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裝百姓步自直 |
——記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范萍 |
|
本報記者 楊彥鵬 通訊員 陳燕
簡單、淡定、熱情,心血管專家范萍顯得特別干練。
跟她走路,你不小跑跟不上;給她打電話,再親近的人也沒有半句閑話;8點鐘上班,可她7點鐘就到醫(yī)院開始查房,晚上9點還要到病房轉上一圈才舍得回家。
“每一秒鐘就是一條人命。”結識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范萍,你才會真正理解啥叫“爭分奪秒”,啥叫“腳打后腦勺 ”。
從醫(yī)30多年,雷厲風行的范萍,時刻把心放在病人身上,靠著這個“秘訣”,用仁愛之術踐行了一名醫(yī)生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
熱情似火
心血管病作為人類第一殺手,其發(fā)病率、死亡率極高,對于醫(yī)生來說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市二院急救品牌享譽中原。范萍和她的團隊率先在鄭州開通了急診心肌梗塞綠色通道。
大年初一凌晨2點,電話吵醒范萍:一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被送到醫(yī)院,急需前去搶救。3分鐘后,范萍跑出了家門。
經過會診,76歲的張大爺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律失常、心衰,還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當時老人已處于休克狀態(tài),血壓測不到,四肢末梢冰涼,從急診室到監(jiān)護室,幾步之遙,病人險情不斷,5次心律失常,心跳停止9次。范萍全力組織搶救,整整2個小時,病人轉危為安。硬是把老人從閻王爺那兒給搶了回來,張大爺?shù)?個兒女感激萬分,排成一排鄭重地向醫(yī)護人員深深地鞠了一躬。
由于按壓時間過長,范萍的雙手連扣子都扣不上了。
作為醫(yī)院心內科的帶頭人,30年來,在午夜時分被電話驚醒已是十分平常,這樣的日子幾乎占了她三分之一的時間。
激情如歌
每一個心血管病人都是一份考卷,稍有疏忽就無法挽回!范萍常說:學醫(yī)就是奉獻,是全身心的奉獻,當醫(yī)生就要把心放在病人身上。
一切從“心”開始。為撫平患者的心痛,范萍勇于挑戰(zhàn),敢于擔當,力求始終站在技術發(fā)展最前沿,被選為鄭州市跨世紀人才。她兩次到北京大學進修學習,1990年成功實施了醫(yī)院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療,隨后帶領團隊廣泛開展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療,使溶通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大大降低了心肌梗塞的死亡率。1999年,她克服困難利用現(xiàn)有條件組織開展心臟介入治療,使心肌梗塞的再通率進一步提高。她多次主持省級科研項目,兩次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獎,在省級、國家級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撰寫專著一部。
一年365天,范萍幾乎天天都是步履匆匆,不知疲倦。她把一年當兩年過,朋友勸說:你這是對身體的“掠奪性開發(fā)”。她回答:這叫生命的效率翻番!
用心做好每件事,爭分奪秒每一天。短短4年,心內科在院領導班子支持下連上幾個新臺階,范主任以準軍事化的管理帶出一支敢打硬仗的精英團隊,擁有43張床位和重癥監(jiān)護室,床位使用率100%。
愛心如水
從普通醫(yī)生到知名專家,范萍仍然不敢歇腳。
她說:“新病房大樓即將蓋起,二院新一輪的跨越指日可待。為此,每遇到一個自己無力診治的患者,每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活動,我都在想我們還沒有資本慢下來?!?/p>
為此,她曾在自己患病住院前,一連搶救4個危重病人安然脫險,她卻癱倒在病房;她曾一邊掛著吊瓶,一邊指揮搶救一位垂危的病人;她曾因擔心危重病人的安危駐守病房三天三夜沒回家。
范萍父親是位部隊離休干部。一次老父親暈倒住院,她卻全然不知,因為父親封閉消息不愿給女兒找麻煩。那年兒子球場摔傷住院,當范萍半夜趕往醫(yī)院,兒子已恢復出院,她手托孩子被石膏固定的脖子直到天亮。
病人就是醫(yī)生的父母。孝女范萍,難忘父親教誨。天冷,老人發(fā)病多,病人一個電話她便跑到患者家里去搶救。專家門診,她總是再三囑托藥怎么吃,攙扶老人站起并送出診室。
愛心如水,滋潤著患者的心田。住院病人70多歲的張國安,兒女都在廣東,擔心沒親人陪護。范萍安慰老人:俺就是您的親閨女。其間,她又是給病人買飯吃又是洗頭、洗腳、剪指甲。
愛心是把金鑰匙,打開一扇醫(yī)患和諧的心靈之窗。該過年了,女兒要接老人去廣東,張國安難舍醫(yī)護人員,特意撕開藥盒寫下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信中說:二院如家,是俺生命靠山!
名醫(yī)檔案
范萍,心血管專家。
鄭州名醫(yī),主任醫(yī)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鄭州市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心血管病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河南省心血管分會委員、河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鄭州市心血管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高血壓病學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