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道家的有無思想看道家養(yǎng)生


道家老子是從哲學的立場探討有無問題的第一人。他從具體事物的有無推演到作為最高宇宙本體的道的有無 。他指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挺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十一章。這是說,任何具體事物都 由實有和虛空兩部分構(gòu)成,實有和虛空是矛盾對立、相輔相成的,實有作為事物存在之條件 ,只有與虛空結(jié)合起來,方能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有無相生相資,沒有有就無所謂無,同樣, 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車、器、室如此,其他事物概莫能外。這是作為感性存在的具體事物 的有無觀。老子又把有無之統(tǒng)一看成是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他強調(diào)道的有 無絕不同于具體事物的有無,具體事物之有無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道之有無卻是絕對 的永恒的無條件的。為區(qū)別具體事物之有無,老子有時用;常有常無;的概念來標明道的有無 ,指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 ,眾妙之門;《老子》一章。道不可見不可聞,可謂常無,然萬物均從中所出,可謂常有。總 之,道并非絕對的虛無,而是常無常有的矛盾統(tǒng)一。在常無常有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中,老子更強 調(diào)常無的一面,指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同上,四十章。把常無視為更根本的東 西。照老子的意思,道體惟有;常無;,;恍惚;,才能包容一切,生養(yǎng)一切;若是純有,那就 無別于個別具體的感性事物,難以說明宇宙萬物的形成和發(fā)展。這是老子所以突出常無的一 個重要緣由。由于對無或常無的推崇,在養(yǎng)生理論方面,老子邏輯地導出了無為、無欲、無 私、無名的觀念和主張。老子把;無為;作為處世的一個基本法則,指出:;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 之;二十九章。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六十四章。認為無為不是純粹的不為,它乃是以 無為之形式以達無不為之目的。無為指的是順物之性、自然而為,而非妄行妄為。在老子看 來,一味追求有為或人為,反而會把事情搞壞、遭致;敗失;。與;無為;相關(guān)聯(lián),老子又提倡; 無欲;,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四十六章。把欲與人性對立 起來,認人之私欲的發(fā)作必然損傷人類純凈淳樸的自然品性。因此,他主張少私寡欲,;不貴 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三章;主張?zhí)撈湫模瑢嵠涓?,弱其志,強其骨,強調(diào)知足知止,以避 免罪咎與禍患之累。老子又提倡;無私;,認為無私與私是相輔相成的,不為私,反能成其私 ;不為大,反能成其大;不積,反能有余;盡以為人,反能;己愈有;;盡以與人,反能;己愈 多;。這種;無私;理論是老子養(yǎng)生觀的藝術(shù)性的體現(xiàn)。老子又提倡;無名;。無名作為道的特性 ,意指無以命名、不可道;引申到人生領(lǐng)域,意指不好名、不圖名。老子認為好名圖名將造 成眾多的不良后果,乃致造成人之質(zhì)樸本性的喪失。因此,他強調(diào)無名以返樸歸真。不難看 出,老子所論無為、無欲、無私、無名表現(xiàn)了與其尚無崇無觀念的邏輯一致性。


莊子繼承老子的有無觀并將其向右 的方向發(fā)展。如果說老子的無還存在有的因素所謂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的話,那么,莊子的無則是一種不含有的徹底的絕對的無。他首先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論述 有無:;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莊子·庚 桑楚》。他提出無有的概念,認為一切之有皆出于無有,無有產(chǎn)生萬有。莊子又從相對主義 的立場討論有無,指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 ,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 有孰無也;《莊子·齊物論》。這是說,宇宙在時間上是無法推出一個開頭的,關(guān)于宇 宙的起始問題,永遠不可知。莊子進而從齊萬物而提出;齊有無;,指出:;以功觀之,因其所 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莊子·秋水》。任何具 體的感性事物皆有有的方面,亦皆有無的方面,在一定條件下,這兩個方面亦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這是客觀事實。但看不到有無各自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否認二者之間的質(zhì)的差別,從而視有為 無,視無為有,齊同有無,則顯然是錯誤的。


基于無有和齊有無的觀點, 在人生觀和養(yǎng)生觀上,莊子主張無待、無用、無己;和無功、無名;。所謂無待,相對于有待 而言,有待即有所秉靠、有所依賴,無待即無所秉靠、無所依賴。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這是要求沖破物我對 待的有限觀念和自我中心的有限境域,順隨天地、宇宙之規(guī)律法則,駕駛陰陽風雨晦明六氣 之變化,以游于無窮博大之境域。無待的境界是一種絕對逍遙、絕對自由的境界,達此境界 ,則可;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莊子·天下》。所謂無用相對于有用而言,無用即無用于世,有用即有用于世。他 認為雖然物各有用,但只有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事物的具體的有用性固可說是用,但不 是大用,無用之為用才是最大的用大用。且余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人間世》。強調(diào)無用于社會,才能擺脫世俗社會的系縛,無所困苦。所謂無己;相對于;有 己;而言。有己即以己為中心,不忘自身的存在,無己即與天為一,忘卻自身的存在。因而無 己也就是忘己。用莊子的話說,無己忘己也就是指;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怎樣做到這一點 呢,莊子認為途徑在于;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從而不為人之身體和欲望的存在所囿 。所謂;無功;、;無名;相對于;有功;、;有名;而言。莊子認為名和利是人性之大敵,君子好 名、小人好利,均是失性之舉。因此,他反對爭強好勝、爭名奪利'而主張;不從事于務(wù),不 就利;《齊物論》。過一種無目的心計、不夾雜人為成份的自然生活。


漢代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 雖屬雜家之言,但其主干卻是道家思想。同老莊一樣,《淮南子》也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 。然則道的特性謂何?《淮南子》認為是虛無;?!痘茨献印氛撚钪嬷烧f:;夫無形者,物 之太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是故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原道訓》。由此觀之,無形而 生有形亦明矣《俶真訓》。這是說,無形的道是萬物之太祖,有形的萬物是太祖之子孫,萬 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生于無形的虛無之道??梢?,《淮南子》繼承了老莊的尚無傳統(tǒng)。正 是從這一傳統(tǒng)出發(fā),《淮南子》提出;無事;、;無思;、;無慮;的養(yǎng)生主張。無事即無所事事 ,不為世俗事務(wù)所攪擾,逍遙人生,所謂;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游于天地,逍遙無事;《 精神訓》是也。所謂;無思;、;無慮;,即杜絕心官之功能和作用的發(fā)揮,做到清靜無為,超 然物外,所謂;怡然無思,澹然無慮;《原道訓》是也。這實際上也就是莊子說的形若槁木, 心若死灰。;《淮南子》認為,能夠做到;無事;、;無思;、;無慮;的人,即是;得道真人。   


 如果說漢代黃老之學 是繼先秦原始道家之后道家思想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重要時期的話,那么,魏晉玄學則是道家思 想演變的一個更高更重要的發(fā)展時期。魏晉玄學是以體用、本末、有無、一多、動靜等范疇 的討論為基本內(nèi)容的本體之學,有無之辯構(gòu)成玄學的中心內(nèi)容或中心議題。玄學不同于先前 道學的地方在于,它主要不是討論有無何者為本原的問題,而是討論有無何者為本體或何者 更根本本質(zhì)的問題。由于認識的差異,玄學內(nèi)部分為截然對立的兩派:堅持;以無為本;者, 稱之為;貴無派;;堅持;以有為本;者,稱之為;崇有派;。前者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后者以 裴頠為代表。當然,郭象在有無之辯中的;獨化論;主張也很別具特色。


何晏、王弼作為魏晉玄學的奠基人,他們 的學說的宗旨即是以無為本。他們把;道;直接說成是;無;,并以;無;作為現(xiàn)象世界背后的本 體或本質(zhì),把它看成是萬事萬物之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所在。何晏說:;有之為有,恃無以 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列子·天端》注引何晏《道論》。王弼說:凡有皆始于無 ,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注·一章》。 何、王并不注重萬有之產(chǎn)生和被產(chǎn)生關(guān)系的探討,而將視野深入到事物之本質(zhì)和現(xiàn)象之關(guān)系 的層面,認無是事物的本體或本質(zhì),有是事物的現(xiàn)象或無的顯象。陰陽恃無以生,萬物恃無 以成,人世一切事情均由無以成。這個本體;無;也就是道。道在老子那里兼具有無兩種屬性 ,但在何、王這里,道只是無的一種名稱,無成了更根本的范疇。


王弼還從本末、體用、一多 關(guān)系來論證以無為本命題。首先,無和有表現(xiàn)為本和末的關(guān)系。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 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微旨略例》。崇本即是以無為本,即是貴無,息 末即是以有為末。王弼有時也以母子關(guān)系來說明本末關(guān)系:;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 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注·五十二章》。強調(diào)得本崇本,反對舍本逐末、舍母適 子。其次,無和有表現(xiàn)為體和用的關(guān)系。王弼認為,無是體,有是用,無之功表現(xiàn)為有之用 ,有之用發(fā)揮到極致,無之功自然顯現(xiàn)出來。王弼說:;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 《老子注·三十八章》。宇宙萬有表現(xiàn)了無的巨大功用,無才是世界之本體。萬有有 形有名,有形有名之物總是有限的具體的,而一個有限而具體的事物不能成為另一個有限而 具體事物之本體,更不能成為整個宇宙之本體。無形無名、不具有任何具體規(guī)定性的無方有 資格成為宇宙萬有的本體,萬有不過是無之體之用。再次,無和有表現(xiàn)為一和多的關(guān)系。王 弼指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老子注 ·四十二章》。一即無,多即有。萬有多為無一所統(tǒng)轄,并最終歸于一。一是多的宗 主,故王弼強調(diào)執(zhí)一統(tǒng)眾多);(《論語釋疑》。王弼又把一多關(guān)系說成是寡和眾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 以寡治眾:;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周易略例·明彖》。夫眾不 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同上。王弼意識到了世界之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的關(guān)系,意識到了萬有 具有統(tǒng)一的本質(zhì),但他把萬有統(tǒng)一于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無,認為多樣性的世界為一即無所決 定,這就抽掉了萬有統(tǒng)一的物質(zhì)基礎(chǔ)。


 以無為本的貴無論構(gòu)成何、 王之人生觀和養(yǎng)生觀的基礎(chǔ)。正是以貴無論為依據(jù),何、王提出了;無知;、;無為;、;無名; 、;無情;的養(yǎng)生原則,并將其與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結(jié)合起來。王弼說:;無知守真,順自 然也;《老子》六十五章注。在王弼看來,;真;指人類的原始本然狀態(tài)或自然狀態(tài),守真不靠 別的,要在;無知;。王弼認為,智乃失其自然、失真的根源,;是以圣人歙歙焉,心無所主也 。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老子》四十九章注。只要人們做到渾心、無所主即無知, 便可以進入真的境界。這是論;無知;。其次,論;無為;。王弼說:;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老子》十七章注。王弼同老子一樣, 反對有為,而主無為。他認為,人們一旦有為而為,則必將破壞自然,使自然失其真,而這 就是;不善;;反之,無為而為,則將保證人的自然本性不受破壞,即不失其真,而這就是善 。王弼視;無為;為達致;善;的境界的根本路徑。再次,論;無名;。何、王對榮譽、美稱不屑 一顧,王弼說:;至美無偏,名將安在;《論語釋疑》)?真正的美大美是沒有偏頗的,它完備 徹底地表現(xiàn)了自然,因而沒有任何有限的具體的名稱可以完整地表現(xiàn)它,惟有;無名;可以表 達自然之大美。何、王進而主張無名無譽,何晏說:;為民所譽,則有名者也。無譽,無名者 也。若夫圣人,名無名,譽無譽;《無名論》。強調(diào)通過;無名;以達致人生之美的境界。最后 ,論;無情;。;無情;是何晏提出的主張。何晏認為,人之性稟之于道,故順自然而自化;人 之情則感之于物,故隨喜怒而遷。他將人分為三類:圣人、賢人、凡人,以為圣人與道為一 ,其行事完全合符道之自然流行,不受物的干擾,故無情;賢人雖有情,但能以性制情,使 情當其理,所謂;顏淵倫道,怒不過分;,;怒當其理;《論語集解·雍也注》即是此意 ;凡人則背性任情而無理,所謂凡人任隋,喜怒違理;同上是也。何晏的圣人無情說得到當時 諸多玄學家的認同,只有王弼是例外。王弼認為圣人同凡人一樣,同具;五情;,;五情同,故 不能無哀樂以應(yīng)物。然則圣人之情,應(yīng)物而無累于物者也;何劭《王弼傳》。從同具五情看, 圣、凡并無差別,故圣人也有喜怒哀樂。圣、凡之別在于:圣人;應(yīng)物而不為物所累;,凡人; 應(yīng)物而累于物;。所謂;應(yīng)物;,指情之伸發(fā);所謂;無累于物;,即不為情所茍所系,使情歸之 于正。如何才能;應(yīng)物而無累于物;呢,王弼強調(diào);性其情;,即以性統(tǒng)情,以情近性??偵纤?述,何、王提倡以;無知;、;無為;、;無名;、;無情;或;性其情;來達致真、善、美統(tǒng)一的境 界,達到安身保身的目的。與 何、王以無為本的貴無論相對立的,是裴頠 ;以有為本的崇有論。針對王弼;欲將全有,必反 于無;,萬有不能獨立存在,必依賴于;無;或;道;而存在的觀念,裴頹指出:;夫總混群本, 宗極之道也;《崇有論》。認為宇宙總括萬有,萬有構(gòu)成物質(zhì)宇宙,萬有即是世界的本體,試 圖在現(xiàn)實的萬有之外去尋找世界的本體是徒勞的。裴頠又說:;理之所體,所謂有也;同上。 理即規(guī)律,它并不獨立于萬有之外,理即是客觀事物之理,理的本體是萬有,而不是相反。 針對何、王;萬物恃無以生;的謬論,裴頠強調(diào):;濟有者,皆有也;同上。萬物各具一偏,故 一物之存在與發(fā)展不能不有賴于其他事物之存在與發(fā)展,這就是所謂;憑乎外資;。然此;外資 ;不是何、王所謂;無;或;道;,而仍然是;有;。裴頠反對;無中生有;說:;至無者,無以能生 。故始生者,自生也;同上。至無就是絕對的虛無,這樣的無是什么也生不出來的,萬有的產(chǎn) 生是;自生;,是從有到有,而非從無到有。故而萬有;以有為本;明矣。裴頠又論有無關(guān)系說 ,人們所謂;無;是與有相對而言的,;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同上。萬物失去;有;的本體, 遺棄了;有;,也就結(jié)束了自己,不復再存在。無是對有的否定,沒有離開有而獨立自存的絕 對的無.


與貴無 論者在養(yǎng)生方面講無情無欲不同,裴頠肯定人之情欲之存在的合理性。裴頠認為對情欲有所 節(jié)制是必要的,因為縱欲,則;可謂以厚生則失生者也;,但不能因此而走向極端,決不能禁 欲。裴頒還認為,養(yǎng)生有賴于一定的條件,合適的條件叫做;宜;,;人情;總是要求選擇那合 適的條件以滿足自己。裴頎說:;失得由乎所接,故吉兇兆焉。;;賢人君子知欲不可絕,而交 物有會,觀乎往復,稽中定務(wù);《崇有論》。強調(diào)重視與外物交接的時間條件,觀察事物的往 復變化,以中正之理確定養(yǎng)生要務(wù)。這種觀念與;濟有者,皆有也;的崇有主張是一致的。裴 頠進一步闡述崇有論的欲望觀說:;識智既授,雖出處異業(yè),默語殊途,所以寶生存宜,其情 一也。;;人之既生,以保生為全;同上。人生之目的在保生全生,不把生命當兒戲;既要保生 全生,則當正確對待欲望,;天盈欲可損而未可絕有也,過用可節(jié)而未可謂無貴也;同上。一 方面承認欲望之存在,一方面不恣情縱欲,即以制欲損欲為本。制欲損欲不是絕欲,而是使 欲望之伸發(fā)合;宜;而已。


裴頠 的崇有論從根上摧毀了何、王貴無論的基石,在當時影響甚大。裴顧之后,郭象接過其;始生 者,自生也;的觀點,提出;獨化論;。他以;獨化;的概念來說明有無關(guān)系,那么;獨化;是什么 意思呢?郭象說: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莊子·齊物論》注。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 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莊子·在宥》注。天地萬物有既非造物者所造 ,亦非無所生,而是自生自造。郭象既反對何、王無能生有說,又歪曲裴頠有能自生說。他 指出:;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無既無矣,則不 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莊子·齊物論》注 。裴頠講自生,但此自生是有條件有根據(jù)的,即;有所資借;;郭象講自生,但此自生卻是無 條件無根據(jù)的,即;獨生而無所資借;,《莊子·知北游》注是突然自生或塊然自生。 然則萬物從哪里獨化、自生出來呢?郭象說:;獨化于玄冥之境;《莊子注》序。何謂玄冥之境 ;?郭象說: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大宗師》注。這是說,玄冥是一種絕對的無,是一 種精神本體。可見,表面看,郭之獨化論是貴無論和崇有論的綜合,實質(zhì)上卻是一種改鑄過 的變相的貴無論。


當郭象將他 的獨化、玄冥說運用到人生觀養(yǎng)生觀領(lǐng)域時,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命定論。因為既然任何事物都 是沒有根據(jù)的孤立的自生自化,那么,人的處境、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也就無法把握和預見,而 只能歸結(jié)為;命;。既然是;命;,則當;安命;:;夫命行事變,不舍晝夜,推之不去,留之不停 ,故才全者隨所遇而任之;《德充符》注。人之智愚、美丑、貴賤都是命中注定,理當如此。 因此,人不當有所作為,而只能聽從命運的擺布,順命安命。郭象又強調(diào);無為、無心、無情 。他所謂無為,只是要求率性而動,各用其事,并非絕對的不為;他所謂無心,只是反對心 欲益之,提倡虛靜應(yīng)物,并非絕對的不用心智;他所謂;無情;,只是;稱情而直往;《大宗師 》注,即順乎人之性命之情的意思。在郭象看來,若能;任物之真性;,;內(nèi)外相冥,則可致天 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道家的有無觀及與其 相關(guān)聯(lián)的養(yǎng)生觀發(fā)展到郭象的時代,算是告一段落。無疑,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中,道家的觀 念不斷被佛學和儒學所吸收和融合,其影響和作用實在不可小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這個道士道術(shù)不凡,又善談玄說無,古代道士的文化課也不輕松
中國武當?shù)澜虆f(xié)會 --> 道家養(yǎng)生心得---[二、道家養(yǎng)生典論]
魏晉玄學簡介
略論道家的形上學思想
沒見過這樣對比老子和孔子的,一時竟無言以對,只能說:玄
第五節(jié)秦漢道家與魏晉玄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