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很多四五十歲的大叔大媽在攻讀研究生。這種現(xiàn)象,是今天很多同學所難以理解的。他們甚至覺得30歲讀研都是非常晚的時候了。
究竟什么是年齡大?學生中普遍流傳的錯誤認知是這樣的:23歲和25歲和27歲,都是截然不同的,比如27歲就很老了(要結(jié)婚生子?)。
然而在陳仲凱看來,人生也就70歲以前,和70歲以后,有點區(qū)別。70歲以前都一樣。40歲和60歲讀研的人多了去了,尤其在美英日。
今天,我作為一名老人,有必要給你們傳授一點人生的經(jīng)驗:
年輕的時候覺得每一年都有重要價值,一年可以變老。比如去年是初三,今年是高一。然而,工作了以后,很多人在浪費時間,一浪費就是十年、甚至三十年。按道理說,一個人學習了二十年,就差不多定型了,職業(yè)和家庭的走勢可以預測出來。但是,人生有至少3個20年,為什么第一個20年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后面還有20年其實還可以重新再來啊……
一個極端的例子,僅僅是打比方:你現(xiàn)在還愿意坐在小學或者初中的教室上課重新再來嗎?你肯定學得比小學生快,對吧?你甚至可以連續(xù)跳級對吧?你甚至可以不用另一個二十年,你只需要五年就能快進全部了。最后你逆襲了,對吧?
所以,不過是因為,人越長大越不愿意學習罷了。
最可怕的,不是所謂的變老,而是停止了學習。
今天的標題是resilience 彈性(永在)。這個英文單詞,具體地說,是“快速恢復的能力”。打個比方,同樣的外傷,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快速復原。但其實,同樣的社會變革,年輕人也比老年人更快速適應,更愿意學習。遇到挫折,年輕人能夠快速調(diào)整。當然,也有的年輕人,生理上還沒有衰老,就已經(jīng)暮氣橫秋。經(jīng)常有同學對我說“老師,我被英語折磨了十年了?!蔽沂沁@樣回復的:“孩子,你是有十年沒有學習英語了吧……”也許,只是偶然的一次考試失敗,你就偃旗息鼓,一蹶不振了。這是因為你缺乏快速調(diào)整,快速復原的能力。
迅速調(diào)整迅速復原的能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習方面,在戀愛上也是如此啊。有人說:18歲女孩的心是玻璃做的,那是一扇透明的門。你可以看到里面,里面也可以看到外面;20歲女孩的心是木頭做的,那是一扇木門。你看不到里面,里面也看到你。但是如火的熱情卻可以將其燃燒;30歲女人的心,是一道鐵柵欄,讓人琢磨不透、也無法用火將其燃燒。但是有那么一把特定的鑰匙,可以將其打開;40歲女人的心,是一扇鐵門。即看不穿也燒不開,也沒有鑰匙可進。但是有一串密碼,你懂,你就可以輕易的將其打開;50歲女人的心,是一道厚厚的水泥墻。沒有鑰匙,也沒有密碼,熱情也無法將其燃燒。只有如流水般涓涓細流的柔情,才能滲透進去……
仲凱經(jīng)常說:快速復原是一種實力??焖購驮?,就是愿意不斷地去相信。信任人和事,也是一種能力。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越喪失這種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學生往往比老師樂觀,孩子往往比家長樂觀。很多學生超出老師的期待,孩子超出家長的期待——這都是因為:年輕人本該成功,只是老人更容易喪失“信任的能力”罷了。
失戀后,我們立刻復原,善待下一個愛人。信任不變,但是多了更多的智慧;托福沒過,我們立刻滿血復活,善待下一次考試,自信不變,但是實力增長;工作表現(xiàn)不佳,我們立刻調(diào)整行動,善待下一個任務,耐心不變,但是閱歷得以磨練。
今天,當我們沒法理解“英國的四五十歲大媽讀研究生”,其實,這似乎正是我們所缺乏的:resilience 彈性。我們認真地反思一下:當我們到了五十歲,我們還會有興趣坐在教室聽課嗎?我們會不會已經(jīng)暮氣沉沉,昏昏欲睡,提著鳥籠,逗著孫子……
工作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去愛吧,如同從來沒有受過傷害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最后,給大家推送一個視頻“我是王德順”,請關(guān)閉掉背景音樂后觀看視頻,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