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座千年石窟的搬遷史與修復

天梯山石窟遠景

  天梯山石窟,俗稱大佛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古稱涼州)城南約50公里的天梯山上。這里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絕壁間,四周環(huán)山,林木蔥郁,川流縱橫,景色宜人。

1953年的天梯山大佛窟(張清白攝影、李博提供)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窟)

  天梯山石窟約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代延續(xù)修建,文物層疊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畫和雕塑的重要特征。建國以后,隨著考古研究的進展,史學家基本判定天梯山石窟即是史籍中多有記述的十六國時期北涼王室所開鑿的“涼州石窟”,它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

天梯山石窟第4窟的北涼菩薩壁畫-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

天梯山石窟第3窟一佛二菩薩像(初唐原塑明代重妝)-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

  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變化,到解放初期,天梯山石窟存有13個洞窟,大體分布為上、中、下三層。經(jīng)過1959年的勘察和清理,天梯山石窟尚存19個洞窟,有塑像43身、壁畫300多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漢藏文寫經(jīng)和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

天梯山石窟所在的黃羊河水庫現(xiàn)在已成為旅游景點

  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流域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政府決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據(jù)水庫工程處當時的計算, 水庫蓄水后,窟群下部的第1、2層計10個洞窟將全部被淹沒在水中。為了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省政府決定對天梯山石窟窟內(nèi)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文物搬遷工作隊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抽調有經(jīng)驗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組成。

1959年12月4日,天梯山石窟勘察搬遷工作隊部分隊員和常書鴻隊長在第13窟大佛前合影。前排左起:張學榮、李承仙、孫紀元、何靜珍、張魯章、倪思賢、竇占彪、任步云。后排左起:段文杰、萬庚育、翟廣煒、常書鴻、丁桂昌、趙之祥、李貞伯、孫儒僩。

  整個搬遷工作從1959年11月正式開始,歷時半年多。工作隊對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進行了詳細地勘察、清理和搬遷工作。工作隊主要對距地面幾十米高的小洞窟進行了清理, 對壁畫進行剝離保護,對塑像進行搬取加固。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nèi)的數(shù)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畫、及25箱文物殘片, 于1960年4月運回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孫儒僩在測量第13窟大佛造像

何靜珍(左)、趙之祥(右)在測量天梯山石窟總立面

何靜珍在測量第18窟

萬庚育在臨摹第2窟的明代天王

李云鶴在臨摹第2窟唐塑明妝菩薩

李復在揭取第1窟中心柱上的明代紙印千佛

竇占彪在鑿取第6窟壁畫

正準備搬運第3窟大佛(唐塑明妝)

用高線吊運第3窟大佛像

正在臨時棧道上搬運第2窟剝下的大塊壁畫

  由于當時的搬遷和運輸條件所限,這些文物一經(jīng)遷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壞。在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的40多年中,因為博物館改建擴建的幾次搬運和文革時期的人為損壞,部分塑像和壁畫已經(jīng)變得支離破碎。

武威天梯山石窟近景-1959年

  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被搬遷后, 大佛窟即第13窟的7身依山造像因體量太大,石胎泥塑造像和壁畫無法搬遷,黃羊河水庫蓄水時,塑像腹部以下淹沒在水中。

冬季的黃羊河水庫

  在之后的幾十年里,武威市政府及相關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當初設計的黃羊河水庫過高估計了水庫的水位,而30多年的實踐與測量證明,水庫修好后,水位最高時距最底層的小洞窟還有5米,距最高層的小洞窟有20多米,水庫對小洞窟并沒有構成威脅。

被圍堰大壩保護的大佛窟

  1991年我國北方遭遇60年不遇的嚴重干旱,黃羊河水庫水位明顯下降,這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極為不利,卻對修復石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武威地、市政府和群眾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在大佛窟外圍筑起了18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圍堰大壩,把原來30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與水徹底隔絕開來,避免了水對石窟文物的浸害。1995年左右,武威政府決定對大佛窟的巖體及塑像進行加固、復原。主持修復塑像的敦煌研究院專家李云鶴,正是1959年參與石窟文物搬遷的工作隊人員之一。李云鶴主持修葺復原的大佛窟塑像,遵循了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古樸典雅,惟妙惟肖,通過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1995年的天梯山石窟大佛窟(李博提供)

復原修葺之后的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塑像-2013

  天梯山大佛窟的圍堰保護及道路、電網(wǎng)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歸和整體復原打下了基礎。1990年代以后,經(jīng)過多番研究和討論,原址恢復天梯山文物的保護精神,逐漸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span>

  2000年,由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共同編著的《武威天梯山石窟》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書中包括對石窟的歷史概述、原始保存狀況、勘察搬遷記錄以及相關研究的綜合成果。這是目前有關天梯山石窟最為詳實可靠的權威著作。

武威市博物館庫房中保存的天梯山石窟文物

  2005年底,根據(jù)國家文物局“原址恢復”的精神,在甘肅省文物局的領導和協(xié)調下,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中的絕大部分移交回武威市。共計有壁畫、塑像579個序號,其中壁畫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佛頭9個,塑像、壁畫殘件25箱。根據(jù)協(xié)商,另有9尊塑像、3個佛頭、壁畫15平方米左右留存在甘肅省博物館。

保存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庫房一角

  天梯山石窟文物目前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中。2013年,敦煌研究院為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的修復工作編制了詳細方案并進行了修復實驗,2014年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石窟文物保護方面具有領先經(jīng)驗,此次修復工作也可謂是與天梯山文物再續(xù)前緣。1959年,天梯山石窟文物搬遷工作隊正是由時任敦煌文物研究院所長的常書鴻先生領銜,并有李承仙、李貞伯、孫儒僩、張學榮、段文杰、萬庚育、李云鶴等多位敦煌文研所的專家學者在艱難的條件下進行了天梯山石窟的勘察、清理、搬遷工作。1990年代后期,天梯山大佛窟塑像的修葺、復原工作也是由敦煌研究院的文保專家李云鶴帶領工作組研究完成。

正在工作的保護修復工作組

  2015年10月,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正式啟動,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工作組計劃修復壁畫327.4平方米,塑像76身,預計3年后將可基本完成。工作組由敦煌研究院資深保護修復專家樊再軒領隊,目前包括程博、戴川、毛嘉民、王華國、李燦以及武威天梯山管理處的蔡建宏、吳春勇等成員。這批珍貴文物預計將在修復后安置回天梯山原址保存和展出。時隔半個多世紀,天梯山石窟珍貴文物的全面修復和原址回歸可望成為現(xiàn)實。

2015年10月26日,樊再軒(左一)等修復人員正在仔細處理新發(fā)現(xiàn)的重層壁畫。天梯山石窟文物中重層壁畫的比例很高,通常多達三、四層。重層壁畫也使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和時間成倍增加。

建筑構件上露出的重層壁畫

工作人員在修復搬遷壁畫的背面

工作人員在仔細清理搬遷壁畫的正面部分

經(jīng)過初步修復的壁畫局部

修復完成的供養(yǎng)人圖像

修復完成的壁畫被重新嵌置在特制的地仗層之中,牢固結實且方便搬動

庫房中等待被修復的壁畫殘片

工作人員正在對天梯山第1窟中心柱中的一尊坐佛進行三維掃描,以便進行虛擬修復的實驗。此佛像與下圖中的坐佛可能為同一尊。

天梯山石窟第1窟中心柱清理后露出的左向面下層龕明代重修坐佛-1960年

文物庫房中的塑像殘件

文物庫房中的塑像殘件-菩薩面部

文物庫房中的塑像殘件-菩薩面部

文物庫房中的塑像殘件-蓮花座

文物庫房中的佛頭殘件

文物庫房中的文物殘件

1960年文物勘察、搬遷時的資料信息資料卡片

文物庫房中等待修復的佛頭殘件


參考資料:

  《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研究院 甘肅省博物館 編著

  《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遷》,張立勝,《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大型塑像復原的探討——武威天梯山大佛的復原修復》,李云鶴、李博,《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


(來源: 敦煌研究院 絲路遺產(chǎ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莎蘿蔓蛇:《天梯山石窟》航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隴西 天梯山石窟
散文||寂靜的佛陀
武威天梯山石窟:被遺忘的一千年
絲路——武威,之三
(1)河西走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