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華裔學者苗德歲:我近年讀到的最為興奮的中文書

西塞羅的十誡之一,就是切忌為朋友的書寫書評。盡管我跟唐先生同為詩人北島先生主編的“給孩子”系列叢書作者,但我與他素不相識、沒有任何來往。因此,我總算沒有“破戒”。不過,出于瓜田李下之慮,我在本文中對該書的贊譽,還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由于這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為興奮的中文書籍之一。

苗德歲

首位獲“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華裔學者、博士后,擁有地質(zhì)學與動物學雙博士學位。本科就讀于南京大學地質(zhì)系,后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赴美學習,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修,后獲懷俄明大學地質(zhì)學、動物學博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博士后。1989年至今供職于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1996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著有《給孩子的生命簡史》等。

唐曉峰

遼寧海城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1972 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學習,1978 年復入北大,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等。著有《人文地理隨筆》《給孩子的歷史地理》等。

九州多禹跡,何日與君評?

--評《給孩子的歷史地理》

苗德歲

(本文首發(fā)于2019年7月19日《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名字,常常引起行外人的好奇:這到底是化學研究所,還是物理研究所?抑或是化學加物理研究所?談到歷史地理,不了解的人也難免感到類似的困惑。

倘若你對此恰好也不甚了了的話,唐曉峰先生的這本小書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千萬別讓“給孩子的”這四個字做了“攔路虎”——大人讀童書,一點也不丟份兒!美國散文大師懷特(E.B.White)的英文原著《夏洛的網(wǎng)》,我每年至少重讀一遍,百讀而不厭。

E.B.White

《夏洛的網(wǎng)》

有趣的是,唐先生似乎猜透了讀者的心思。他一開始就在書的序言中寫道,

在專業(yè)上的說法是: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問題,就是歷史地理學,”“其實,許多歷史事件都應該把地理加上,加上了,問題才完整,才更明白?!?/p>

他舉例說,比如讀鴻門宴的故事,可以問鴻門在哪里?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句,自然也應弄清楚鸛雀樓在何方。

位于陜西省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的鴻門

位于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面黃河東岸的鸛雀樓

我特別喜歡唐先生這本書,因為它不是板著面孔的專業(yè)書,而是妙趣橫生的故事書。他從華夏文明的發(fā)源起始娓娓道來,講述了中國六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區(qū)的形成、分布及其歷史演變過程。接而介紹了文化網(wǎng)絡的形成、早期文化核心區(qū)的顯現(xiàn)、黃河長江“兩河文明”的脈絡以及中國跟域外交流的三大通道:草原之路、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即海上絲綢之路)。從地理學的視角來觀察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既豐富多姿,又順理成章。因此,唐先生說,地理不光是知識,還要講道理。而用通俗有趣的歷史地理知識,深入淺出地講述背后隱含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生態(tài)、習俗、人文等方面的深層道理,恰恰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考古學上的六大原始文化區(qū)示意圖

唐先生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介紹了中國古代文明屬于大地域文明,這與中國獨特的地理條件是息息相關的。三山五岳的自然屏障,對先民們既形成了負擔、挑戰(zhàn),也提供了資源、財富。要在疆域遼闊、地理復雜的中國建立起一個大社會并進行有效的管理,筑路、造車、建立起完善的驛傳系統(tǒng),至為重要。因此,早在唐代,住在西安的楊貴妃,就能吃上南方的新鮮荔枝;正像杜牧嘲諷的那樣,“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人們還以為是急送國家的軍機情報呢。

我們在幼學《千字文》中學過“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唐先生在本書的第三部分里,介紹了九州和禹跡這兩個名詞的來歷,指出前者的出現(xiàn)晚于后者出現(xiàn);禹跡是華夏疆域的第一個名稱,而九州是對禹跡的進一步分區(qū),代表了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有了分區(qū),便有了分區(qū)而治的管理系統(tǒng)。因此,行政區(qū)劃,不僅是社會分區(qū),也是許多人文地理現(xiàn)象的背景。而

縣,可以說是中國人的老家。兩個人初次見面,彼此一定會問對方的老家……老家一定在縣里。兩個人來自同一個縣,那是真正的老鄉(xiāng),見了才會兩眼淚汪汪。

縣是中國人的根,唐先生如是說。這一部分還介紹了司馬遷《貨殖列傳》中的四大經(jīng)濟區(qū)劃,并以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盆地為例,闡述了區(qū)域認同的緣起。我記得,我原先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就是以“關中才子”著名并引以為豪的。

楊鍾健

(1897.6.1~1979.1.15)

古生物學家、地質(zhì)學家,被譽為“中國恐龍之父”。

本書余下的幾部分,我個人感覺是最為出彩的。第四部分討論了環(huán)境與人文的關系:“環(huán)境天設,人文乃成”。唐先生以江南水鄉(xiāng)與北方山區(qū)不同生態(tài)景觀的對比為例,講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道理。

“地理學家常說,人、地是一個系統(tǒng),人的活動,從大的歷史到小的地方風俗,都有環(huán)境的影響?!?/p>

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文風格。

為什么南方有許多鄰水而建的房子,活像東方的威尼斯,而北方的房屋都遠離河岸?

此外,為什么南方的橋多為拱橋,而北方的橋卻橋面平坦?

不同生態(tài)功能的需要,帶來了迥異的建筑藝術風格,是文化生態(tài)學的典型例證。因而,正確處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整合自然元素與社會文化要素,既是生態(tài)大協(xié)作的需要,也是其產(chǎn)物。

第五部分談“山水藝術”。唐先生從《詩經(jīng)》、《楚辭》講起,縱觀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藝術與自然美學、講述道教環(huán)境觀、地理書中的名勝與詩文等。他引經(jīng)據(jù)典,詩文歌賦隨手拈來,談“比興”與抒情,論“審美”和哲思,兼及中西園林藝術的對比,真是目不暇給、精彩紛呈。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表現(xiàn)形式有自己的特點, 它不是焦點透視, 不是從一點看出去, 而是遠近不分, 一個整體性的視角。畫面雖然有一個有限的畫框, 但里面則讓人感受到一種無限想象的空間。在想象的時候, 觀者不自覺地被邀請到畫的里面,去做畫中游。”

第六部分談“文化地理”。唐先生從漢代人“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說法講起,談及風俗地理、方言地理、飲食文化地理以及南腔北調(diào)的戲曲文化。這一部分同樣是我的至愛。唐先生博學多才躍然紙上,令人欽佩不已。

第七部分討論“王朝都市”。唐先生談了古代城市的興起、城市與文化、中西城市建筑的不同格調(diào)及其文化背景,從雅典古城到咸陽古城、從長安到北京、從《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市井到紫禁城的空間節(jié)奏,貫穿古今、兼及中外。唐先生一一道來,如數(shù)家珍。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全書以第八部分“地圖與人”結束。為什么用地圖來做“壓軸”?因為地圖是空間的表述,“當我們想感觸我們周圍的世界時,我們才看地圖?!蔽覀冎溃械模òㄕ?、經(jīng)濟、軍事)戰(zhàn)略家都離不開地圖、探險家離不開地圖、航行家離不開地圖、科學家做田野調(diào)查離不開地圖,連我們普通人出門也離不開地圖——我們現(xiàn)在出行開車所用的GPS,就是活地圖!地圖與人的密切關系遠比我們所意識到的更緊密。唐先生饒有趣味地介紹了地圖的起源、中國最早的地圖、地圖與政治、地圖的文化屬性以及中國地圖上的長城等。書的最后介紹了康熙《皇輿全覽圖》,以康熙下令編制全國地圖的歷史故事,圓滿結束這本講述歷史地理的小書,可謂剪裁得體、天衣無縫、匠心獨具。

康熙《皇輿全覽圖》(局部)

西塞羅的十誡之一,就是切忌為朋友的書寫書評。盡管我跟唐先生同為詩人北島先生主編的“給孩子”系列叢書作者,但我與他素不相識、沒有任何來往。因此,我總算沒有“破戒”。不過,出于瓜田李下之慮,我在本文中對該書的贊譽,還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由于這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為興奮的中文書籍之一,所以,我在這里鄭重推薦給所有的青少年讀者及其家長。最近,本報《文化周刊》正在討論“兩種文化”,我也順此將北島主編的這套博雅通識讀本推薦給所有的科學家同行們,尤其是在讀研究生和年輕科研人員。最后,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套書絕不會因為冠名“給孩子”而降格我們的身份,只會大大提升我們的閱讀品位,并進一步滿足我們的精神訴求。

(本文首發(fā)于2019年7月19日《中國科學報》)

HOTRECOMMEND

/薦/讀/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

作者:唐曉峰

叢書:給孩子系列(No.8)

策劃: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給孩子的生命簡史》

作者:[美]苗德歲

叢書:給孩子系列(No.10)

策劃: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們的中國》:用行路的方式帶你讀懂中華文明
楊守敬與《歷代輿地圖》
5.6地圖的演變
唐曉峰:李零的“中國”地理
西夏地理知識與地圖制作:探究光耀千年的地理智慧
辛德勇 | 顧頡剛先生與中國歷史地理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