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己裝訂手工書,線裝書裝訂方法圖解及古代線裝書裝訂方法圖示╭★肉丁網(wǎng)

線裝是書籍裝訂的一種技術(shù)。它是我國傳統(tǒng)書籍藝術(shù)演進的最后形式,出現(xiàn)于明代中葉,通稱“線裝書”。

實際上在裝訂時,紙葉折好后須先用紙捻訂書身,上下裁切整齊后再打眼裝封面。線裝書一般只打四孔,稱為“四眼裝”。較大的書,在上下兩角各多打一眼,就成為六眼裝了。講究的線裝,除封面用綾絹外,還用綾絹包起上下兩角,以資保護。

線裝書裝訂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貼書箋,顯得雅致不凡,格調(diào)很高。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自己裝訂手工書步驟

線裝書裝訂方法圖解


古代線裝書裝訂方式


一、線裝書的形式線裝書有簡裝和精裝兩種形式。簡裝書采用紙封面、訂法簡單,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用簡單的函套。

精裝書采用布面或用綾子、綢等織物被在紙上作封面,訂法也較復雜,訂口的上下切角用織物包上(稱為包角),有勒口、復口(封面的三個勒口邊或前口邊被襯頁粘?。?,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度。最后用函套或書夾把書冊包扎或包裝起來。線裝書的訂聯(lián)形式有很多種,即:

a四目騎線式;

b太和式;

c堅角四目式;

d龜甲式;

e唐本式;

f麻葉式;

g四目式。

唐本式和四目式訂聯(lián)方法基本相同,堅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礎(chǔ)上對書角加固的一種改革形式,以上三種都是常用的訂聯(lián)形式。

二、線裝書加工工藝

線裝書加工工藝分為線裝書加工和書函加工兩部分。

線裝書加工工藝流程如下:

理料——折頁——配頁——檢查理齊——壓平——齊欄打眼穿紙釘——粘封面——配本冊、切書——包角——復口——打眼穿線訂書——粘簽條——印書根字。

理料。即將印刷頁一張一張地揭開、挑選、分類,再逐張按欄腳和圖框?qū)⑵渥怖碚R,這種操作叫“捐書”。頁張理齊后,用單面切紙機把書頁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頁。線裝書折頁是以中縫前日為標準,將單面印的書頁的白面向里,圖文朝外對折,折縫就是前口,一般書頁折縫處印有“魚尾”標記,作為中縫折疊標記,稱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為中縫折頁的標準線的,稱為“白口子折”。折頁后書帖欄線整齊,魚尾欄寬度一致,折縫壓實無卷帖。

配頁。線裝書的配頁操作與平裝書的配頁基本相同,線裝書頁薄,紙質(zhì)軟,除用一般平訂的揀配方法外,還常用撒配。撒配時,按頁碼順序?qū)⑼豁摯a的書帖排列成梯形后,將其疊放在一起,然后從一頭抽出書帖,就是一本配好的書冊。配好后的書冊版面排列整齊,無錯帖、無卷帖,撞理整齊。

齊欄。將理齊后的書頁散開成扇形狀,并逐張將書頁前口折縫上的魚尾欄整齊的操作稱為齊欄。齊欄前應(yīng)先將書帖前四折邊刮平服整齊,防止齊欄時書頁拱翹。齊欄后的書冊,欄線垂直、不亂欄、順序正確。

打眼穿紙針。配頁齊欄后的書冊,經(jīng)理齊檢查無誤后,進行打眼穿紙釘,以保證書頁不移動,并欄線整齊。紙針眼打兩個,上下位置在書冊長各1/3處,距書脊6~9mm。打眼垂直、無扎裂、扎豁書冊,針眼直徑以能入針穿線為準。

紙打用料與所訂書冊紙質(zhì)相同,并用豎紋。紙針要挺括、牢固、直徑與針眼相符合。

切書。將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頁的整套書冊沿口子闖齊、放到三面切書機的切書臺上,對準上下規(guī)矩線切書。切好的書冊應(yīng)刀口光滑、平整美觀,壓書的力量應(yīng)適當,以免裁切后本冊表面出現(xiàn)壓痕。

包角。為保護書角,使其不散。不折、堅固耐用,在穿線前將書背上下兩角用繽或絹包住稱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書冊最上和最下第一針眼處,并與線痕、切口呈垂直狀。包角用料為細軟織品,用適當粘劑,折角整齊,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復口。將封面三邊(或前口一邊)的勒口與襯頁粘接,將勒口蓋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觀的整齊。

穿線訂書。線針眼一般為四個,上下位置根據(jù)訂縫形式定,與書脊距離為13~18mm。用線為60或42支紗6股蠟光白線或相同規(guī)格的絲、麻線穿過眼孔,將書頁訂牢。穿線用雙線,依不同的穿線方法,入線要正確,拉線緊度適當。書冊穿線后平整牢固,雙股線并列排齊,無扭線、交叉、重疊、分離線,線結(jié)不外露貼簽條。

在封面上貼書名簽,簽條的位置對書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離天頭和前口各約8~12mm。

印書根。線裝書通常是平放在書架上,為了便于查找,還要在地腳的右邊印上書名和卷次。

線裝書訂線方法圖示一、四眼訂線法1.1穿線方式

圖1、穿線方式(一)

圖2、訂線方式(二)

1.2穿線方向

圖4、穿線方向(3-2)

圖5、穿線方向(3-3)

二、六針眼訂法和八針眼訂法

圖6、六針眼訂法和八針眼訂法

圖書綴訂的方式與步驟作者:楊時榮(臺灣)

摘要:在圖書修復裝訂的過程中,配合選用正確的綴訂方式,是足以影響圖書往后延長保存年限的重要因素。本文內(nèi)容便是以圖書各種綴訂方式作為論述范疇,并以文字、圖片相輔說明,使復雜的圖書綴訂走線更能簡明呈現(xiàn)而讓人了然易懂,對圖書典藏者及愛書人在處理圖書裝訂及維謢工作上而言,是有正面效益的。

關(guān)鍵詞:圖書維護;圖書裝訂;圖書保存;圖書修復;圖書綴訂;科普特裝訂

一、前言

圖書文獻以繩線綴訂防止散落,其法起源甚早,在中國可追溯至遠古時代文字尚未發(fā)明前,人類以實物來表達思想之時期,云南地區(qū)便有景頗族人,會將情人所熟悉之各種樹葉,以花線捆扎包成一束防止散落,送給對方以表達愛慕之意,并作為定情信物。繼實物表達時期后,人類又發(fā)現(xiàn)可利用代表實物之圖畫來傳達思想,日久之后,圖畫乃逐漸蛻變簡化,而成固定形式之圖案符號,是人類最原始之象形文字。

有了文字就必須要有書寫材料,在殷商時,人們是以龜甲獸骨作為書寫材料?!讣坠俏摹褂置钙跷摹梗且蟠环N檔案文書,在龜尾右下方,??砂l(fā)現(xiàn)刻有「冊六」、「綸六」、「絲六」等字樣,此字樣乃龜版編號,其作用在排列有序,龜甲中央有孔,以韋編貫穿其間,可防龜甲散亂,此與后代冊葉以線綴訂亦有同功之妙。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竹木簡盛行,當時人著書立言,多以此為書寫材料,每當一篇寫畢,便用絲、麻、皮質(zhì)料之繩,將「簡」綴編成一長幅,圖書基本形制因而產(chǎn)生。

到隋唐時,因紙張發(fā)明,進而影響中國圖書裝幀形式之演變,此時卷軸、葉子興起,取代竹木簡,惟仍難脫繩線綴編之窠臼,陳祚龍《敦煌學要鑰》中,便以近代由敦煌石室中,所發(fā)掘之唐代諸多實物,考證當時圖書裝幀形式云:「如為卷子則于其上加一絲綿細帶(成五彩細帶),以便捆合;如為冊子則多以線訂合(以線由葉子中間綴訂各葉成冊)」。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也記載:「作書冊粘葉為上,久脫爛茍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shù)冊,錯亂顛倒。伏讀歲余,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埂0础缚p繢」之意,所指是以針線連續(xù)綴訂書背。在敦煌遺書中,所呈現(xiàn)之縫線方式,一般有三種,一為書葉較厚,對折后折縫沾粘集在一起作書背,后因沾粘處脫落,再用麻線縫住,此種縫法隨意性很大,沒有規(guī)律,有僅縫一點,也有縫上下兩端,還有整個書背用線綴訂,在中國大陸、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所搜藏之敦煌遺書中都有發(fā)現(xiàn),此可說是線裝書籍的雛形;二為書葉較薄,對折后折縫集在一起作書口,加上封面紙,與書口相對一側(cè),打三眼訂線,其特征除三眼外與明清之線裝書沒有多大區(qū)別,可說已完全具備線裝書的特征;三為書葉較厚,幾張集在一起,對折成一帖,數(shù)帖集中在一起,以折縫處作書背,用麻線反復穿聯(lián)綴訂,若依《墨莊漫錄》所記載「歲久斷絕,即難次序」而言,以上裝幀形式應(yīng)就是「縫繢裝」??p繢裝在中國古代唐朝時期,雖然只是短暫的流行,但是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國書籍縫繢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傳到日本、中亞和歐洲,而彼此影響書籍的裝訂方式,例如:日本的「和式綴訂」,及西方書籍的「鎖線綴訂」,都還能找到早期中國縫繢裝和埃及科普特裝訂的部份影子。

宋代時,由于卷軸裝的舒展不便,而縫繢裝訂又與當時書籍印刷方式無法配合,縫繢裝訂乃逐漸失傳,粘葉方式之蝴蝶裝因而盛行。直到明代,以線綴訂方式復又盛行,但與訂背方式的縫繢裝并不相同,自明萬歷之后,迄至清末三四百年間「線裝本」,完全取代中國圖書裝幀形式。

科普特裝訂﹙CopticBinding﹚是歐洲早期的一種圖書裝訂方式,其在公元第二或第三世紀時,系由住在埃及早期的基督徒科普特人,利用編織地毯的技術(shù)及縫針,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綴訂技術(shù),早期應(yīng)用于紙草紙文獻的裝訂;接著羊皮紙的廣泛利用,取代了紙草紙后,科普特裝訂仍然接續(xù)被使用,直到今天紙張主導了印刷的年代,這個裝訂方式仍在世界各地被人們所使用(注1)。至于改良后的西洋訂背式鎖線裝訂﹙雖類似但不同于科普特裝訂型式,可能受縫繢裝影響之綴訂型式﹚,于明代時,便已進入中國,當時利馬竇、金尼閣等從歐洲帶來用皮面裝訂的西洋印本,紙白如蠶,兩面印刷,有的還燙金帶銅鉤,蓋有教皇紋章,士大夫如顧起元、李日華等見之后,詫為驚奇,但是對中國書的裝訂,并沒有產(chǎn)生絲毫影響(注2)。至清末鴉片戰(zhàn)爭前后,西洋石印、鉛印輸入中國,書籍報刊風起云涌,在社會上引起劇烈變化,西洋式的鎖線裝訂才漸被采用(注3)。以下便就中西式書籍,在綴訂走線之種類與方式上,進行研究說明。

二、唐代縫繢裝的基本走線方式

縫繢裝是在每帖書葉折縫處連綴,為階梯式縫法。若以四帖四眼為例,首先由第一帖折縫內(nèi)部第一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一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中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二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第三眼中,有如上階梯;然后再由第四帖第四眼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四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三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穿出,再穿入第一帖第二眼中,有如下階梯,如此反復上下階梯式縫法,直到兩條線頭相遇打結(jié)。詳見圖示。

圖一:縫繢裝綴訂方式﹙一﹚

圖二:縫繢裝結(jié)線方式﹙一﹚

圖三:縫繢裝實物﹙一﹚

圖三:縫繢裝實物﹙一﹚

圖四:縫繢裝實物﹙二﹚

圖五:縫繢裝實物﹙三﹚

三、中式線裝的基本走線方式

中國線裝形式,是經(jīng)長時間發(fā)展改進而流行,可謂是古本圖書裝訂中最進步、實用及美觀,依其綴訂方式,又可分為以下數(shù)種:

1、宋本式綴訂法

又稱「四針眼法」、「四目綴訂法」,是一種較簡單且普遍的裝訂形式。

其四眼位置之確定,是先以書本尺寸來考慮「天地角」之距離,待天地兩角針眼位置確定后,再將中段部分,以兩針眼分三等份。一般天地角之長寬比為1:2,惟有時也須視書本幅面寬廣稍加調(diào)整。

圖六:宋本式綴訂法

圖七:綴線穿入法(一)

圖八:綴線穿入法(二)

圖九:宋本式綴訂走線方式(一)

圖十:宋本式綴訂走線方式(二)

圖十一:宋本式綴訂走線方式(三)

圖十二:宋本式綴訂完成后圖樣

2、唐本式綴訂法此種裝訂方式,大都是用在幅面狹長之圖書,其綴訂方法基本上是與「宋本式」相同,差別只是在第二、三眼距離較為接近,其封面題簽也需配合狹長形幅面,相應(yīng)為細長形。

圖十三:唐本式綴訂法

3、豎角四目式因在天、地角內(nèi),各多打一眼加強綴訂,故稱「堅角四目式」,也有依照針眼數(shù),稱「六針眼法」或「八針眼法」。韃清糠稀時期,對珍貴圖書文獻之裝幀,均采用此種堅角法,故也稱「糠稀式」。此種綴訂方式,大都用于幅面寬廣之圖書,不但可強化堅牢書角,且也有美化裝飾之用,幅面寬廣圖書,若使用「宋本式」綴訂,則會顯得單薄。

圖十四:堅角四目式綴訂法(綴訂走線方式見宋本式綴訂方式)

4、麻葉式因綴訂完成之圖書,其綴線分布形狀如葉脈狀而得名,也稱「九針眼法」、「十一針眼法」,每個麻葉由三個針眼組成,此綴訂方法,是建立在「糠稀式」綴訂基礎(chǔ)上,再進行裝幀美化,同時題簽也可貼近封面中央位置,更加強其裝幀之美觀,此法較適用幅面寬廣之圖書。

圖十五:麻葉式綴訂法

圖十六:麻葉式綴訂走線方式

5、龜甲式此方法是由「宋本式」演變而來,因綴訂走線形式,似龜甲紋樣而得名,因有十二個針眼,又稱「十二針眼法」。

圖十七:龜甲式綴訂法(十二針眼法)

圖十八:龜甲式綴訂走線方式

6、線裝本的合訂式套書、叢書為免散失,而以合訂方式綴訂,惟在使用與典藏上較為不便,此法是以宋本式綴訂法為基礎(chǔ),進而發(fā)展出以兩條綴線同時綴訂的一種奇特縫法。

圖十九:線裝本的合訂式

圖二十: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一)

圖二十一: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二)

圖二十二: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三)

圖二十三: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四)

圖二十四: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五)

圖二十五: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六)

圖二十六: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七)

圖二十七: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八):餘此類推以下各冊綴訂方式

圖二十八: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九)

四、日式線裝的基本走線方式此種綴訂方式,因在日本使用較廣,故以「和式」稱之。1、普通大和式

圖二十九:普通大和式系在書腦綴訂處打四眼,兩眼一組,分兩組,每組穿綴線或綴帶后打平結(jié),題名簽可貼封面中央,為大和綴(やまととじ)的一種。
圖三十:穿綴帶夾板
圖三十一:圓錐釘
圖三十二:平目釘

圖三十三:普通大合式的走線方式

2、四目大和式是由「普通大和式」美化而來,又稱「四目騎線訂」,也是大和綴(やまととじ)的一種,共有八眼,每四眼為一組,共計上下兩組,每組穿綴線或綴帶后打平結(jié)。也有稱與「普通大和式」之綴訂方式與打眼數(shù)相同,兩者主要差別,是在綴訂完成后,綴線或綴帶打側(cè)環(huán)結(jié)并將環(huán)處剪開,成四條結(jié)尾,此為錯誤說法。

圖三十四:錯誤的四目大和式

圖三十五:正確的四目大和式

圖三十六:平結(jié)法(是一種繩結(jié)形態(tài)對稱的基本結(jié)法)

圖三十七:側(cè)環(huán)結(jié)(平結(jié)的一種,將一端繩子繞成一個環(huán),又叫側(cè)環(huán)結(jié),也可當作蝴蝶結(jié)。)

圖三十八:四目大和式的走線方式(一)

圖三十九:四目大和式的走線方式(二)

圖四十:四目大和式的走線方式(三)

圖四十一:四目大和式完成穿線之封底

3、和式綴訂

也稱「綴葉裝(てつちょうそう)」,其綴訂方式有唐代縫繢裝的影子,在每帖書葉折縫處打四眼,每兩眼為一組,以一條綴線兩頭各穿一根縫針綴訂,一折帖有四眼,總計有兩條綴線四根縫針同時進行綴訂的一種縫法。四根針帶線首先由第一帖折縫內(nèi)部四個眼同時穿出,再各自穿入第二帖各眼中,各組針線交叉再由第二帖穿出,再穿入第三帖各眼中,各組針線再交叉由第三帖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眼中,如此循環(huán)至最后一帖,然后再將兩條綴線結(jié)于最后帖之折縫處,見圖示。

(兩條綴線四根縫針同時進行綴訂的一種縫法,兩條綴線結(jié)于最后帖之折縫處)圖四十二:和式綴訂折帖的縫法

圖四十三:和式綴訂的結(jié)線方法

五、西式打穿綴訂的基本走線方式

大都為期刊合訂改裝時采用,為暫時性裝訂,貴重圖書是不宜采用此方法,惟因其裝訂方式簡單,故臺灣日據(jù)時期修裝西式圖書大都采用此法,一直延用至今(注4),而造成圖書嚴重二次傷害。如今面臨圖書文獻數(shù)字流通趨勢的需要,該類裝訂方式的圖書,在數(shù)字化過程中,也常受制于裝訂方式的不當,而在翻拍或掃描作業(yè)的過程中,常需拆裝后才能完成數(shù)字化作業(yè),因此在拆裝的過程中,使得圖書再一次的受到傷害,所以此種打穿綴訂方式,是不應(yīng)被鼓勵用在期刊合訂或圖書修裝上。

1、打穿式基本綴訂方式

一般有簡易三眼及五眼綴訂兩種,該方法是由書背脊內(nèi)0.3公分左右處打孔,以麻或棉線為綴線,最前五頁及最終五頁,不打眼孔但須以糊黏貼,打眼孔之最前帖需用生棉紙補強,以備承受綁綴線之壓力,穿線后之線頭須留10公分左右在切斷。

圖四十四:打穿式三眼綴訂方式

圖四十五:打穿式五眼綴訂方式(一)

圖四十六:打穿式五眼綴訂方式(二)

2、打穿式綴訂圖示

圖四十七:依前圖方式綴訂
圖四十八:將綴訂完成后之背脊毛邊裁去
圖四十九:然后再以尺量出背脊長寬尺寸
圖五十:再依前圖所量尺寸,等長及略寬4cm之尺寸,裁量背脊紙
圖五十一:將書背脊涂刷白膠
圖五十二:再將涂上白膠之背脊紙黏貼上背
圖五十三:背脊紙黏貼上背情形
圖五十四:背脊紙黏貼上背后,墊紙抹平情形
圖五十五:背脊紙黏貼抹平后壓干定型情形
圖五十六:定型完成情形

六、西式訂背綴訂的基本走線方式

是在書身背部以訂釘或細線綴訂。一般較常用之綴訂方式,分為有綴繩(帶)和無綴繩(帶)之綴訂方式,西洋古書大都是有綴繩裝訂,至于現(xiàn)代西洋書,有機器裝訂、半手工或全手工裝訂,此部份圖書除機器裝訂采取無綴繩裝訂外,其余大部分是有綴繩方式綴訂,然而最遠古的科普特裝訂﹙Copticbinding﹚則是屬于手工的無綴繩裝訂。手工綴訂書身,每帖(書組)位置與訂眼數(shù)量,須先按圖書尺寸以鉛筆定出,若以有綴繩之綴訂而言,普通圖書是以五條綴繩為宜,故鉛筆定出位置亦有五點,作為綴線綴訂之處。綴線質(zhì)量以未經(jīng)漂白之材質(zhì)為優(yōu),其粗細應(yīng)依圖書需求選用,圖書壽命持久否?除和綴訂用料有關(guān)外,其綴訂方式亦須注意,例如綴線綴訂若松,書身裝訂則無法堅固,綴訂太緊則影響書頁展開,圓背時綴線也易斷線。

圖五十七:有綴繩的綴訂方式

1、有綴繩綴訂走線方式

圖五十八:二帖式有綴繩走線法
圖五十九:一帖式有綴繩穿線法

圖六十:綴布綴訂法(以綴布為綴訂之方式適用于超薄圖書)

2、無綴繩綴訂走線方式

圖六十一:無綴繩綴訂折帖訂孔間距分配方式
圖六十二:無綴繩綴訂階梯式走線方式
圖六十三:無綴繩綴訂平行式走線方式

3、無綴繩科普特綴訂走線方式(注5)

圖六十四:首先由書組內(nèi)第一孔穿出綴線,然后再纏繞封面木板
圖六十五:將纏繞封面木板后之綴線,再穿回第一孔內(nèi)
圖六十六:再由第二孔穿出,再纏繞封面木板后,再穿回第二孔內(nèi)
圖六十七:如前面步驟后,綴線由最后一孔穿出
圖六十八:然后再將綴線穿入第二帖書組訂孔內(nèi),在由下一訂孔穿出后,纏繞第一帖書組之綴線后,再穿回第二帖書組之原訂孔內(nèi).
圖六十九:各帖書組綴訂方式同前圖步驟,至最后一帖書組綴訂時,需與第二封面木板一起綴訂,首先綴線須先由封面木板外部穿入,由封面內(nèi)面穿出
圖七十:將封面內(nèi)面穿出之綴線,纏繞在倒數(shù)第二帖之書組綴線后,再穿回最后一帖書組訂孔內(nèi),再由下一訂孔穿出后,由封面外部穿入,再由封面內(nèi)面穿出,再將穿出之綴線,纏繞在倒數(shù)第二帖之書組綴線后,再穿回最后一帖書組訂孔內(nèi),于此類推將書籍走線綴訂完成后,在書組內(nèi)部將綴線打結(jié),全書便算完成.
圖七十一:科普特裝訂

七、西式鋸目綴訂的基本走線方式適用于低廉裝訂,其手工處理方式,是以小鋸子斜鋸書背,鋸出數(shù)道小溝(鋸目),再加膠入溝,以細麻繩套進拉緊,并于書背處刷上白膠。現(xiàn)今鋸目式綴訂,也都以機器處理,其方式先于書身背脊鋸出無數(shù)小溝,然后再以膠灌入綴訂,此法裝訂之圖書,一般稱之為「膠裝書」,因書頁易脫落,永久保存之文獻是不宜采用此方法。

圖七十二:鋸目式綴訂

八、結(jié)論縫繢裝在中國唐朝時期,雖然只是短暫流行,但是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國書籍的縫繢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文化交流方式傳到日本、中亞和歐洲,而影響了外國書籍的裝訂方式,例如:日本的「和式綴訂」,及西方書籍的「鎖線綴訂」,都還能找到早期中國縫繢裝的部份影子,但有人卻持不同看法,認為西方的鎖線綴訂是源自于埃及科普特裝訂,然中國縫繢裝與埃及科普特裝訂兩種方式,何者較先產(chǎn)生?何者為現(xiàn)代西方書籍鎖線綴訂的前生身此皆尚待考證。

圖書綴訂目的在防止書頁散失、便于典藏保存、閱讀及買賣。慎選適當?shù)木Y訂方式,則可有利文化保存及減少無謂的資源浪費。例如:不具保存價值的書籍,可采用較便宜的膠裝、平訂方式;閱讀使用率較高的書籍,則可采用訂背穿線方式,并加強背脊紗布密度,此可降低書籍因翻閱頻繁而造成的損壞率;若需長久典藏的書籍,則建議采取訂背穿線的綴訂方式外,所使用的綴訂材料也必須是符合中性或弱堿性的,以擺脫書籍酸化劣損的噩夢,而達到長久保存之目的。莫菲定律:「會出錯的遲早會出錯」,若是在圖書裝訂的過程中,選用錯誤的綴訂方式及材料,則它一生便注定了無法長久保存的命運,遲早會因病變而縮短保存年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籍的直觀模樣——線裝書
用創(chuàng)意傳承經(jīng)典,中國線裝書的華麗轉(zhuǎn)身
四目式、龜甲式、麻葉式、大和式……如果你以為它們是武功招數(shù),那就大錯特錯了!
王筱丹 | 線裝書的新形式與功能探析
【傳承文化技藝】如何自制一本線裝書!
宋本式綴訂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