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杜甫真的就只是個小號嗎
1
有意思的是,當時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幾句很常見,但杜甫的那些大V偶像們沒有片言只字表揚他的詩,連客套性的表揚都沒有。
李白對杜甫其實也不錯,偶爾也給他回個貼,但他從來沒有對杜甫的作文夸過一個字、點過一個贊。
高適和李白一樣,都拿杜甫當朋友,但卻從來沒注意過杜甫的詩。在他們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個小號。
所引第一段,做了一個三段論。確實非常有意思,為什么呢?仔細看,作者無非在說:
大前提:文人互相夸幾句很常見
小前提:大V都沒有表揚杜甫的詩歌藝術
∴大V沒有把杜甫當文人或同等水平的文人看。
莫名其妙!大前提在說“互相夸幾句”,可以是人品,可以是功業(yè),甚至是富貴、別墅買得好、岳父攀得妙。換到小前提,就只剩下“表揚他的詩”。二者能一樣嗎?這個三段論根本就不成立。
在這里,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那時文人“日常性”的互相夸贊中,是否包括表揚詩歌藝術在內(nèi)。如果在那個時候,任何文人之間,都根本沒有要去夸別人的詩,那不夸杜甫有什么奇怪?
大家都說李白對孟浩然是真愛,李白贈孟浩然的幾首詩里有夸過孟浩然的詩藝嗎?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是夸人品、贊行事的風格。
朔雪落吳天,從風渡溟渤。海樹成陽春,江沙浩明月。興從剡溪起,思繞梁園發(fā)。寄君郢中歌,曲罷心斷絕。
有表揚孟浩然的詩才嗎?《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里又有嗎?根本沒有。我們是不是也要說李白看不起孟浩然的詩呢?反過來,孟浩然別說表揚李白的詩,根本理都不理他。作者怎么不說李白也是個小號呢?
例子還有很多,王、裴輞川唱和里沒有論詩的,是不是王維把裴迪當了詩歌的外行呢?李頎對王維、高適、崔顥、綦毋潛等詩人有贈詩,也沒去夸他們的詩寫得如何如何好,是不是李頎看不上諸位呢?我們在盛唐詩人的作品里,好像都找不到什么夸贊同時代人詩藝的作品。是不是一切盛唐詩人眼里,都只有自己一個大V呢?
事實上,以詩論詩的風氣本來就是從杜甫開始的。把詩歌成就確實地提高到可與功名相提并論、在詩中頻繁議論他人的詩歌藝術,也是從杜甫開始的。他之前,沒有。這位作者竟然倒打一耙,未免可笑。
總之,前輩詩人也有給杜甫贈詩,做了正常的情感交流,這就足夠了,符合常態(tài)。前輩大V們,不夸杜詩,根本不能作為他們看不起杜詩、杜甫是小號的依據(jù),因為他們的作品里,對誰的詩都沒有夸。
一點題外話。杜甫老年,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序中寫到:
莫記(高適)存歿又六七年矣……今海內(nèi)忘形故人,獨漢中王瑀與昭州敬使君超先在。
事實卻是,高適死期未滿六年,海內(nèi)也還有岑參在。誰瞧不上誰,誰把誰忘了這種話,真是扯蛋??床黄疬€留他當跟屁蟲,你當人家大V都跟你一樣,不知道惡心倆字兒怎么寫?
2
去翻翻當時唐人編的詩歌集、名人錄、作家大全之類,根本就沒有杜甫的名字。連幾本最重要的集子,《玉臺后集》《國秀集》《丹陽集》《中興間氣集》《河岳英靈集》都不收杜甫的詩。比如三卷《河岳英靈集》,連什么李嶷、閻防都選上了,就是沒有杜甫。
《國秀集》當然是一部重要的集子,開了編選者和序作者互捧臭腳的先河。《丹陽集》所錄皆是同鄉(xiāng)。連這都要抬出來作證,未免太饑不擇食。事實上,真正需要討論的重要選集只有《河岳英靈集》,或加上《中興間氣集》。
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首先弄清楚的是,它們都是選集,不是全集。選與不選,既要受流不流傳的客觀因素所限制,還要由選者的口味來決定?!秶慵菲赝覃?,選王維、王昌齡,不選李白、高適、岑參。這不是后三者的名聲較前二者稍遜的證據(jù)。它僅能說明選者的口味有偏頗。
《中興間氣集》自序以“體狀風雅﹐理致清新”為準則,多選酬答唱和、流連光景之作來歌頌唐王朝的中興,哪里容得下杜詩的體性,又哪里經(jīng)得起它所描繪的悲慘現(xiàn)實的拷問?
《河岳英靈集》的序言說得也很清楚,選者以風骨、興象為依據(jù),看重盛唐氣象,與杜甫詩風不無抵觸。南開大學盧燕新教授在《殷璠<河岳英靈集>的選詩心態(tài)》中,經(jīng)由統(tǒng)計、分析,認為,編者
對表現(xiàn)文人內(nèi)心悲涼、抒發(fā)閑情逸興以及懷鄉(xiāng)思人一類的詩歌頗為喜愛,而對表現(xiàn)國計民生、抒寫理想壯志等方面情感的詩篇,選編時則采取相對謹慎的態(tài)度。
另外,該集收錄詩歌止于天寶十二年(753),安史之亂之前。彼時,杜甫詩歌的高潮還未到來。又,按照《杜工部小集序》的說法,該集的編者作為江東人,應當只看到了杜甫的游戲之作,而無緣得見其大雅之作。
何況,
歷史的灰塵,正在慢慢把這個小號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個叫元稹的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故事意淫得很豐滿,卻好像忘了后面兩句:
詩人以來,未有如杜子美者。時山東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李白的“亦”難道不以杜甫的“以奇文取稱”為前提嗎?時人不是與李杜同時之人嗎?剛才說杜甫詩名在當時不傳的又是誰呢,這豈不是要摑自己的臉嗎?
事實上,杜甫成名很早。早早出現(xiàn)的李杜并稱,不再說。
按照樊序,杜詩在生前即有“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漢之南”,這對默默無聞的詩人而言,是不可能的。杜甫死后,其作品得到了精心的整理、保存,現(xiàn)存杜詩有約1500首,幾無偽作。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無名詩人能得到如此隆重的待遇??傊?,樊的所作所為足證,杜甫在死后還發(fā)揮著影響,沒有被埋葬。
再提供一則小故事供參考。
《舊唐書》
順宗既久疾未平,群臣中外請立太子,既而詔下立廣陵王為太子,天下皆悅。叔文獨有憂色,而不敢言其事,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末句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因歔欷泣下,人皆竊笑之。
《新唐書》
廣陵王為太子,群臣皆喜,獨叔文有憂色,誦杜甫諸葛祠詩以自況,歔欷泣下。
所引記載了同一件事。事在公元779年,元稹作老杜墓志銘以先。此事可以佐證,杜詩在元稹為其搖旗吶喊之前,已有流傳甚廣、群臣皆知者。
總之,用選集不選去證明杜甫無詩名,在邏輯上沒有說服力,在事實上也不正確。
總而又總,杜甫沒有李白出名,僅僅是“杜甫沒有李白出名”本身,推不出“杜甫不出名”來,甚而根本就連“杜甫沒有岑參出名”云云都推不得出。杜甫不是TOP3的大V,也是TOP20的大V,退一萬步講,TOP100的小V,卻也無論如何不是什么小號。
至于該文大量的常識性錯誤,可參考王路的《杜甫托夢給我,說你們對他有誤解》。
且引用北外中文系丁啟陣教授的文章作結(jié):
不得不承認,這類網(wǎng)絡寫手炮制的文章,盡管充斥著知識乃至常識錯誤(已經(jīng)有人指出其中部分錯誤),但對唐代文學沒有下過功夫的普通讀者,還是有很大的蠱惑欺騙作用的。因為它說得熱鬧、生動,天花亂墜。
3
杜甫政治才能如何,為何不見用。
很簡單,詩詞水準≠憂患意識≠政治才能。搞清楚這一點,杜甫政治才能如何,差不多就可以知道了。最有名的一個論據(jù),《舊唐書》:“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就是說,杜甫雖然有憂患意識,有致君堯舜上之心,但是本身的才能并沒有多高,高而不切,放曠不自檢,這種話算是比較重的話,換句話就是夸夸其談,但是實際辦事兒的能力不高。但是其能力總因為他的憂國憂民和詩寫得好被想當然。
而至于為何不見用,時代原因,兵荒馬亂,本身就扭曲了正常的仕途軌跡,長安淪陷期間談什么見用。后來為房琯進言,葬送政治生命,更不算什么明智之舉。房琯此人志大才疏,杜甫說起來很相類。
4
杜甫詩為何生前不如李白出名。
引述《唐詩百話》的論述,杜甫生前確實不如李白出名: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詩人。他們的詩,數(shù)量既多,又有獨特的風格。李白樹立了浪漫主義風格,杜甫樹立了現(xiàn)實主義風格。在文學史上,他們是齊名的大詩人。但是,在當時,杜甫的聲望卻沒有李白高。李白于開元末年到長安,得到賀知章的吹噓,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賞識,很快就供奉翰林,成為煊赫一時的宮廷詩人,每一篇新詩,都傳誦天下。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于開元二十三年進士落第后,漫游伊、洛、齊、趙,至天寶五年才回到長安。這時,李白已失寵于玄宗,被放出官廷,開始其漫游生活。杜甫在長安六七年,默默無聞。后來,由于進呈《三大禮賦》、《封西岳賦》,歌頌了玄宗皇帝的幾次大典禮,才得授官為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明年就發(fā)生安祿山之亂,從此在兵慌馬亂中過了三年狼狽生活,此后便回到成都。
他的詩篇,主要是記錄安史之亂一段時期的個人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朝野的現(xiàn)實。在安史之亂以前,他的詩作不多,或者是留存不多。在開元、天寶年間,人們只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殷璠編選的《河岳英靈集》,收開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至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間二十四位著名詩人的詩二百三十四首,其中有李白的詩十三首,而沒有杜甫的詩。可知在開元、天寶年間,杜甫雖身在長安、洛陽,他的詩還沒有得名?;氐匠啥家院螅娫綄懺胶?,但是因為遠離了文藝中心的長安,也還是不很著名。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收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至大歷末年(公元七七九年)二十六位著名詩人的詩一百三十二首,也還是沒有杜甫。由此可知杜甫與李白在當時并非齊名。一直要到元稹作杜甫的墓志銘,才極力推崇杜甫,以為非李白所能及。韓愈作詩,有“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diào)張籍》)之句,從此以后,論詩者才以李、杜并稱。元稹的揚杜抑李,使后代的文學批評家提出了“李、杜優(yōu)劣論”的問題,對于李、杜二人詩篇的誰優(yōu)誰劣,歷代以來,有過不少論辯。
第一,杜甫的路數(shù)是反盛唐的,他的路數(shù)在當時并未被廣泛承認,而要到晚一些才被推崇。其次,杜甫寫詩最好的年頭,遠離當時的文藝中心,這客觀阻礙了他的出名。
版權說明: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刪除,向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