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朝是中國一個經濟繁榮的大統(tǒng)一王朝,也是詩發(fā)展最巔峰時期,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中唐以白居易、劉禹錫,李賀為代表,盛唐李白、孟浩然、杜甫、張若虛等人。
此人叫張繼,生卒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跟劉長卿為同時代的人,屬于李白的后輩,根據一些相關資料記載,他應該是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中進士,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在征西府中當差。
他為人正直,清廉,沒有官僚習氣,似乎難以接受官僚黑暗,棄筆從戎,官至鹽鐵判官,短短一年,就去世了,年限未知,只有劉長卿為他作了一首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由此可見,他確實清廉正直。
唐代詩人百家爭鳴,流派不一,張繼在詩人當中,不是什么大家,也算上名家,在《唐詩品匯》當中,他的七言絕句被列為“接武(唐代品級:正始、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旁流)”。
從這個唐詩等級來看,張繼屬于中流級別,但他有一首詞成了千古絕唱,若不是這首詩,我們恐怕連他的名字都記不住,這首詩詞便是《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大約作于安史之亂之后,張繼前往蘇州避難,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來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看著這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有感而發(fā),在詩詞的首句當中采用月落、烏啼、霜滿天,從遠景描寫到近景,一步一步將人帶入景色當中。
第二句又立馬描寫秋葉的漁火點點,再一次將情景韻味進一步提升,一靜一動、一明一暗,寒山寺的傳來的鐘聲更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詩人聽著這鐘聲,離愁之感也盡在不言中。
詩中的寒山寺,始建于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年年~519年),初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在唐初時,因為寒山僧人居住于此,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僅在中國火了1241年,還傳播到了日本。
《楓橋夜泊》在日本影響力非常大,還被編入日本的小學教材,1885年,日本書法家田口美舫拜訪了蘇州寒山寺,因為受張繼《楓橋夜泊》的影響,對寒山寺十分喜愛,他想要在日本也建立一座寒山寺。
寒山寺的祖信禪師欣然同意,還贈送他一座如來佛,田口美舫回國之后,就在東京建立了一座日本的寒山寺,1930年正式落成。日本寒山寺門前還為張繼的《楓橋夜泊》立了一塊碑文。
每到除夕夜,東京人都就聚集在寒山寺前,聽著寒山寺的敲鐘聲,足足10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