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詩的王國,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幾乎到了人人都能吟誦,婦孺都可寫詩的程度。在詩歌如此鼎盛的時期,在群星璀璨、高手云集的大唐詩壇上,不要說爭得一席之地,哪怕是為自己留下一首作品也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造物主卻是非常眷顧這個朝代,為這個朝代降生了一些天賦奇才的詩人。他們仿佛是為詩而生的,在弱冠之年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大作。象七歲寫《鵝》的駱賓王;七歲寫《高軒過》的李賀;五歲成章的神女魚玄機(jī);九歲能詩的王維等等。如果說這些神童在童年時期的作品還有些童真的話,那有一個女神童,在她七歲的時候?qū)懙脑妳s是成熟高妙,讓很多的成名詩人都嘆為觀止。
這個女孩子是非常普通的,普通到歷史沒有留下她的名字。關(guān)于她的所有信息只有《全唐詩》中的簡介:這個女孩子是南海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人),武則天召見她的時候,讓她做一首送別哥哥的詩歌,她出口成章,應(yīng)聲而就。為自己在《全唐詩》中爭得了一方天地。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送兄》
這是一首送別的詩,講的是一個離別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皇武則天時期,天下傳聞南海有個七歲的女童會寫詩,能夠出口成章。武則天聽說后,就傳旨讓她到京城見駕。小女孩的哥哥把妹妹送到了京城,小女孩的才華讓武則天非常喜歡,于是決定讓她留在宮中陪伴自己。
小女孩的哥哥回家了。送別兄長以后,在大唐的朝堂之上,面對著那些才富五車的大臣們,武則天讓小女孩現(xiàn)場作一首“送兄”的詩歌。在眾目睽睽之下,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倍潭痰亩畟€字,把送別哥哥時的依依不舍表達(dá)的淋漓盡致。可以想象的到,在熱烈的掌聲之中,也讓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
這是一個怎樣的離別場景呢?
深秋時節(jié),寒風(fēng)蕭瑟,落葉紛飛,長亭邊一對相依為命的兄妹即將分離。哥哥就要離開自己回家了,望著哥哥即將遠(yuǎn)去的路,那是回家的路,長長的,隱沒在地天一線的遠(yuǎn)方。在那里,路和天相接起來,天上的云就象是從路上升騰起來的一樣。所以小詩人寫到:“別路云初起。”用路的長來形容兄妹兩人的難舍難分;前途漫漫,也表達(dá)了小詩人對哥哥的一份牽掛和對未來的茫然。
唐朝人的離別是要折柳相送的,小詩人也想折一條柳枝送給哥哥??墒锹淙~季節(jié),離亭邊的柳樹已是枯枝敗葉。折下的柳條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幾片黃葉,它無法代表小詩人此刻心中濃濃的依戀和不舍。所以小詩人感嘆到:“離亭葉正稀。”柳葉因?yàn)榍锾於?,暗示了小詩人身不由己的無助和嘆惋。
這時候,天空中有一群大雁結(jié)陣飛過。它們鳴叫著,相互鼓勵著向南方飛去。那是一群不離不棄的父母兒女和兄弟姐妹。所以古人才會用“雁行”來比喻兄弟。看到相依相偎、結(jié)伴同行的大雁,想到即將離別的哥哥,小詩人突然覺得自己還不如大雁,不能象大雁一樣和哥哥一起回家。想到此,小詩人流著眼淚寫到:“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其中的惆悵無限的沉重,充滿了無限的蒼涼。
這是一首催人淚下的離別詩。其中蘊(yùn)含的深情和孤獨(dú)打動了在場的所有文臣武將,就連做事果敢的武則天也被深深震撼了。這首詩喚醒了武則天的惻隱之心。她當(dāng)即改變主意,準(zhǔn)許小詩人和她的哥哥一起回家了。
縱觀這首詩,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簡約。包括題目全詩僅二十二字。卻把時間、地點(diǎn)、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情懷表述的淋漓盡致。單從題目上看,兩個字就點(diǎn)明了主旨。我們看大詩人李白有兩首詩的題目是這樣的:《送程劉二侍御兼獨(dú)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留飲贈之》。非常明顯,李白在作者面前應(yīng)該汗顏。
這首詩第二大特點(diǎn)就是精巧。小詩人善于選取離別場景中的特景。把離愁別緒暗藏在“路”、“亭”、“云”、“葉”之中;把孤獨(dú)和無助寄托在“雁陣”之間,情景交融,完美結(jié)合,為大家刻畫了一副雋永的畫面。
這首詩空間開闊,意境深遠(yuǎn),技法高妙。語言簡樸卻字字珠璣,明白如話卻蘊(yùn)藏著情深意切;這樣的詩篇,不要說是出自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的筆下。就是在中國古詩詞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上品。后人稱這個小女孩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當(dāng)之無愧。
這里是乾訸書苑,這里有文學(xué),有歷史,有遠(yuǎn)方,還有詩。
乾訸書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經(jīng) 周二 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兒童蒙學(xué)
周五 詩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