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編劇和導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能否被觀眾接受,主角光環(huán)同樣重要,不少作品都是靠自帶流量的明星一個人撐起的。
就在上周,因為泡面、硬廣和尷尬演技導致口碑徹底撲街的中國版《深夜食堂》,豆瓣評分在《馬克的女兒》這一單元播出后,硬生生被趙又廷憑借一己之力拉高了0.2分。
趙又廷的演技也再一次得到證明,被觀眾形容為“整容般的演技”,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他在該單元中飾演一位聽障父親,情感的表達不能依靠語言臺詞,只能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傳遞。角色塑造確實有難度,但趙又廷的表現可謂是令人驚喜。
無論是抱著女兒樂樂時的溫柔,還是發(fā)現樂樂受傷后狂奔去醫(yī)院的焦急,還是無法與醫(yī)生交流時的不知所措的焦灼,趙又廷完美詮釋了一個聾啞父親該有的情緒,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馬克的無奈與絕望。
這就是所謂的出色的演技能夠帶領觀眾進入劇情,更有網友評價他“一個人拯救整部劇”。
很多人說今年是趙又廷的“大爆”年,但實際上2009年他首次出演的電視劇《痞子英雄》就獲得第4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男主角。
只是今年年初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讓他的演技再次被大眾所熟知,他將瑪麗蘇的人設演得毫無違和感。要知道當初這部劇的定妝照流出時,觀眾是“丑拒”的,但播出后,他卻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姑父”。
可見演技對演員的重要性,就算造型妝發(fā)再不討喜又有什么關系,演技才是真正能征服觀眾的利器。
張一山:人稱“90后演技扛把子”
趙又廷的起點不低,因為他的首部作品就是“最佳男主角”,張一山因《家有兒女》獲得的全民關注度,資源也好得讓人嫉妒。
但童星轉型總是很難,擺脫童年時期觀眾對你的印象并不容易,演藝圈也不乏急于轉型卻適得其反的例子,但張一山算得上是轉型比較成功的童星之一了。
當年的《家有兒女》的熱播,讓他收獲國民度的同時,也戴上了一頂叫做“劉星”的帽子,調皮搗蛋,一股機靈勁,觀眾都知道他是劉星,卻總是記不住他的本名張一山。
直到憑借《余罪》再度回歸熒屏,張一山終于用演技刷新了大家對他還是“劉星”的這一印象,成功塑造了一個喜歡偷懶撩妹耍點小聰明,痞氣但不失正義的臥底警察的形象。
剛到羊城時,鋒芒畢露,弓腰駝背,整個人都處于松弛狀態(tài)。
進監(jiān)獄后的死死堅持,緊咬后槽牙,臉頰肌肉突出,整個人都緊繃起來,與此前的不可一世的樣子判若兩人。
細節(jié)之處更是動人心,入獄后余罪給父親打電話,不小心讓手銬發(fā)出了聲音,立馬讓手不動了。
事實上,《余罪》第二季不論是在劇情設置上還是在人物性格上,與第一季都有差距,豆瓣評分7.1也低于第一季的8.2。但張一山的演技仍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有網友評論“張一山的每一條青筋都在叫囂著演技”,豆瓣上也不乏因為張一山的演技而看這部劇的評論。
除了《余罪》,張一山在電影《老炮兒》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他在電影中客串李易峰的玩伴,鏡頭雖少,但將北京小孩那種油腔滑調的痞子樣兒展現得淋漓盡致,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比李易峰更像曉波。
也因為演技的出色,張一山痞帥的特質也被觀眾所發(fā)現,現在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小鮮肉”。
張魯一:讓人忽略“顏值”記住演技
相比張一山的痞帥,張魯一的形象是多變的。
觀眾漸漸熟知張魯一大概是從諜戰(zhàn)劇《麻雀》開始。在《麻雀》中,他塑造的汪偽特別行動處處長畢忠良老謀深算,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疑心重重的謹慎。相較于其他演員還稍顯稚嫩的演技來說,他的演技可謂是教科書本人。
細節(jié)處把握得也很好,陷入思考時是垂著眼皺著眉頭、慢騰騰地吞吐煙圈,隔著熒屏都能感受得到人物縝密思考的勁兒。而在等待、略有焦慮之時,畢忠良喜歡反轉手指,雖急不可耐,依然保持著身份該有的沉穩(wěn)。
而在電視劇《紅色》中,他飾演曾在日制軍校留學、內斂、高智商的徐天一角。
初見女主,與她對視時害羞地迅速撇開頭,一個轉頭的動作立馬演繹出了一個內斂的中年男人的一見鐘情。
盡管擁有高智商,受過軍事訓練,但他還是那個放棄軍校轉學會計,更想要過自己的日子的“小市民”,目睹女主父親突然在自己面前被殺時也會驚恐。
整部劇下來,他將一個大隱隱于市,沒有大抱負,說話溫吞,膽子甚至有點小,但觸及到底線時也有血性的高智商平民完美呈現,與《麻雀》中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此外,他還塑造過《火線三兄弟》中的日本特高課課長高木,《他來了請閉眼》中聰明冷漠的變態(tài)殺人狂,《一仆二主》中的極品博士男齊建軍等等,角色類型非常多樣。但因為演技極佳,往往讓人記不住他的臉只記住了劇中角色。
好演技為影視劇加分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好的演技能為劇本身增色不少,尤其在劇情設置不出彩的情況下,演員的好演技或許是拯救口碑的唯一機會。
而我們都知道,好的演技肯定不是一氣呵成的,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事實上,這些如今被夸贊的演員也曾遭到過不少吐槽,整容般演技的趙又廷也在《九層妖塔》中被觀眾吐槽過出戲,張一山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深陷童星轉型的困境中,一度被列為“長殘了的童星系列”。
但他們如今得到的稱贊與他們背后的用功分不開。張魯一為了演好角色,會為每個角色制定貼合角色的性格,眼神,氣質,甚至是口音。出演《紅色》時,他帶有上??谝舻钠胀ㄔ捔钊苏`以為他是南方人,但實際上他是北京人。為了找到南方人的感覺,張魯一特意跑去上海實地考察了一個多月,甚至還在弄堂里找了一棟跟戲里差不多的小閣樓住下,體會最真實的上海弄堂生活。
總而言之,不論顏值天賦起點如何,在演藝圈這個相對浮躁的地方,耐下性子打磨演技顯得尤為重要,總不好若干年之后得到的評價依舊是“演什么都一個樣”。
期待每一個“小鮮肉”最終都能進化成“老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