過年就是一種期盼,盼著吃的好點,穿的好點,盼著來年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民以食為天,吃一直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就連見面打招呼也問“吃了嗎?”所以民謠里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孩子比大人更盼望過年,除了吃以外,他們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表達了人們在對新年的期盼里,飽含著濃濃的年味。許多家長,趕集趕會置辦年貨的時候,哪怕自己不吃不喝,省吃儉用,也要花幾毛錢給姑娘買幾朵花戴,給小子買幾掛鞭炮放。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
民謠本身就能說明人們對過年的重視,因為這是人們根據(jù)多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完整的備辦年貨日程表。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灶王爺上天述職的日子。灶王爺是位清廉的官,一年四季守在廚房,看鍋守灶。在他要離開去回報工作的時候,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于是就用黏米做成糖,粘住他的嘴,不讓他亂說。
送走了灶王爺,臘月二十四,各家各戶都會把廚房徹底打掃一遍,之后就開始著手做各種過年的食品。一連忙幾天,每一樣食品做好后,都是先敬神,然后才能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最高興的就是啃紅薯干、花生和豆子。那時候的豬都是家家養(yǎng)的黑毛豬,肉特別香。
到了除夕,該貼春聯(lián)了。那時候的春聯(lián)大都是買紅紙找村里有文化的人寫的,內(nèi)容大多是祈求老年人福壽安康,年輕人茁壯成長,家庭平安和睦;盼望莊稼五谷豐登,瑞雪兆豐年之類的。紅紅的春聯(lián)貼上去,濃濃的年味滲出來。
現(xiàn)在的春聯(lián)內(nèi)容大都是盼望發(fā)財日進斗金的。門樓越蓋越高,對聯(lián)越貼越長,字體也越來越大,可是內(nèi)容去越來越單調(diào),總給人一種攀比炫富的感覺。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祭神靈,拜祖宗。一切忙完了,人們走出家門,給村里的老人磕頭拜年。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人們湊在一起,不打麻將,不斗地主,說著家長里短的話,聊著各自關心的事,展望著最樸素的愿景,玩著最簡單最傳統(tǒng)的游戲。
新的一年就是這樣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開始和結(jié)束的。過去的年味濃,現(xiàn)在的年味起了莫名的變化。為什么生活好了,年味反而越來越淡了?現(xiàn)在過年到底缺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