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坤
很多人都認為"詩必盛唐",其實未必。施蟄存先生就認為,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經濟的全盛時期,而不是詩的,或者說文學的全盛時期。中唐五十多年,詩人輩出,無論在繼承和發(fā)展兩個方面,詩及其他文學形式,同樣都呈現(xiàn)群芳爭艷的繁榮氣象。所以,施先生選盛唐詩人十六家,覺得已無可多選。但選中唐詩人二十五家,覺得還割愛了許多詩人。
1.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玄宗和貴妃出游時,身邊有一個十五歲的衛(wèi)士,騎著御廄里的駿馬,走在儀仗隊的前列,氣概非凡。他不讀書,不識字,只會橫行鄉(xiāng)里,做違法的事,司隸校尉對他也無可奈何。這個衛(wèi)士經過安史之亂,大約一二十年后,卻成為一位著名的大詩人。這位詩人,便是韋應物。
韋應物受王維、孟浩然影響很大,屬于清淡一派,并且后來居上。施先生認為王、孟多具有陶淵明詩的儀表,而缺乏陶詩的精神。韋應物的詩反映的是品德極為高尚的人格,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任其自然,待人接物平和誠懇,所以韋應物是超過了王、孟而直接繼承陶淵明的。一個"身作里中橫"的無賴少年,到中年以后,卻一變而為淡泊高潔的詩人,其一生頗令人回味。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兩句出人意外,一般人想不到,但又覺得很自然,不像是苦心思索出來的,宋元以來公認是奇特之筆。蘇東坡讀了《寄全椒山中道士》后,曾和了一首。后人評論: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
2.韓翃
《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韓翃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唐德宗即位以后,知制誥缺人,中書省提名兩次,德宗都不允。只好請旨,應該讓誰做這個官。德宗批道:"與韓翃。"
當時另有一個江淮刺史韓翃,中書省不知道德宗要哪一個,便把兩個韓翃的名單一起呈上。
德宗便批道:"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韓翃是由于自己的詩受到了皇帝賞識,最后做到大官。
3.張籍
《節(jié)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初讀此詩,以為是一位已婚女子接受另一男子的愛情,但終于又把明珠還給他,表示自己已婚,就不應當背棄丈夫,改適他人。其實,張籍這首詩的全題是"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難道張籍和李師道……
不是的。李師道父、兄和李師道本人把持河北、山東北部地區(qū)前后四十年,是地方軍閥,征聘張籍入其幕府。張籍知道李師道意圖謀反,但又畏懼其威權,不敢得罪他,故意這樣措辭,使李師道看了不至于發(fā)怒,明哲保身之意。后來李師道果然因為謀反被殺。
4.劉禹錫
《玄都觀看花詩》:玄都觀里花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劉禹錫在唐順宗時,結交王叔文等進行"永貞革新",觸怒利益集團。憲宗即位后,將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貶斥,即"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做了十年朗州司馬,宰相本想起用他,這時他做了一首《玄都觀看花詩》,諷刺執(zhí)政官,于是又被放逐。過了多年才又召還,他又作了一首《重游玄都觀》,執(zhí)政官大不高興,勉強任用,之后又將其排擠出去。
劉禹錫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一樣的,但劉禹錫活了七十一歲,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歲。劉禹錫晚年還和白居易結為好友,白居易極口稱贊劉禹錫的詩,稱之為"詩豪"。
5.張繼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歐陽修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后人則從唐代詩人的詩句中找到很多詩人所聽到的各地半夜鐘聲,范元實《詩眼》又從《南史》中找到半夜鐘的典故,《石林詩話》也證明南宋時蘇州佛寺還在夜半打鐘。這樣,歐陽修被認為少見多怪。
北宋仁宗時的宰相王珪,曾寫了這首詩刻在石碑上。到明代時,王珪這塊石碑大概已經遺失,文征明再寫,刻在石上。這塊碑,到了清末字跡不清,由俞樾(俞曲園,章太炎的老師)又寫刻了一塊石碑。1936年,畫家吳湖帆請詩人張溥泉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張溥泉的大名也是"繼",請現(xiàn)代詩人張繼寫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佳話!
1939年抗日戰(zhàn)爭時,日本人想要俞樾寫的那一塊詩碑參加大阪舉行的大東亞博覽會。漢奸不敢做千古罪人,于是請?zhí)K州石師復刻了一塊,足以亂真。后來不知為什么,這塊復制品也沒有去日本,至今仍留在南京。
另外,施先生曾見到宋人筆記,稱王珪寫此詩碑時,正在服喪。而俞樾寫此詩后,當年即下世。張溥泉寫此詩后,越日即逝。此三事巧合如此,迷信者恐怕認為寒山寺詩碑很不吉利。
李坤:上上講堂主講,法律人。
責編:五月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