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的詩大多通俗易懂,看上去好像很普通,有一些更是猶如大白話,沒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可是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還有那份深刻的哲理,卻又是令人嘆服。唐詩其實并不會刻意追求哲理,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宣泄,通過文字來表達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杜荀鶴則是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其作品大多有著一層深刻的哲理。
哲理是關于人生的思考,以及人生問題的理論,通過某種形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哲理通常是作者最直觀的一種表現(xiàn);杜荀鶴的詩便是如此,譬如其名篇《小松》,表面上看是描寫了一顆小小的松樹: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可是通過對于一棵松樹的描寫,所反應的是對于現(xiàn)實的感知,還有對于人生的看法,正是這種細膩的描寫,使得全詩意境高遠,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
杜荀鶴另一首《贈質(zhì)上人》寫得就更加直白,但是那份哲理卻更加深刻:
枿坐云游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枿:niè 樹木砍去后從殘存莖根上長出的新芽,泛指植物近根處長出的分枝:~枝。分~。)
在這首詩中描寫了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僧,他與眾不同與別人不一樣,云游四海,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可是其高尚的品格,讓人敬仰。而整首詩的結尾,最為令人嘆服,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從這些充滿哲理的詩句中,我們作為普通的讀者,也可以學會很多的東西,如果能夠完全消化,再為自己所用,一定會有所收獲。杜荀鶴也是在作品中一遍一遍地告訴讀者,以此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還有對于人生的理解,可見詩人生活同樣平淡,但是在平淡中卻又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美,從而使得作品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進而在唐朝詩壇獨樹一幟。
杜荀鶴是晚唐詩人,據(jù)傳是杜牧的私生子,不過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無非是后人的一種猜想。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安徽池州人,晚唐比較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名氣可與李商隱、杜牧、許渾等人齊名,在晚唐詩壇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其詩正是以哲理名聞天下,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小松》和《贈質(zhì)上人》之外,還有寫給他侄子的《題弟侄書堂》一詩,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樣有著一層深刻的哲理。
《題弟侄書堂》
唐代: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杜荀鶴寫這首詩的目的,無非就是勉勵后輩,僅第首聯(lián)便是諄諄教誨,苦口婆心勸慰侄子,“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一個人會落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但是在貧窮的時候更加要注重修養(yǎng),只有那樣才能夠提高自己,我本人就是如此,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依舊保持自我,還是和往常一樣,盡管外面戰(zhàn)火紛飛,也依舊改變不了我的信仰。
人在貧窮的時候很容易被事物所迷惑,或許無法堅持自我,但是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堅持,只有那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首聯(lián)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還有那份深刻的哲理,讓人感動,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依舊還是表達出一種深刻哲理;故鄉(xiāng)飽受戰(zhàn)亂之苦,看到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這一點讓我很欣慰。窗外竹子的影子正好在書桌上左右搖曳,更遠一點則是緩緩流動的小溪水,一點點地流入到硯臺。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蔽猜?lián)和首聯(lián)更是遙相呼應,再一次闡述了個人的觀點,還有對于做學問的態(tài)度;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夠讓自己受益終身,這是人生大事,畢竟時光流逝,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面對匆匆逝去的光陰,千萬不要放棄學習,要認真對待每一天,唯有這樣才能夠?qū)Φ闷鹱约?,對得起流逝的光陰?/strong>
人的一生很短,只有區(qū)區(qū)幾十載,想要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這都是需要思考,不能白白浪費了光陰。杜荀鶴這首詩寫得很好,從小細節(jié)處入手,然后層層遞進,以自身的態(tài)度,從而勉勵年輕的后輩,可謂是用心良苦。我們在讀了這么一首小詩后,也應該要更加努力,認真過好每一天,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匆匆流逝的光陰。