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房子的事沒解決,承包地的劃分,三個兒子也有不同的看法,“丫頭出嫁了,兒媳婦可娶進來了,當年三個丫頭的地應該分給三個兒媳婦”。三個丫頭、女婿對這種意見心里也不是滋味,很長時間不再回娘家了。
舅舅感覺忙活了一輩子的家被掏空了。
● ● ●
近些年,舅媽的話越來越少,記性大不如以前,前腳做的事后腳就忘記了,熬稀飯燒壞了兩三個鍋。前兩年給老三帶孩子,帶著帶著自己跑到菜地里拔草去了,孫丫頭掉到門口的二道渠里,幸虧渠里沒有多少水,路過的人給抱了上來。繁重的勞動加上一件又一件的破煩事,讓舅媽盤念得過了頭,精神恍惚了。到衛(wèi)生院看了幾次,一時好一時壞的,沒有多大改變。
大兒媳出的那檔子事,又給了舅媽一次沉重的打擊。
一天,大兒媳婦吃過了晚飯,像往常一樣到到鄰居家串門,她覺得這分田拆房的事讓她憋屈得沒個說處。但那天不巧,她剛一進門正趕上鄰家婆姨漢子打架,一把火鉗扔過來,正好就打在了眼睛上,把左眼的苦水就給放了。
老大媳婦就這么突然住了院。問鄰家要醫(yī)藥費,鄰家說又沒請她去串門。老大又氣又羞,只好賣了兩頭奶牛給媳婦看病。
這事之后,舅媽又發(fā)呆了好長一段時間。舅舅氣得沒踏進醫(yī)院半步。
5
翻過年的三月,道道渠正式啟動了拆遷工程,工作組到各家院子里丈量宅基地。一畝一分,比舅舅自己反復丈量的還要好一點,但舅舅不簽字。210平米,也就賠個兩套房,這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村書記多次來做舅舅的工作,舅舅依然不答應。他盤算著老大另有一院房,這個老院子無論如何也得換來三套樓房,才能讓老二、老三和自己有個住處。
隊上的人家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拆掉了,舅舅家成了釘子戶。聽說西郊那片拆遷時,警察和防暴都來了,救護車隨時停在路邊,舅舅有些扛不住了,但精神時好時壞的舅媽很堅決。
村書記又來了幾次,無論怎么說,舅媽就是擋在門口,呆坐在那里不說話。村書記問舅舅:“你老伴精神是不是有問題?”舅舅不吱聲。
舅舅家的拆遷問題,據(jù)說作為特殊案例采取了特殊處理辦法。過去申請不上宅基地,只好幾個兒子同住在一個院子里,現(xiàn)在老伴又有病,困難確實有點大,可以考慮適當補償,把東邊的那半拉牛棚算到院子里,給湊夠三套房子。舅舅舅媽立刻辦理失地證,買養(yǎng)老保險,一個月后就可以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舅舅這才攙扶起舅媽,簽了字。
院子里的那些松木椽梁、松木門窗賣了一萬塊錢,讓別人拆走了。舅舅與老三家一起,租住在了一個剛交工的安居樓里。
● ● ●
在這個簡易的安居樓里將就了近兩年,這期間,舅舅感覺老了許多,胡子長了,白得很快。舅媽身體也越來越不濟了。老兩口的養(yǎng)老保險拖了幾個月也沒能辦好,兩個人要交四萬多,誰出這個錢呢?
老大媳婦剛住了院,牛圈也拆了,剩下幾頭牛寄養(yǎng)在人家專業(yè)牛場里,一下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老三還是原來的那副二桿子樣兒,建工隊拖欠工資,發(fā)的時候又克扣。
最能依靠的老二,沒想到也出了麻煩。一天晚上,新拉來的幾車菜堆放在搭起的大帳篷里,準備第二天早晨批發(fā),沒想到夜里帳篷著了火,還殃及了旁邊一家。老二怎么也想不通,盡管報了警,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線索,連損失帶賠償小二十萬!
舅舅只能拿出自己那三畝承包地的賠償金買養(yǎng)老保險了,他原想用這點錢給舅媽好好看看病。
舅媽好幾次出門都走丟了。舅舅帶她到醫(yī)院,大夫說這是典型的老年癡呆癥,早發(fā)現(xiàn)都只能干預治療,延緩病情發(fā)展速度,沒有逆轉的可能,更何況已經(jīng)這么嚴重了呢。
沒有了治療的意義,為了防止舅媽到處跑,她整天被鎖在通著南陽臺的那件臥室里。
6
拖拖拉拉兩年多,新的拆遷安居樓終于交工了。另立門戶的老二、老三名下各分到了一套房,舅舅也如愿以償有了一套自己住的安居樓。盡管分房的時候,沒有找到關系,樓層、位置不盡如人意,但舅舅還是心安了。
“老院子里能有老二、老三的房,怎么就不能有老大的房子呢?”老大媳婦瞪著那顆假眼不止一次逼問舅舅。
“你們在外面不是有院房子嗎?”
“那是我們自己奮斗蓋的,老二、老三為什么不自己蓋呢?”
“當年我不是也給你們填了三萬塊錢嗎?怎么說是你們自己蓋的呢?”
“那好,我們現(xiàn)在退給你三萬塊錢,你也給我們一套樓房。”老大媳婦顯然有備而來。
這種爭吵持續(xù)了一段時間,沒有平息的跡象。親戚們想出了萬全之策,房子舅舅、舅媽先住著,等二老過世,房子歸老大所有。老大退回三萬塊錢供舅舅、舅媽養(yǎng)老。
舅舅、舅媽就這樣“借住”在老大家的安居樓里。
三個兒子的房子都裝了修,像城里人那樣有了家的模樣。舅舅的樓房怎么收拾,始終沒有提到日程上來。老大說自己沒有能力把兩套房子都收拾出來。老二老三說那是老大的樓房,總不能去裝修別人的房子吧。幾個丫頭合計,老爹住了樓,要不按照習俗給“洗個泥”,收點禮錢,把房子簡單收拾收拾。
鋪上了地磚,安上了灶臺,裝上了簡單門,掛上了老家拿過來的窗簾,擺上了老家搬過來的幾樣舊家具,衛(wèi)生間也收拾出來了。舅舅有了自己住的安居樓,舅媽搬進去不久就去世了。親戚們都說這是好事。
舅媽的喪葬費用沒給兒女們帶來負擔,舅舅買的養(yǎng)老保險起了作用,一下子領了三萬八。
舅媽去世以后,老大讓他的大兒子與舅舅一起住,晚上給舅舅作伴。舅舅也能做幾樣家常菜,中午就這么對付了,晚飯要么到老二、老三家去,要么就到門口的拉面館里“下個館子”。
城里生活閑得讓舅舅心慌,這里沒有他的牛棚、菜地,沒有他解悶乘涼的二道渠。鴿籠子一樣的樓房,漸漸讓他有說不出的憋悶。他常常捋著胡子感慨,“轉眼就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 ● ●
舅舅越來越覺得孤獨,整天沒有一個說話的地方。老二、老三白天都忙得不著家,晚上回來也沒時間到舅舅的樓上來。
樓下幾個老鄰居說舅舅70來歲,身子骨還清瘦硬朗,應該再找個老伴,老來伴,老來伴,沒個老伴哪行呢?舅舅漸漸動了這個心思。不幾天,別人介紹了一個,比舅舅小七八歲,老伴去世了,隨丫頭女婿住在另一個安居小區(qū)里。舅舅也悄悄看了人,覺得很滿意。
兒女們對舅舅的這個想法感覺到很驚異,一個老人就讓他們壓力夠大的了,還要再找一個來,那點養(yǎng)老金哪能夠兩個人用?
這些理由不能打消舅舅的念頭,他覺得自己苦了一輩子,晚年也應該有個完整的家。他想要回老大當初答應退還的三萬塊錢,為這個未來的新老伴也買一份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就不會給兒女們帶來什么負擔了。將來吃喝有人照應,生活有個陪伴,反而減輕了兒女們的麻煩。
親戚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老大一家堅決反對,找個小七八歲的老伴來,將來如果舅舅走到了前面,那這套房子算怎么回事呢?總不能把人家趕出家門吧!老大媳婦說,找個老伴可以,但不能把家安在現(xiàn)在的這套房子里,大孫子也已經(jīng)不小了。
● ● ●
舅舅很懷念老院子的那段歲月,那時靠他一人娶回了三個兒媳婦,如今三個兒子給他找不了一個新老伴。奇怪的是,這一切順理成章地讓他看不出一絲破綻。他想不明白,房子分到了,家卻不知丟到哪里去了。
過了一個嚴冬,曾經(jīng)的道道渠春暖花開,新建的環(huán)城河兩岸錦繡一片,一派宜居景象。
這一年的夏天,舅舅的名字被公示在廉租房申請者的名單里。
編輯:魏知白
然而,房子的事沒解決,承包地的劃分,三個兒子也有不同的看法,“丫頭出嫁了,兒媳婦可娶進來了,當年三個丫頭的地應該分給三個兒媳婦”。三個丫頭、女婿對這種意見心里也不是滋味,很長時間不再回娘家了。
舅舅感覺忙活了一輩子的家被掏空了。
● ● ●
近些年,舅媽的話越來越少,記性大不如以前,前腳做的事后腳就忘記了,熬稀飯燒壞了兩三個鍋。前兩年給老三帶孩子,帶著帶著自己跑到菜地里拔草去了,孫丫頭掉到門口的二道渠里,幸虧渠里沒有多少水,路過的人給抱了上來。繁重的勞動加上一件又一件的破煩事,讓舅媽盤念得過了頭,精神恍惚了。到衛(wèi)生院看了幾次,一時好一時壞的,沒有多大改變。
大兒媳出的那檔子事,又給了舅媽一次沉重的打擊。
一天,大兒媳婦吃過了晚飯,像往常一樣到到鄰居家串門,她覺得這分田拆房的事讓她憋屈得沒個說處。但那天不巧,她剛一進門正趕上鄰家婆姨漢子打架,一把火鉗扔過來,正好就打在了眼睛上,把左眼的苦水就給放了。
老大媳婦就這么突然住了院。問鄰家要醫(yī)藥費,鄰家說又沒請她去串門。老大又氣又羞,只好賣了兩頭奶牛給媳婦看病。
這事之后,舅媽又發(fā)呆了好長一段時間。舅舅氣得沒踏進醫(yī)院半步。
5
翻過年的三月,道道渠正式啟動了拆遷工程,工作組到各家院子里丈量宅基地。一畝一分,比舅舅自己反復丈量的還要好一點,但舅舅不簽字。210平米,也就賠個兩套房,這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村書記多次來做舅舅的工作,舅舅依然不答應。他盤算著老大另有一院房,這個老院子無論如何也得換來三套樓房,才能讓老二、老三和自己有個住處。
隊上的人家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拆掉了,舅舅家成了釘子戶。聽說西郊那片拆遷時,警察和防暴都來了,救護車隨時停在路邊,舅舅有些扛不住了,但精神時好時壞的舅媽很堅決。
村書記又來了幾次,無論怎么說,舅媽就是擋在門口,呆坐在那里不說話。村書記問舅舅:“你老伴精神是不是有問題?”舅舅不吱聲。
舅舅家的拆遷問題,據(jù)說作為特殊案例采取了特殊處理辦法。過去申請不上宅基地,只好幾個兒子同住在一個院子里,現(xiàn)在老伴又有病,困難確實有點大,可以考慮適當補償,把東邊的那半拉牛棚算到院子里,給湊夠三套房子。舅舅舅媽立刻辦理失地證,買養(yǎng)老保險,一個月后就可以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舅舅這才攙扶起舅媽,簽了字。
院子里的那些松木椽梁、松木門窗賣了一萬塊錢,讓別人拆走了。舅舅與老三家一起,租住在了一個剛交工的安居樓里。
● ● ●
在這個簡易的安居樓里將就了近兩年,這期間,舅舅感覺老了許多,胡子長了,白得很快。舅媽身體也越來越不濟了。老兩口的養(yǎng)老保險拖了幾個月也沒能辦好,兩個人要交四萬多,誰出這個錢呢?
老大媳婦剛住了院,牛圈也拆了,剩下幾頭牛寄養(yǎng)在人家專業(yè)牛場里,一下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老三還是原來的那副二桿子樣兒,建工隊拖欠工資,發(fā)的時候又克扣。
最能依靠的老二,沒想到也出了麻煩。一天晚上,新拉來的幾車菜堆放在搭起的大帳篷里,準備第二天早晨批發(fā),沒想到夜里帳篷著了火,還殃及了旁邊一家。老二怎么也想不通,盡管報了警,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線索,連損失帶賠償小二十萬!
舅舅只能拿出自己那三畝承包地的賠償金買養(yǎng)老保險了,他原想用這點錢給舅媽好好看看病。
舅媽好幾次出門都走丟了。舅舅帶她到醫(yī)院,大夫說這是典型的老年癡呆癥,早發(fā)現(xiàn)都只能干預治療,延緩病情發(fā)展速度,沒有逆轉的可能,更何況已經(jīng)這么嚴重了呢。
沒有了治療的意義,為了防止舅媽到處跑,她整天被鎖在通著南陽臺的那件臥室里。
6
拖拖拉拉兩年多,新的拆遷安居樓終于交工了。另立門戶的老二、老三名下各分到了一套房,舅舅也如愿以償有了一套自己住的安居樓。盡管分房的時候,沒有找到關系,樓層、位置不盡如人意,但舅舅還是心安了。
“老院子里能有老二、老三的房,怎么就不能有老大的房子呢?”老大媳婦瞪著那顆假眼不止一次逼問舅舅。
“你們在外面不是有院房子嗎?”
“那是我們自己奮斗蓋的,老二、老三為什么不自己蓋呢?”
“當年我不是也給你們填了三萬塊錢嗎?怎么說是你們自己蓋的呢?”
“那好,我們現(xiàn)在退給你三萬塊錢,你也給我們一套樓房?!崩洗笙眿D顯然有備而來。
這種爭吵持續(xù)了一段時間,沒有平息的跡象。親戚們想出了萬全之策,房子舅舅、舅媽先住著,等二老過世,房子歸老大所有。老大退回三萬塊錢供舅舅、舅媽養(yǎng)老。
舅舅、舅媽就這樣“借住”在老大家的安居樓里。
三個兒子的房子都裝了修,像城里人那樣有了家的模樣。舅舅的樓房怎么收拾,始終沒有提到日程上來。老大說自己沒有能力把兩套房子都收拾出來。老二老三說那是老大的樓房,總不能去裝修別人的房子吧。幾個丫頭合計,老爹住了樓,要不按照習俗給“洗個泥”,收點禮錢,把房子簡單收拾收拾。
鋪上了地磚,安上了灶臺,裝上了簡單門,掛上了老家拿過來的窗簾,擺上了老家搬過來的幾樣舊家具,衛(wèi)生間也收拾出來了。舅舅有了自己住的安居樓,舅媽搬進去不久就去世了。親戚們都說這是好事。
舅媽的喪葬費用沒給兒女們帶來負擔,舅舅買的養(yǎng)老保險起了作用,一下子領了三萬八。
舅媽去世以后,老大讓他的大兒子與舅舅一起住,晚上給舅舅作伴。舅舅也能做幾樣家常菜,中午就這么對付了,晚飯要么到老二、老三家去,要么就到門口的拉面館里“下個館子”。
城里生活閑得讓舅舅心慌,這里沒有他的牛棚、菜地,沒有他解悶乘涼的二道渠。鴿籠子一樣的樓房,漸漸讓他有說不出的憋悶。他常常捋著胡子感慨,“轉眼就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 ● ●
舅舅越來越覺得孤獨,整天沒有一個說話的地方。老二、老三白天都忙得不著家,晚上回來也沒時間到舅舅的樓上來。
樓下幾個老鄰居說舅舅70來歲,身子骨還清瘦硬朗,應該再找個老伴,老來伴,老來伴,沒個老伴哪行呢?舅舅漸漸動了這個心思。不幾天,別人介紹了一個,比舅舅小七八歲,老伴去世了,隨丫頭女婿住在另一個安居小區(qū)里。舅舅也悄悄看了人,覺得很滿意。
兒女們對舅舅的這個想法感覺到很驚異,一個老人就讓他們壓力夠大的了,還要再找一個來,那點養(yǎng)老金哪能夠兩個人用?
這些理由不能打消舅舅的念頭,他覺得自己苦了一輩子,晚年也應該有個完整的家。他想要回老大當初答應退還的三萬塊錢,為這個未來的新老伴也買一份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就不會給兒女們帶來什么負擔了。將來吃喝有人照應,生活有個陪伴,反而減輕了兒女們的麻煩。
親戚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老大一家堅決反對,找個小七八歲的老伴來,將來如果舅舅走到了前面,那這套房子算怎么回事呢?總不能把人家趕出家門吧!老大媳婦說,找個老伴可以,但不能把家安在現(xiàn)在的這套房子里,大孫子也已經(jīng)不小了。
● ● ●
舅舅很懷念老院子的那段歲月,那時靠他一人娶回了三個兒媳婦,如今三個兒子給他找不了一個新老伴。奇怪的是,這一切順理成章地讓他看不出一絲破綻。他想不明白,房子分到了,家卻不知丟到哪里去了。
過了一個嚴冬,曾經(jīng)的道道渠春暖花開,新建的環(huán)城河兩岸錦繡一片,一派宜居景象。
這一年的夏天,舅舅的名字被公示在廉租房申請者的名單里。
編輯:魏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