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花果十二條屏
吳
昌
碩
吳昌碩《花果十二屏》繪牡丹、水仙、石榴、荷、松、梅、竹、菊、蘭、紫藤、玉蘭、白菜,原為日式六屏一雙,屬吳昌碩存世最巨型的繪畫作品,無論主要收藏吳昌碩作品的官方機構(gòu)還是私人收藏均未見相近規(guī)模之作品,十二屏是極為罕見的題材。
此十二屏完成于乙卯、丙辰間,吳昌碩七十二、三歲,是最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時期,畫境已完全成熟,或點(蘭花、梅花)或線(水仙、蘭葉),或長枝(松梅枝干)大葉(荷花),或短線(竹葉、菊花、石榴葉)點染(菜葉、紫藤、牡丹、石榴),或塊面(雅石、壽石、頑石)分割,皆能隨心所欲,任筆揮灑,得心應(yīng)手。
因此,我們看到的這十二屏作品,題材不同,畫面走向不同,曲線直線交匯,濃淡配比,統(tǒng)一中見獨立,變化多端又能整齊劃一,厚重沉穩(wěn)而巧拙相生,這是常人所不能夠到達的境界。也看得出吳昌碩于花果類超強的造型能力。這也得益于68歲再次定居上海后,創(chuàng)作量大增而不斷進化后技法上的全面完善。這是吳昌碩早些年歲所難于駕馭的本領(lǐng)。
這十二屏分別為牡丹、玉蘭、紫藤、蘭石、梅石、松石、白荷、石榴、鞠石、白菜、叢竹、仙石,都是缶翁最喜歡最愛畫也是畫得最多的題材。題材決定了內(nèi)容的駕輕就熟,也決定了作品的完成高度。十二屏幾無瑕疵,單幅也好,連屏也好,虛實、疏密、輕重、濃淡、搭配以及題字,都恰到好處,無懈可擊。
▼
《花果十二條屏》高清大圖
印文:俊卿之印、昌碩、虞中皇
印文:大聾、虞中皇
印文:昌碩、缶翁
印文:吳俊卿印、昌碩、勇于不敢
印文:吳俊卿印、昌碩、小名鄉(xiāng)阿姐
印文:俊卿之印、缶翁、雄甲辰
印文:俊卿大利、鶴壽
印文:俊卿大利、昌碩、勇于不敢
印文:俊卿之印、昌碩、禪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