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一個個意味深遠的人生故事,用故事中的人生起伏,盛衰變化,來佐證洪應(yīng)明一句句菜根妙語;也通過那一句句菜根妙語,來詮釋故事中的一段段命運無常,世事變遷。
——社群營銷專家 白山
第六十六課:謹言慎行:解縉敢言命殞冤獄
【菜根妙語】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菜根故事】
解縉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愛他的才能,讓他每天在自己身邊,朝夕談?wù)摬痪耄缂胰?,寵遇一時無人能比。
解縉受寵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古訓(xùn),又自負高才,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指出朱元璋“御下嚴苛”,濫誅大臣,以喜怒為賞罰等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親王的權(quán)力的過大,恐后世會危及朝廷。
解縉所言無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所言分封當(dāng)時雖未見弊端,后來成祖朱棣起兵燕京,奪去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解縉可謂有先見之明。然而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前前后后群臣應(yīng)對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隱喻這些弊病的意思,都會被嚴刑處死,甚至滅族,解縉盡言無隱,言辭也犀利無比,朱元璋卻體諒他的忠心,雖然并不采用,也不怪罪,對左右侍臣連聲夸贊解縉“高才”。
解縉受此鼓勵,越發(fā)敢言,明初宰相李善長因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被朱元璋借“星變”之名殺死,舉朝無人敢言其冤。解縉卻想為李善長鳴不平,恰好工部侍郎王國縉也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以王國縉的名義,由解縉草疏,上章為李善長鳴冤。
朱元璋看罷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懲王國縉,后來知道奏章出自解縉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卻也怕解縉再鬧下去,令他無法收拾,便讓解縉的父親把他領(lǐng)回家,再讀書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朱元璋對群臣從不姑息,稍有過錯便嚴刑立至,獨獨對解縉愛護備至,解縉屢觸忌諱,還能保全首級,也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解縉回家鄉(xiāng)讀書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過建文帝欣賞重用的是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人,并不起用解縉,解縉在建文帝時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經(jīng)四年血戰(zhàn),攻取南京,大臣不是逃去,便是自殺殉國,降附朱棣的人很少,解縉卻率先到宮中朝拜朱棣,朱棣早聞解縉的才名,又知他是父親最喜歡的人,況且他又最早歸附自己,可為群臣表率,馬上重用。讓他和楊榮、楊士奇、胡廣、黃淮、金幼政,胡儼等人組成內(nèi)閣,充當(dāng)自己的顧問,而以解縉為主,這就是明朝內(nèi)閣制度的由來,解縉便是明朝內(nèi)閣的第一任首輔,只不過此時的內(nèi)閣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智囊團,權(quán)力也沒有后來內(nèi)閣那樣大。
解縉深得朱棣賞識,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隱諱,應(yīng)該說朱棣對臣下的寬容比他父親要強的多,朱元璋把手下功臣殺的一干二凈,朱棣對手下功臣卻是一個不殺,個個富貴天年,解縉在相對寬松環(huán)境下,越發(fā)放言無忌,無事不敢為,卻為自己種下了殺身的禍根。
一次朱棣在一張紙上寫了幾位朝廷大臣的名,讓解縉品評其短長,解縉直言無所隱,把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盡致。朱棣也認為他說得很對,這些大臣知道后,卻恨解縉入骨,一有機會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縉的過失,大進讒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無動于衷,況且解縉才高氣傲,不拘小節(jié),本就是容易犯小錯誤的人,積累到一起,就成了大毛病了。
解縉又在隨后朱棣要更換太子的“易儲”風(fēng)波中死保太子,聯(lián)絡(luò)群臣,大造聲勢,維護太子的地位。朱棣雖迫于群臣的壓力,最終沒有更換太子,但一想到要讓自己厭惡的兒子承繼江山,心里就堵得慌,罪魁禍首自然非解縉莫屬。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因沒當(dāng)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縉的肉,天天尋找機會置解縉于死地,先是誣陷解縉向外泄露宮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屬實,便把解縉貶官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從廣西回京述職,朱棣正領(lǐng)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縉沒見到朱棣,便向當(dāng)時監(jiān)國留守京師的太子稟報事情,然后就回廣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誣陷解縉趁皇上不在時,私自朝見太子,圖謀不軌。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誣陷,身邊大臣的挑撥,勃然大怒,派錦衣衛(wèi)把解縉捉回京師,投入詔獄,嚴刑拷問,所牽連的人無不下獄。五年后便命錦衣衛(wèi)指揮紀綱在獄中把解縉處死,年僅四十七歲,一代人杰就此殞滅。
講話是一種智慧。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要掌握好分寸,這才是好的處世之道,否則就會像解縉一樣,四處樹敵,最后落得個身首異處。所以說我們?yōu)槿艘嗫瓷僬f,寧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無隙可乘,無法向你進攻,這是做人做事需切記的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