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竇文濤曾經(jīng)在《圓桌派》中講過這樣一件往事。
很多年前,有個人四處打聽,輾轉(zhuǎn)找到竇文濤,請他出面做自己婚禮的主持人。由于中間人是竇文濤的朋友,再加上對方開價很高,竇文濤就答應(yīng)了。
婚禮舉辦前,新郎特地飛了趟北京囑咐竇文濤:“我和親戚們說,你是我哥們兒,聽說我結(jié)婚,攔都攔不住,非要來幫我主持婚禮。你給我個面子,千萬別說你是拿錢請來的?!?/p>
婚禮如期舉行,場面極盡奢華,又有名人主持,一時間轟動全城。散場后,新郎喝得酩酊大醉,他找到竇文濤說:“婚禮是‘假的’?!?/p>
原來,新郎小時候家境貧寒,沒少受街坊四鄰的白眼兒,后來他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就想著一定要做一件大事,給那些曾經(jīng)瞧不起他的人看看。
而這場豪華氣派的婚禮,不過是他策劃給外人看的一場戲。
為了面子,可以來場“假婚禮”。一時的面子是有了,可是往后漫長的日子里,又需要多少謊言來維系呢?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面子是國人繞不開的一個問題。面子可以是尊嚴(yán),卻絕不是虛榮。
瑞希想起一個女性來訪者,小姑娘參加工作三年,稅后月薪4800。錢本來就不多,但她花起來卻大手大腳。
漂亮的口紅、昂貴的香水、新款的包包和電子產(chǎn)品。錢不夠就用各種信用工具透支……
年前公司裁員,失業(yè)后她只能回老家,本打算年后找工作又趕上了疫情爆發(fā),只能繼續(xù)蹲在家里啃老。
馬良在《坦白書》里寫道:“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于我內(nèi)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四處游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愿意駐足的地方?!?/p>
說白了,“面子”太重的人,只是在試圖掩蓋自己的脆弱。正如心理學(xué)家曾奇峰老師說過:“如果你戳破了我的面子,我就破碎了”。
而那些真正層次高的人,反而性情淡然,他們對于“面子”的判斷,是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認同。
資深心理學(xué)家黃光國在《人情與面子》一書中提到了兩件事:第一,面子的本質(zhì),是社會對個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認可。第二,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像是仁、義、禮、孝等等,其實都是在解決怎么分配資源的問題,或者說是在解決給誰面子、不給誰面子、給多大面子的問題。
所以你看,面子這東西,需要人們靠道德水平、能力和成就來博取。它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而是我們在努力生活的過程中,順便去做的一件事。
哲學(xué)家桑塔亞納有一句名言:“我們的尊嚴(yán)不在于我們做什么,而在于我們懂得什么?!?/span>
做一個有面子卻不好面子的人,懂得提升自己的價值,懂得自我欣賞與自我認同。
你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就把虛榮的面子戒了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